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张守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名:家和万事兴</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少年时代》*</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值壮年的军官一路风尘仆仆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他就是离别家乡近十年第一次回家的父亲,准备回村解决婚姻问题顺便完婚。</p><p><br></p><p>听说当时爷爷和叔叔、小姑、他们爷三个过日子,土改时分房屋两间都破旧的不像样子了,吃了上顿没下顿再没有可住的地方……</p> <p>经远房姑姑的介绍于1956年春我父亲母亲利用邻居伯母走娘家的机会,借用伯父伯母住的房子,由媒人培同老爷送我母亲挎着一个小包袱婚嫁成亲,第二天等邻居伯父、伯母回家时我父母亲已踏上了回部队的旅途……</p> <p>母亲不识字没有文化随军之后,在部队期间积极好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会了计帐、写信等等……</p><p>母亲、父亲于1957年冬从部队转业到丹风县,开始在商业局收购站工作,后调入外贸公司任主任,1958年春我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地区(现商洛市)丹风县商业局外贸公司。</p><p>母亲没上班在家照顾我。1958年9月份父亲调丹风县,任县委肃反办公室主任,实事求是落实肃反运动前期工作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入到各地调访各类人员历史材料并且做结论公证处理。</p> <p>1960年春调商洛地区运输公司任人事科科长兼车辆事故处理,长期带车队出入大西北运输各种物资。</p><p>1961年我随母亲到西安市莲花巷住居。那时我刚刚三岁,弟弟不满二岁,母亲被按排到红星蔴绳厂工作,父亲被借调到了西安货物运输公司负责外运事务,经常带车队出差外地非常忙很少回家,1962年十月份父亲被任命为西安解放门汽车站站长(行政正科副处级)。命令下到西安解放门汽车站,而人还在大西北带着三个车队没有回来。等回到单位组织上号召党员带头支援农村建设,市政府为减轻城市负担强制解散了母亲的工作单位,强行要求母亲下放去农村。我父亲没和我母亲商量,也没到西安解放门汽车站上任就带头报名参加去农村下乡支农。</p> <p>1962年秋父亲、母亲带我及兄弟俩回到原藉山东省老家,一路走过的地方到处都是讨饭花子,让我永远难忘的是火车到临时站点暂时停车的时候,父亲给买的几个馒头被人在火车刚起动时从车窗处抢走了,我们没得吃了只能饿着肚子到下一站点再买点吃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家时借住的一间村办公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姑父、叔叔用手推车去六十里外的县城接我们,过述河时因桥面太滑差一点掉进河里。回家借住在村里的一间办公室里,刚回到家的日子生活非常艰苦少吃缺穿。父亲在村里任大队长到了全村最穷的生产队里任生产队长,队里的社员老幼不齐没有几个劳动力,多数都是职工在家的家属,耕牛也没有强壮的,全队财务一分钱都没有穷的净光,仓库里只有很少的一点种子还不够春种。</p> <p>第二次搬家南北大街街东用羊栏改的房子</p><p><br></p><p>我们家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柴没柴.外公外婆实在看不下去了给我们送了点地瓜干、村里给弄了点糁子、高粮,我和弟弟吃了都消化不良,害肚子疼还都拉不出屎来!</p><p>做饭没有柴草现拾现烧,野外山里基本上也都没得拾,一上午拾一筐子柴草不够一天烧水做饭用。</p><p>转眼到了1963年我三弟出生,生活条件更差村里重新给按排了两间(羊栅)破草房。我父亲带领全生产队社员根据土地旱涝不均的情况,开始在涝洼地里试种水稻,一季水稻到了秋天能收六七百斤稻子十多亩水稻总算收入一万多斤稻子,平均每口人分五十斤水稻。我们全家五口人分二百五六十斤稻谷再加每人分三百多斤地瓜干总算不错保证了人用口粮。</p><p>可是我父亲为保障队里社员的口粮,只能在公社和村里的交公粮上报会上,开始同各生产队长及领导打哑迷!生产队穷没有多少余粮交爱国粮又不能拖后腿,在会上还得带头发言上报,会议开始我父亲首先发言起保证非常慷慨激昂,大手一挥树起一个大拇指我交这些,但是就是不说交多少之后坐下谁问也不讲话只是抽烟。等各村里生产队上交任务报好了散会时领导核实问我父亲到底交多少,我父亲告诉领导今年只能上交一干斤,上级领导很兼顾……。