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号至3月5号我们高一部分教师再次赴昌乐二中学习,作为名校共同体的成员之一,昌乐二中走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前列,提出了独具特色的271法则。我们的目的就是学习他们课改的先进经验。 走进昌乐二中,正对大门的教学楼上有一则标语映入我的眼睑,引起了我的兴趣:“把规范修练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进入教学楼正对大厅的迎宾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把第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标语有很多,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关爱他人,幸福自己”等等。进入教室,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标语:“君当如竹,坚韧不拔”、“每天进步一点点,快乐学习每一天”等,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细致入微及丰富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 3月4号上午我们参加了全国高效课堂教学质量专项研讨会,会上听取了两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一位是中国教师报主任李茂,他作了题为《高效课堂与教师专业化》的专题报告,报告的主旨是“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重建问题。在他的报告里剖析了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他认为应试教育是对压力的反应,是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落后的体现。这里的落后是指“教书——低效高耗——教-学关系;育人——简单粗暴——师-生关系”由此提出了素质教育下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三大特征:自主、合作、展示学习。这就要求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扶助者。由靠权威而教变为靠专业素养而教,教师应该专业、优秀、卓越,独具人格魅力,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而高效课堂为构建专业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最佳途径。另一位专家是李炳亭,他作了题为《国内十大课改模式剖析》的专题报告,他对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高效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他对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br> 两位专家的报告对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改革做了深刻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内在修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做一个合格的新型教师。<br> 下午是课堂观摩课,高一高二所有的课堂都是开放的,学习的教师可以随机听课,我认为他们的课堂教学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br> 一、高效课堂的文化建设搞的好: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组牌,正面是小组同学给自己小组起的名字,背面是组训,体现了小组同学有很强的团队概念和合作意识。<br> 二、评价机制搞的好:1、每个班的墙上都有量化积分表,以加、减分的形式对每个同学的课上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2、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点评:总结是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点评是对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提出表扬,对表现不好的提出批评,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三、教师的点拔把握的好:高效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未知的,有疑问的内容及时的给予点拔。这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疑问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老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处理这部分问题就会有目的性地讲解。还有在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知识点老师直接讲解和补充,<br>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这节课的缺憾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展示总是落在少数同学身上,多数同学没有真正参与其中,看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课改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br> 3月5号上午我们观摩了两节录像课,一节是黄川中学的语文课,一节是东平明湖中学的数学课。特别是语文课上,学生的展示丰富多彩,有朗诵、有讲解、有歌唱还有学生自己写的诗词,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高,展示的水平之高让我惊叹。对这节课我是有疑问的:学生为什么能展示的这么好?他们是怎么预习的?老师在预习中起了什么作用?用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是不是每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一节课仅仅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就失去了它实在的意义。<br> 反思与感悟:昌乐二中实行的是10+30+5的模式,10分钟讨论,30分钟展示,5分钟检测;衮州一中实行的是35+10模式,前35分钟解决本堂课的内容,后10分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两种模式相比,昌乐二中的模式更适合教学,因为后10分钟的预习很难得到保障。在我看来两种模式都有共同的缺憾:缺少复习巩固的环节。预习展示都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学习更应该是一个记忆的过程,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必须在这个环节上有所突破。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探索、发展到完善的过程。<br> 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哪怕收获是细微的,但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你的一生受益无穷,同时了有了一种危机感,不学习就要落后,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相信学习永远不晚。<div> 题后记:这篇学习报告写于十几年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大趋势,当时有一个高效大课堂的百校联盟,我校是其中之一,也包括文中提到的昌乐二中和兖州一中,这种高效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维持多久。我个人认为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并不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就一定是好的,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教学方法应视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定,视教材内容而定,视不同学科而定,而不应该规定一个统一模式。今天把它做成美篇,算是对当时学习经历的一个回忆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