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逛北京 : 什刹海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是最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随着游客的增多,这里逐渐出现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北京的老城区,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厌的景致,品不尽的文化。这里记载的是2005年09月和2007年04月两次回京返乡游览什刹海所见所闻,旧片新编,编辑成篇,以志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荷花市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荷花市场是什刹海入口之一,也是北京平民消夏胜地,设有游艺场和商品市场,内多有曲艺明地演出。兴荷花市场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位于什刹海荷花池畔西岸。市场多售卖荷鲜、冰碗等食品摊点。中为荷花池,池外掘有护河,河上架板,板上搭棚演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后开始,至八月止。每日近午开演,日落前结束。观者须买一份二角水牌子,卖艺之收入即含在茶钱之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荷花市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时什刹海水面遍植荷花,岸边垂柳依河,景致绝佳,这个市场就以荷花市场为名了。清末的《天咫偶闻》记述其情境为:“都人游踪,多集于什刹海,以其去市最近,故裙屐争趋。长夏夕阳,火伞初敛。柳阴水曲,团扇风前。几席纵横,茶瓜狼藉。玻璃十顷,卷卷溶溶。菡菡一枝,飘香冉冉。”描绘为一幅韵味浓郁又引人遥想遐思的水粉画。直至1990年,北京市才重新兴建开放了荷花市场,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这是2007年05月,和二姐一家游览什刹海时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袋斜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袋斜街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烟或水烟的嗜好,于是城里的烟叶行业就发展起来了。烟袋斜街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宽5至6米,形成于元,原名为鼓楼斜街,清未改名为”烟袋斜街‘。名称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说因为街内有经营旱烟和旱烟具,二是说街的本身宛如一只当年吸旱烟的烟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袋斜街,2010 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也是当今北京十大著名胡同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清邮政信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清邮政信柜”的前身是隶属于地安门邮政局的什刹海邮电所,为配合烟袋斜街的老北京文化、展示北京邮政的悠久历史,才以“大清邮政信柜”命名。烟袋斜街大清邮政信柜坐落于北京烟袋斜街中段的路北,一副清朝时的装扮,门前的仿古邮筒和“童子投信”的铜制塑像尤其抢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什刹海远观钟鼓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中叶什刹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与后海隔开,积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经西压闸入皇城,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二姐、外甥女和老伴儿游览什刹海(2007年05月拍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内城由各旗分别管辖,今什刹海地区属正黄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疏浚什刹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桥虽小,名气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什刹海景区范围大体是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二姐、外甥女和老伴儿游览什刹海(2007年05月拍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后,北京市政府对什刹海进行了清淤工作,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水泥栏杆。1992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定为历史文化风景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远眺,右侧就是烤肉季清真饭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什刹海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什刹海频具特色自然景观。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什刹海景区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远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远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长在什刹海边的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1910年汪精卫在此谋刺摄政王载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2005年10月24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有“三绝”著称,即:眺望西山,观赏荷花,品尝烤肉。(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远眺,右手就是闻名遐迩的烤肉季清真饭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远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近代大文学家老舍先生,十分钟爱这一地区,并将其作为他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什刹海,是北京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之一,“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烤肉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绝”之美是品尝烤肉。“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这副对联告诉我们,距银锭桥数十步处,便是百年老字号“烤肉季”。烤肉,这种最早由蒙古族传入北京的珍肴,初始就在露天烧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腻。在炙条下燃烧着松木,炙条上翻烤着鲜嫩的羊肉,松烟的香味与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处飘散,使你食欲大增。一手执壶抿酒,一手啖肉,一边观赏桥畔的荷花,体味“炙味香飘清清烟”的美韵和意境。后来这种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内,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许多雅兴乐趣。不少文化名人、外国贵宾都曾在这里品尝烤肉,临窗频览,品味民情、民俗、民风、美景、美文。诗人卞之琳有诗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来北京的游客,倘只品尝了烤鸭、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烤肉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旧时,北京城专卖烤肉的有三大家,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现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成为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烤肉季饭庄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边,周围是北京民俗旅游区,这给了这家百年老字号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烤肉季位于西城区前海东沿14号。