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历史的大河,我们都是两岸的流民。</b><br> <b>突如其来的NCP注定是要载入人类发展史的,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育教学恐怕也要写进教育改革大事记了。史上最长寒假,老师变身直播、课本路边发放、客厅沦为课堂、线上批改作业、屏对屏的沟通……电视、电脑、手机、平板齐上阵,学生在上课、游戏、动画、聊天间自由切换,一派“欢乐”场景。疫情加速了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改变了向死而生的在线教育产业,激发了在线教育的复苏和一种新的可能性。</b><br> <b>疫情之下,特殊的学期,由于是上网课,没有点名,作业不多,我也落个清闲,不查作业,不问日常。原本想就这样在嬉笑中记录点云课堂的日常,也算对这段经历留下点痕迹。谁料还未来得及敲键盘,就收到了几个“礼包”。</b><br> <b>进入4月份,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我心里琢磨着开学的日子也会紧随其后,便随意翻了翻课本及作业情况,顿时暴雨倾盆而下,连着胖揍了三顿:删除数学老师在钉钉上发布的作业,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视而不见、听而不动,自作聪明地把需要写的辅导练习连续多页撕扯掉丢进楼下的垃圾桶。</b> <b></b><b>之所以痛下重拳,在于一个不能容忍的教育底线——谎言和欺骗。在蜀国先主昭烈帝的遗诏中,留下的一句传诵至今的家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行善像埋种子,别看种子小,埋下去能长成参天大树;恶习像骑烈马,只要迈出一小步,以后就刹不住车。防微杜渐不能等,认知错误不可拖。</b><br> <b>挨揍的过程中,身体已然瑟瑟发抖的小学生嘴上也不忘金句频出,“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觉得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你和我妈妈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妈妈温柔,温柔的反义词是什么?”忍俊不禁中,一些片言碎语还是直抵到我内心深处一直所竭力避免的东西,不由得让我静心思考。</b> <b>性命性命,性格决定命运。通常认为,个人有三个“无法超越”,利益无法超越,感情无法超越,性格无法超越。而发展心理学认为,童年是人生的父亲,环境是人生的母亲。童年的早期经历对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br> <b>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造成一个人非常极端的性格。一种极端是极端软弱,典型人物是《士兵突击》里边的许三多。高连长问许三多:“许三多,你是好兵吗?”许三多后退半步说:“我,我不是。”许三多软弱、退缩、没有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他有一个暴躁的爹,张嘴就骂,举手就打,整个童年缺乏支持和认可。另一种极端是极端反抗,典型人物是三国武将排名第一的三姓家奴,缺乏主见,人格分裂,叛逆暴躁,反复无常。长期来看,严厉的教育会起到反作用,而温和民主是更加有利于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b><br> <b></b><b>成长的过程不能处于自我怀疑的状态,缺乏自信和自我肯定。驯养师养了一头小象,因为担心这头小象总是跑,所以把它的腿结结实实地拴在一个木桩柱子上。小象每跑一次,都被木桩子上边的绳子给绊倒,跑了很多次以后,小象绝望了,它发现这个木桩子,永远不可能被自己拔起来;这个粗绳子,永远不可能被自己扯断。只要自己跑,结局就是被拽倒,因此小象就不跑了,很乖。</b><br> <b>随着岁月的流逝,小象长成大象,它的腿比树还粗了,它的力量都已经能举起成吨的汽车了。但是每次把它栓到木桩子之上,它依然乖乖地在那儿站着,依然相信自己跑不了,依然认为自己会被绊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虽然小象长成大象了,但在它内心深处,面对这个木桩子,依然认为自己是头小象。过去的失败,阻挡了它现在能力的发挥。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连续的、过去的失败,会让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心理能量。所以失败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一两次没有实现目标,而是在反复没有实现目标之后,失去了自信,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不行,他放弃了……</b><br> <b>教育,需要等待。花开半夜,清晨看花,多一点耐心,多一份付出!<br><br>庚子孟夏于黄山</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