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学点历史的想法,是居家防控疫情期间产生的。那些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实在是枯燥无味的很。成天捧着手机看,老眼昏花的度数是直线上升啊,直觉告诉我不能总看了。看电视吧,平时喜欢的体育比赛直播没了,国际新闻更新的也不是那么多了,再者说,你总不能老把着电视看呀,还得留给爱人看那些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吧。没的看,就只能用耳机在手机上听一听感兴趣的的节目了。</p><p><br></p><p> 听节目,我脑海里立刻闪现的就是单田芳、田连元的评书了,但我觉得那应该是比我再老一些年龄的人喜欢的。听些历史,尤其是古代正史,那是我多年的愿望。说到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是十分惭愧的。找点理由,那是自己在学校里是学理科的,高中大学没设这个课程。现在的年龄到了愿意回忆的年龄,到了对历史感兴趣的年龄。经百度推荐,下载了喜马拉雅软件,到里一看,叫我好一阵狂喜。这里的内容和简繁程度与播放方式正对我的胃口,好极了!</p><p><br></p><p> 那就从我精神世界最匮乏、最想了解的夏商周开始吧。我听喜马拉雅讲历史,是先听梗概后听细节的。说是细节,那也是相对一个朝代三言两语的粗放而言的。我的记忆力,自我感觉特殊的不好。刚刚听完春秋战国,前面的夏商西周就有些模糊了。直觉告诉我,听完整理整理好一些,这也是孔子告诫我们的,学而时习之!那就捡最近的整理吧。说说我的春秋战国!</p> <p> 春秋战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称,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至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段550年时间,大致就是东周时期。其中,春秋320年,由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战国230年,由三家分晋至秦统一中国。那为什么不和西汉东汉、南宋北宋一样,直接叫东周不行嘛?那时各国混战不休,以“战国”命名还好说,但以“春秋”指称又何故呢?为啥不叫夏冬呢?</p><p> </p><p> 原来所说“春秋”那个时代正好与孔子修订《春秋》史书所记时间跨度相一致,西汉人就开始这么叫了。说起鲁国史书叫《春秋》,那是有来历的。当时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祭祀、朝见和会盟等重要活动都在春秋两季举行,所记事件也都发生春秋两季,故而孔子把书命“春秋”而未名“夏冬”。 </p><p> </p><p> 至于不叫东周,而把这一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皆因这时周室衰微,周王天下共主有其名而无其实,到后来也无其名,且两个时期社会性质有着很大不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霸为名,也发生了不少战争,强国倚强凌弱,但其目的在于使别国归顺自己,并不以消灭他国为目的;而战国时期打仗的目的,由期负变成了杀人,开始吞并国家了。战国承春秋之乱世,启帝秦之发端。</p> <p> 刚才说到春秋,我们就找到了出处圣人孔子。说到孔子那必然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春秋中后期,东周政权统治渐趋败落。为适应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思想学派、门派。</p><p> </p><p>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学在当时以至后世最具影响力。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理智信)、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恕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儒家思想与专治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创立时间最早,讲求道法自然、无为思想,甚至主张老死不相往来,最精华的还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的相对论。以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最受社会巨变时期统治者的尊崇。韩非子提出君主专政中央集权理论。以法约束民众,施刑于民,反对复古,主张君权神授,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提倡非攻,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墨子门派也是中国最早的基层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p><p> </p><p> 同一学派门派亦众多,思想也在随社会变化而发展。比如孔子讲仁政,认为性相近;孟子讲王道,认为性本善;荀子讲礼法并用,认为性本恶。</p> <p> 诸子思想是为时代发展而服务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国争霸称雄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戏份最多的时期。春秋初期有“三小霸”。最早是郑国郑庄公倚仗护送平王东迁有功,不断扩张势力,带头对周王不敬,首次对诸候进攻,国虽小却先立威;接着是齐国齐僖公借国力平它国之乱、攻伐周边小国,使会盟善联合,继而小霸中原;楚国最早称王,楚武王灭权创县,联盟周边数十国逐霸汉阳。</p><p><br></p><p> 古语常说:“小霸不过三,大霸不过五”。春秋中后期,齐恒公以管仲之治,凭鱼盐之利,借尊王攘夷之名,率先称霸。晋文公实施政经改革,依仗秦晋之好,强力整军经武,继齐恒公后百年称霸。楚庄王善用人才之利,改革经政,问鼎中原,他国向楚。另两霸主,一说是宋襄公和秦穆公,一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p><p><br></p><p> 到战国时期,众多小国都被周边大国所兼并,只存下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其实力排序,前期是齐、魏、赵、楚、韩、燕、秦,中后期是秦、齐、赵、楚、魏、韩、燕。秦商鞅和秦孝公讨论天下大势时说,“齐国明君贤臣之强、魏国财货甲兵之强、楚国山河广袤之强、赵国弓马骑射之强。”这段话明确到说明了秦之外国家的实力状况。此时的秦国依然采用秦昭王时承相范睢“远交近攻”策略,先灭韩、赵、魏,后灭楚、燕、齐,实现统一中国大业。</p> <p> 春秋小霸大霸号令中原,战国七雄争霸诸侯,秦统一天下,无不是通过英勇将士们一仗一仗打下来的。