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白文兰

<p>  今天的讲座主题是做一名善于沟通的智慧型教师,那么怎样才是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做一名老师,又有哪些智慧和技巧呢?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今天的学习。</p><p> 在讲座当中,老师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有趣而有效,下面就一些具体的的事例,以及自己的思考,分别整理如下:</p><p> 一、老师提到接手新的班级,想要去学生家里家访,却遭到拒绝,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班级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一二年级的时候,家长是非常支持的,参与度特别高,几乎每次活动都是100%,所有家长都会来参加。但是进入三年级开始,家长已经很难凑齐了,很多家长不再热衷于学校的活动。至于这是为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觉得没有必要再去一点一点扶持;另一方面,经过两年的活动,家长对学校的一些活动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活动方式是怎样的,成效如何的,大家心里已经大体有数,所以是不是需要去参加就会有更多的考量;再者,由于对班级对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捧场式”的参与也就更少了。</p><p> 视频当中,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或许我们每一次的沟通并没有给家长足够的指导,没有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家长也就觉得来参加活动的价值没有那么高了。家长来校的期待,是可以解决问题,可是有时候我们做不到,而是止步于反馈问题了。关于约谈家长,老师确实有一些独到的智慧。每次预约家长,老师都是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刻跟家长谈话。或许我们所理解的是不去浪费家长的时间,因为家长难得来一次学校,有时候预约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想要立刻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可是我们忘记了,平时我们所说的老师工作的繁重,老师工作有多忙,家长其实是没有一点体会的,在他们看来,好像老师能随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或者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那么让家长看到老师真正忙碌的一面就显得非常重要了。</p><p> 二、短篇当中,孩子想要喝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表达没有那么清楚,但是通过种种暗示,父亲只是仅仅理解了皮毛,这让孩子很无奈。不常照顾宝宝的爸爸,只是看了表面,所以领会不了宝宝真正的需要。这跟我们在工作当中发生的事情是极其相似的,简单看表面而理解不了深刻的内在的需求,这样做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例如昨天的讲座中,老师提到了热衷于玩游戏的孩子,其实问题不单单是游戏,而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和成就感,那么简单的制止肯定也就收效甚微了。</p><p> 三、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家庭到教育当中,要学会温和而又坚定的拒绝。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或许在问题提出的那一刻,作为家长就感到烦躁了,但是咆哮的拒绝只会破坏亲子关系,温柔而坚定的拒绝,为什么就不可以呢?</p><p> 还有再说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扯过去,不预测未来,简单的就事论事,这是多么理智的做法。可是我总是忍不住会东拉西扯,“举一反三”。我们都想说一次就能管用,可真正实施起来就未必这么理想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我最烦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讲过了吗?”我在心里默默地愤愤不平“讲过了我们就会了吗”。有时候是理解不了,有时候是单纯的记不住,作为老师和家长,真的要跟导航好好学习。看看那个搞笑版的导航,多么熟悉的话啊。罗里罗嗦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呢?有用的信息没有多少,负面情绪倒是满满的。或许更多的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吧。而智慧型的家长就可以选择简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说清楚就可以了。如果是高素质的更有水平的家长,还会选择在吃饭前、睡觉前以及当着外人的面时不去批评孩子。</p><p> 四、一份心安,一份接纳。接纳每一个孩子,不让孩子惶恐担忧。如果可以,助他开花,如果不行,也让他融入班级,收获点滴成长,即便跟不上同伴的步伐,至少也能体会收获的快乐,体会班级的温暖。</p>

家长

老师

孩子

班级

智慧型

活动

当中

我们

理解

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