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2011年被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p> 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原名福开森路。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聘请美国人福开森为监院(相当于现在的教务总长),其为方便师生出行,自费修建了这条马路,当地民众便叫它为福开森路。</p><p> 1914年,武康路西区被划为法租界,由于受法国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兰西社区,住在这里的都是西方派驻上海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攻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为期四年的“孤岛期”,由于租界内能够得到法国政府庇护,相对比较安定,来自各地的商贾富豪携巨款涌入躲避战乱,市面得到畸形繁荣,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p><p>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法租界。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法租界,汪伪政府乘机接受法租界,为摆脱汉奸骂名,显示民族气节,把租界内二百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为中国地方名称,武康路之名得以沿用至今。</p><p> 武康路全长1183米,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有约30处名人旧居,包括巴金、黄兴、周佛海、唐绍仪、刘靖基、孙道临故居等,解放后邓小平、陈毅、陈丕显、曹荻秋都在这里居住过。</p><p>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并且马路两旁的高级住宅极富西式建筑特色,在梧桐婆娑的叶影下漫步的迷你裙少女更具浪漫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