春秋战国造就了一些名垂千古的著名战役,这些著名的战役也造就了响彻云霄的名将。名将名战,更造就了中国历史兵战兵法领先世界历史的辉煌。</p><p> </p><p> 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李牧廉颇,楚国的吴起、齐国的田单、燕国的乐毅等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不战便能屈人之兵。名将得有舞台,得有足以使其名扬的战役。</p><p><br></p><p> 春秋战国时期有五大著名战役。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作为鲁国一介平民的曹刿自告奋勇,请随鲁庄公出战,采用“一鼓作气”的策略战胜了强大的“三鼓而竭”的齐军。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既是遵守了与楚王的承诺,也是晋军避其锋芒、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战术的典范。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魏国派庞涓率8万大兵攻赵国,齐国应援,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重创魏军。赵国与匈奴之间的雁门之战。赵国主将李牧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这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匈奴的战役。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这是一场规模最大、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此战由上党之地而起,采用离间之计而结束。</p> <p> 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最后一个手段,而施行国策谋略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各国都明白,强兵是立国之本,富国乃强兵之道。把话说得白一些,想吃肉就得扩张、想扩张就得打仗、想打仗就得变强、想变强就得变法。</p><p><br></p><p> 变法先有齐国管仲改革、后有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秦国有商秧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等等。变法使国策更清晰,更国力更雄厚。</p><p><br></p><p> 国家间纵横捭阖,四方臣服,也需要谋略家。“锥刺骨”而苦读的苏秦在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组建合纵联盟,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而同为鬼谷子学生的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当然最成功的谋划家当属秦相范睢。被称为秦国图强统一总设计师的范睢,他的远交近攻策略,一直为秦国历代国君所用,五十年后秦王政统一中国就是完全贯彻范睢的战略思想而取得的。</p> <p> 任何一次图强、扩张,乃至自保,都需要邦国外交来支撑,甚至依仗外交官的三寸不烂之舍,去获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帮国外交成效最显现的时期。这个时期,国与国之间信任手段经常使用外交手段,就是帮国联姻、交换质子和纵横说客。</p><p> </p><p> 诸候联姻最为有名的是秦晋之好和齐鲁通婚,通过这种帮国通婚,形成了国家联盟关系,当然再好的联姻也抵不过国家利益。交换质子就是国之王把一位儿子送到其它国家当人质。当然人质是被动的,可质子是主动的。这也是被逼无奈的外交政策罢了。质子制度也是风险极高的。秦始皇之父在赵国做过好多年的质子,后来因为得到吕不韦的帮助才得以返回秦国。为极大地表现诚意,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过质子。但总体而言,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还是很讲求道义的。</p><p> 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天子失位、诸侯林立。这一政治格局就要求执政者把处理外交事务作为头等大事,带来了外交理论与技术的持续创新,也涌现出了公孙衍、惠施等一批外交技巧高超闻名各国的政治家。</p><p> 不论是谋略家还是外交家,都需要人才。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养士制度是各国诸侯和世臣招揽人才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囊制度。收养门客是一种荣耀,门客中既有智勇辩力之士,也有鸡鸣狗盗之徒。当时的战国四公子门客众多,成效显著。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解邯郸之围、春申君设计救太子、孟尝君联秦攻齐。</p> <p> 从春秋战国回到廿一世纪的今天,历经两三千年苍桑,有成百上千个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其中,赵国发生并流传下来的最多。</p><p><br></p><p> 在现代语境中,由于成语典故结构固定、言简意赅、内涵深刻而被人们广泛使用。成语典故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p><p><br></p><p> 赵武灵王采用“胡服骑射”而使赵国变为七国中的军事强国,加之有面对秦王勇敢机智“完璧归赵”、与秦王在“渑池相会”一针锋相对的蔺相如、对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等贤臣名将的辅佐,赵国变得强大,使得邻国燕人都纷纷到赵国来“邯郸学步”,竟然不会走路了,“东施效颦“遗笑大方。赵国的强大抵不住秦国扩张贪婪的胃口,虽有孙膑带齐军“围魏救赵”,平原君的末位门客“毛遂自荐”出使楚国,终订赵楚联盟,但赵国统治者的短视,赵国与燕国“鹬蚌相争“,“利令智昏“的赵国接受了上党要地,终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三军之将赵括在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而损失四十万大军,得使赵国元气大伤。成语还包括“奉公守法”、“旷日持久”、“盛气凌人”、“志在四方”、“一日千里”、“一言九鼎“、”梅开二度“等等</p> <p> 历史是不能倒退的,但我的春秋战国接下来,是可以有我的夏商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