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美食小讲堂

广中附小二年级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四月芳菲尽,五月明媚来。五月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和煦温暖的阳光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热爱劳动不仅是全球所倡导的,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爸爸妈妈在外辛勤工作是劳动,而对于同学们来讲,争当劳动小达人更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今年这个劳动节,同学们有什么劳动计划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二年级9班的韩老师进行了哪项劳动活动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背《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过了韩老师的劳动小视频,大家是不是更能体会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了呢?我们不光要自己热爱劳动,更是要体会别人的辛苦,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糟蹋、不浪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古时候的人们捕猎、耕种都是为了饱腹,为了生存,所以从古至今,劳动和美食更是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有请二年级7班的高浚瑜同学跟我们聊聊他对美食,对于“吃”这件事的理解。</span></p> <p>  欣赏过高浚瑜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分享后,你都收获了哪些和美食相关的小知识呢?美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古人对待美食又有着哪些独特的看法呢?如果说古诗词是人们的精神粮食,那么美食则是不折不扣的必须食品。当美食遇见美诗,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大诗人苏轼,一起探究饮食文化中美妙的诗词,从诗词文化中体会美食的滋味吧!</p> <p>  有同学可能会问了,苏轼作为一位诗人,他和美食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小视频了解一下,诗人苏轼究竟是何许人也吧~</p> <p>  有人说,喜欢吃的人,能得到比旁人多一半的乐趣。苏东坡一生坎坷,可他贬到哪,吃到哪,从而让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难,爱上了他的乐观。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捕捉,哪些美食和诗人苏轼有着深远渊源。</p> <p>  同学们,大家找到答案了吗?请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手册第二页的“苏宅菜单”中吧!</p><p>&nbsp;&nbsp;&nbsp; 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是文字。当美食遇上诗人,山珍海味,一粥一饭,纷纷化身为诗,美食滋润舌尖,文字温暖心灵,简直妙不可言!对诗人来说,饮食是口腹之欲,是舌尖享受,更是生活态度——人生在世,美食与诗不可辜负!下面请你围绕“苏轼的美食诗词”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学习吧!</p> <p>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苏轼不只是一位食客,他更是一名出色的美食家。为了宣传中华美食文化,苏轼穿越古今,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美食知识。让我们跟着苏轼的步伐,观看以下两段小视频,一起来探秘厨房里的美食秘密吧!</p> <p>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虽然大家对“吃”有着一致的重视,但各地在食料、烹饪技法和风味上却大不相同,而“菜系”就是对这种饮食地域差异最直接的特征体现。作为一个餐饮文化大国,中国菜式之多、味型之广、做法之精巧繁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长期以来,中国各地的菜肴由于受到当地环境、气候、物产、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流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八大菜系”的美食知识。学习过后不要忘记完成手册6-7页的内容哦!</p> <p>  同学们,在看到大江南北的美食时,你的馋虫有没有被勾引出来呢?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全国各地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及特色,我们不仅要懂得美食知识,更是要做到“会吃”。什么是“会吃”呢?下面让我们跟着卢老师的微课堂一起来学习用餐礼仪吧!</p> <p>  &nbsp;一说到用餐礼仪,就少不了要提到餐具。餐具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用餐时的工具,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民族习惯用手抓食,但如果没有盛装食物的各类器皿,想必也无法完成正常用餐流程。古代餐具从问世起,就一直随着时间以及民族文化不断演变,而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的单一、简陋可以盛装食物的陶土器皿,逐渐向种类多样、外观精致的品质化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餐具的那些知识。</p> <p>釜</p> <p>甗</p> <p>鼎</p> <p>俎</p> <p>豆</p> <p>染</p> <p>&nbsp;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跟着美食家苏轼学习了这么多有关美食的知识。现在,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中,轮到你来给大家进行分享展示了。请你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一道你的家乡美食或拿手菜,拍下制作过程分享到班级群中,让大家了解你家或你家乡的美食文化~</p> <p>  美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地域文化和家庭内涵的传承。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我们的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每个人的心。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能带着对祖国的爱、对美食的爱,去游览全国各地,品味万千美食~</p>

美食

苏轼

同学

我们

文化

诗人

更是

学习

劳动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