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反思与总结,为什么优等生是优等生,后进生是后进生,要怎样才能使后者也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成为前者呢?比起知识的“灌输”,我更渴望看到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学习的能力,拥有学习的成就感,爱上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次胡老师的课堂就给了我新的启发:在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教育心理学,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认知心理学,将内隐与外显在教学上结合起来。其中外显就是常规的教学手段,而内隐则是本次课程中胡老师提及的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习得某种规则,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地把这种规则说出来。我相信加以训练和不断改进,我们也可以通过内隐外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p> <p> 观看胡老师的教学视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教学逻辑:由感知到可测比值的综合比较、再由归一化到数理标准、最后直指极限思想,层层递进的严密逻辑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提出速度相关概念再进行比较,他通过逻辑的递进极佳地演示了内隐法在线上教学的应用。</p><p> 他首先以情境提出问题:相同时间内自行车和汽车哪个速度快?百米运动员用了不同的时间谁的速度快?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对速度有了联系实际的理解。第一个问题通过感官上的知觉进行比较,前快后慢,引出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第二个问题比较相同路程所需时间,时间短速度快,通过单位时间运动的距离引出“平均速率”的概念;第三个问题比较不同时间不同位移的速度快慢,这就要用到初中学过的比值法,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p><p> 然后举例深化位移的“变化率”这一速度定义,举了一年当中气温变化的例子:二三月温度低但变化率大,三到七月变化量大但变化率不大,六到七月温度最高但变化率最小,通过数理方法数形结合地对变化率进行了阐述。紧接着结合时事通过疫情变化图加深了同学们对变化率的理解并对进行拓展。</p> <p> 但平均速度只能表明一段时间的平均运动情况,不能准确地描述每一刻运动的具体情况,所以由它的局限性就引入了瞬时速度。对于没办法测量真实值的变速运动,如果时间间隔非常短,那么就可以把它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候平均速度就会非常接近真实的瞬时速度。为了获得准确度更高的近似值,要不断取更短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来近似求出瞬时速度,时间段越逼近0,平均速度也就会越来越逼近瞬时速度的真实值,这就是利用极限的思想求瞬时速度。</p> <p> “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胡老师的这句话与我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极限的思想不仅能在高中阶段跨学科的学习上发挥作用,还能为以后高等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同学们逻辑思维的训练也大有裨益。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功利性地为了“成绩”而教,而是真正立足学生发展的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乡镇学校的同学来说,在见识和思维的广度上就已经大大落后于城市学生,我们理科教师就更要想办法多从细节处入手,尽量让同学们对科学有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对公式概念死记硬背,这样才不至于在今后想要在科研上深耕时发现基础训练过于薄弱而抱憾。希望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不被眼界限制,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p> <p> 胡老师讲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要从知识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这也是我近年教学的转变方向,这次胡老师的话又给我吃了一剂“定心丸”:这个方向是对的,要坚持下去,更要加快脚步不断优化。而我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比起胡老师对教材、课标和课程的深度挖掘,我做的还远不够,要向胡老师学习,去精心设计课程,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一点一滴中渗透知识和方法。</p><p> 在当下的线上教学中存在许多困难,比如物理这一学科,就不能让学生再从实验入手一步步探究得出结论,那就要有新的对策,要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积极性,用严密的逻辑框架让学生体会方法获得思维,从感性经验入手,引领学生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本着“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原则,一切“以生为本”,给予学生讨论与思考让学生体会思想,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思考与认识。我最近在日常教学中即便没有实验条件也尽量创造条件给同学们录制实验视频,还在课堂上给了同学们自主讨论的空间,课下布置的作业也多是让他们讲知识给我,希望借此让他们在学到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训练思维和表达。</p> <p>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内隐和外显要怎样结合并灵活运用还需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胡老师的课堂给我带来的启示也要慢慢消化,我还需在更广泛的教学实践中体会这些教学思想发挥它们的最大优势。而这段特殊经历留给我们的成长和记忆都是弥足珍贵的,衷心希望每一名老师都能在新时期有新收获,也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