坐落北京著名的什刹海风景区与北京燕京八景“银锭桥观山”的银锭桥举步之遥烤肉季是家有180多年店史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经营的烤羊肉久负盛名,有“南宛北季”的口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三个字,由已故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题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单士元(1907年~1998年),文物专家,北京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故宫博物馆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故宫博物馆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对古代建筑和明、清历史档案研究较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绝”之雅是观赏荷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在什刹海,每当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竞相吐艳之时。晴日,红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银珠,盈盈欲坠;风过,莲蓬摇曳,清香飘溢;其赏心悦目的雅兴,实难以言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远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长在什刹海边的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东阳身后140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纳兰性德,工书善诗。每值荷花盛开之际,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近代大文学家老舍先生,十分钟爱这一地区,并将其作为他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元代营建新大都后这里已是船泊必经之处,两岸商事繁华,又是风景胜地。辽、金时代虽是郊外,数公里长的水系两岸也应有便桥方便来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的记载。解放初期,当我们站在银锭桥头平目西望,远处蓝天下的青山绵延起伏,湖边摇曳的柳丝楚楚动人,犹如挂在空中美丽的巨幅图画,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从山后撒播在湖面上,微波粼粼,金光闪闪,迷人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泛舟什刹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桥是1984年与2011年重建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什刹海早年间在京城可是属皇家正黄旗统领管辖,所以什刹海附近王爷府,贝勒府遍胡同皆是,当年的北京城,城北的胡同最规矩和齐整,基本都是深宅大院。北京城里,除了故宫,景山和北海,就属什刹海保护的相对完好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舅妈和外甥女,泛舟什刹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观海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姑妗同游什刹海,背景就是赫赫有名的银锭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观海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因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另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十几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舅妈和外甥女,泛舟什刹海。远处背景是观海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观海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北宋周敦颐《爱莲说》论说了喜欢莲花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姐弟同游什刹海,身后是大名鼎鼎的银锭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时此刻,我坐在游船上,一阵风划过脸庞,已经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微凉,觉得夏天已经到来,是秋天不来夏天不走,还是夏天不走秋天不来,我一点也不关心,只盼望着叶子泛黄的时刻,等待着“北平的秋”的到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观海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今的北京,也就只有在二环内的什刹海才能依稀可见专属北平的痕迹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泛舟什刹海,穿越银锭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泛舟什刹海,穿越银锭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舍先生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的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姑妗同游什刹海,背景就是赫赫有名的银锭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银锭观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绝”之首是眺望西山。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是当下,霓虹初上,车水马龙,五环比四环多一环,几年后七环也将建成比五环多两环;北平是往昔,二环内,胡同里,四合院,黄包车、自行车和三轮车的内城,有幸还能看见提着鸟笼沿海边溜达的大爷,旁边的大爷大妈们管他叫“老炮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不仅是外地游客,就连北京市民,晚上或者周末也会经常到什刹海遛弯,或者带孩子去划划船。当真是一个全民热爱的景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帝京景物略》中赞美什刹海神韵的“秦淮夏”,才觉得这般美丽的风景才配得此殊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门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地安桥,位于地安门外,什刹海附近,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因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因此称为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2005年09月27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门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桥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锭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龄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龄故居原是清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的园内假山叠翠,花木成荫,清澈的湖水,曲折环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宋庆龄于1963年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近20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逝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龄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庭院具有300多年历史,曾是清代明珠宅邸、和珅别院、成亲王府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称醇亲王府或摄政王府花园,包括萐亭、听雨屋、畅襟斋、南楼、恩波亭、长廊等古建景观。(200509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龄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西方别墅特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园内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桩景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等古树名木。