生态板塘坳 和谐美乡村 ——初识板塘坳

云舒

<p>摄 影:云舒</p><p>后 期:云舒</p><p>文 字:云舒</p><p>拍摄时间:2020年4日25日</p><p>拍摄地点:英山县雷家店镇板塘坳村</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谁,只要进入板塘坳村的中心,第一眼就会看到一个标准的正圆形半圆石拱桥,这座小小的石拱桥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霜雨雪,她就象一本近代历史教科书,传承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记载了板塘坳村200多年的古往今来:见证了板塘坳村200多年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  200多年前,这座小小的石拱桥,既是安徽通往武汉的商衢要道,也是草盘通往城关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石拱形,并不是标准的半圆,而是圆弧的一部分。200多年前,当地乡民为什么将这座桥建成标准圆形的半圆形呢?这是因为在中国人心里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圆形文化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圆”。一个圆,画了上下五千年,她代表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中”就是圆的圆心,“庸”就是圆的半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要象“圆”一样,抛弃自身的梭角,变得性情圆润、宅心仁厚,就有如圆形的包容与中正,做到宽厚、仁慈、理智,由此通往圆融无碍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乡民自发集资修建这座小桥,除了满足当时当地交通之便以外,还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意味着天地宇宙的圆转,自然造化的圆融,人情世态的圆通,因果轮回的圆明,艺术审美的圆妙,阖家团聚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  这座小桥上半部的半圆与水中倒映的下半部的半圆刚好构成一个标准的正圆形。据说,以往当地的青年男女,在大婚之前,要双方携手来到这座桥上牵手拜桥,象征着圆圆满满,花好月圆,一生圆顺。所以这座桥以往被当地乡民称作“牵手桥”、“同心桥”。</p> <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圆”文化的熏陶下,板塘坳村历来是礼义之乡,民风纯朴,人际和谐。他们把“圆”,当作是待人接物中的“礼”;是双手捧起以示尊敬的“酒杯”;是主人“我先干,你随意”的大方;更是从中脱胎而出的灵活变通在现代对传统的再造与革新。</p> <p class="ql-block">  桥上思远古,桥下见当今,看完这座具有厚重历史的小桥后,在雷家店镇的老领导黄显明先生及村委会刘主任、吴主任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板塘坳村的茶园。</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穿村而过的水泥公路边走边看,无论是近观,还是远眺,处处都满眼的绿色,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园,而那最美的绿色图案就是绿色的茶园。</p> <p class="ql-block">  路旁、溪边、房前、屋后、大畈里、山坡上,正抽着嫩绿的叶芽,嫩黄的细芽向上不断伸展,争着去承接清晨的第一滴雨露,争着去沐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p> <p class="ql-block"> 板塘坳村人爱茶,因而也会种茶,会制茶,会品茶。他们一生生于斯,长于斯,在这一方净土上,他们生活得简朴和谐,安逸平和,就如一杯清茶,浑身浸透着清新的茶味和混着干净的泥土芳香。</p> <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村里一群采茶姑娘走进了茶园,此时,茶园宛如一架巨大的绿色钢琴,茶的嫩芽宛如一个个小小琴键,她们翻飞的双手,似乎在弹奏着一首采茶曲,一边采茶,一边说笑,欢声笑语在茶园上空飘荡。</p> <p class="ql-block">  我平生最爱饮茶,茶是一种人生。不同的人饮茶,能品出不同的意。和尚品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文人品茶是一种文化。我是一个俗人,饮茶是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瞌睡来时,喝一杯茶能提神醒脑;写不出文字来时,喝一杯茶能开拓思路;身体劳累时,喝一杯茶能驱疲解乏。</p><p class="ql-block"> 看完茶园,回到村部茶场,饮一杯茶那是必须的。茶场老板既热情、又大方,拿出今年刚出的新茶,抓了一大撮,泡了一大杯,细品一下,满口留香,味正而醇厚,清新而芬芳。对于我一个爱茶的人来说,能喝上这样一杯香茗,真是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