明珠之子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曾在此吟诗填词,园中现留有其亲自种植的两棵古树。有宋庆龄养护过的西山松、盆栽石榴和龙眼葡萄等各种南北方名花佳卉,宋庆龄最喜爱的观赏鸽更给庭园增添了和平的气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故居的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与内部景致和谐一体。庭院当中,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龄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前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院。(200509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龄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花园内濠梁乐趣、畅襟斋等一组清代建筑,现已恢复宋庆龄生前原状(大客厅、大餐厅)。古建筑群以西的一中西合璧两层楼的主体建筑是宋庆龄的寓所(后建),兼办公、会客,称主楼,内有原状陈列。(200509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白天的什刹海两岸,放眼望去到处是坐在河堤上的钓鱼爱好者,到了夜晚,岸边的酒吧灯光亮起音乐响起,从一个慢生活的老城变成了灯红酒绿的不夜城。如今的什刹海酒吧街已成为京城夜色中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也是一到夏天的夜晚老北京人喝酒撸串的不二之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恭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是一处典型的王府花园,既有中轴线,也有对称手法。 始建于十八世纪末,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称“什刹海的明珠”。曾属乾隆后期大学士和珅的宅邸,后改赐为恭亲王奕忻的王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花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后有一独具特色的花园,名萃锦园,占地约三万平方米。花园东、南、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园中景物别致精巧,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09月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花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但起着屏风的作用。看起来像送子观音,背面又像鱼。既是点景,又起到了屏风的障景作用。(2005年09月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花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滴翠岩”,滴翠岩是全园最高的假山,山南以太湖石堆叠,北部以青石叠砌,兼具明清两代风格。其设计水平之高,砌作技术之精,为恭王府花园所独有。岩峰中央叠成幽静山环,太湖石堆砌成错落有致的假山,石状怪诡,皆逶空崎峭,玲珑剔透,突兀嵯峨。山上有平台名“邀月台”,额曰“绿天小隐”。山下有洞,曰“秘云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内,上有康熙御笔亲题“福”字,俗称“福”字碑,碑高一米多,并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章,有天下第一福的美誉。(200509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恭王府花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湖心亭”,这里以水面为主,中间有敞轩三间,是观赏、垂钓的好去处。水塘西岸有“凌倒影”,南岸有“浣云居”,北岸轩馆五间叫“花月玲珑”及“海棠轩”。(2005年09月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依托胡同和四合院,什刹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裕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冰床围酌、大阅冰鞋等。至今,一些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仍然在什刹海地区大量存在。如钓鱼、游泳、划船、赛艇、下棋、弹唱、消夏舞会等。“胡同游”即活跃在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悲鸿纪念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悲鸿纪念馆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徐悲鸿纪念馆建立于1954年,它是由中国政府在徐悲鸿故居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该馆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授禄街16号,周恩来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原纪念馆被拆除。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艺术巨匠,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和“中国现代画圣”。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2005年09月25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林语堂文中这样评价北平,那时的胡同里没有步履匆匆,有的只是慢,更慢。在什刹海景区内,可以乘坐三轮车游览老北京的胡同、古迹,听地道北京腔讲着胡同里的故事,整颗心都慢了下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汇通祠位于北京北二环积水潭桥东、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并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郭守敬纪念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郭守敬纪念馆在汇通祠内,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向游人展示了郭守敬的生平功绩。2019年11月郭守敬诞辰788周年。(2005年09月25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海(积水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积水潭,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2005年06月2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辅仁大学旧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涛贝勒府在西城区柳荫街27号,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同治七年此府赐贝勒载滢,后载滢获罪,迁出此府光绪二十八年,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 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1929年6月辅仁大学及附中设于涛贝勒府,原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辅仁大学主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辅仁大学旧址(2007年05月13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辅仁大学旧址,校园内。(2007年05月13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辅仁大学旧址,校园内,“一二 · 九运动纪念碑“。(2007年05月13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辅仁大学纪念室。(2007年05月13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碧波荡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什刹海,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听杨柳婆娑,览湖光粼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后聚餐,涮羊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后聚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姐弟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夫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什刹海位置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