</p><p>一九六四年春天又上级审报了部分贷款和良种,队里开始有了点公用经费,又经过努力年底决算队里才真正开始有了点富裕,并存储经济资金有了公共济类。</p><p>我父亲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身体不好劳累过度病到了,全生产队的青壮年劳力用担架送我父亲去了离家三十多公里的县城人民医院。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只能步行山间羊肠小道。</p><p>母亲带着小弟弟去县医院护理父亲,而我刚刚六岁要照顾不到五岁的二弟看家做饭。还要去学校(半工半读相当于现在幼教大班)上学学习,那时上学没有书、本子、笔,没有桌子用土积支个积洞就是课桌,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写我们在下边用泥盆底子或瓦片、石棒记录练习。</p><p>因父亲身体重病刚全愈,不能继续参加重体力劳动,但是仍然担任大队长,由老李任生产队队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水库大坝夯实打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这一年农村粮食大丰收,刚秋收完没等农闲就大修蓄水塘、搞水利设施,为抗旱排涝做准备打基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烙煎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公社集合全部力量修柳黄沟水库大坝,父亲带我村的全部青壮劳力上阵吃住在工地很少抽时间回家,甚至有时还让别人给稍带煎饼,我和母亲推磨磨煎饼糊子.烙煎饼,有一次稍煎饼的人因有事没回去,还是我给送去的这也是我难以忘怀的一次。</p> <p>这次去工地送煎饼年龄小(七虚岁)母亲不放心送我一程,正好巧遇前往工地的公社高玉吉书记(听父亲讲的当时我不知道),这天下着雪、刮着西北风,路面上的雪近五六厘米厚,记得高书记有四十多岁的年记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不知是由于路况问题,还是处于同情培着我一起,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问长问短。总之八里多路走了近两个小时,直到走近父亲住的窝棚他才快速去了指挥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次搬家东西大街东头的房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零零七年大雨中遇洪水倒塌</p><p><br></p><p>1965年新学期开始了,在学校的一年级班里感觉什么都很稀奇有了小木桌子、小橙子,唱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向雷锋叔叔学习,保卫祖国,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的红色教育歌曲,立志长大要当解放军等等!我学习很努力非常用功。每次考试总是排在班里的前几名,1966年春天本应上二年级,因为学习较突出调到了三年级班里跳了一级。跳级后在班里年龄是最小,刚开始学习特别累,到了秋天学习才刚刚开始有点轻松。</p><p>冬天文革开始了整个学校罢课闹革命,1967年大学生当红卫兵,小学生当红小兵成立灭资兴无战斗队,每天首先办三件事斗私批修。</p><p>那时候批判读书做官论,读书无用,搞勤工俭学,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农业学大寨搞大寨田,村里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公共资金储蓄(公共济类),用于遇到特殊情况时应急需用,哪时候人们的思想觉悟确实是搞高了,人们安居乐业,农村虽然不富裕,但大家按部就班,各行其事,没有恐惧,不存在安全危机,那个时代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p><p>我上学因家庭困难从开始上学那天起都是国家集体照顾,每年免学杂费,书费直到初中毕业。</p><p>参加生产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升学不用考试整班升级。可是文化知识所学甚少,交白卷都能上学,选拔推荐就能上工农兵大学。</p> <p>可是一九七三年又进行中考,但是我的学习成绩过了分数线,因父母亲身痪重病家庭困难而辍学,我没有办法只能去参加生产队劳动,刚开始每天争伍分工。</p><p>公社推荐选拔上大学,在推荐会上每人只读一篇自己创作的文章,我在推荐会上很顺利的被通过。</p><p>可是没想到的是一夜之间有了变故,我们后边村里有一位残废军人,找到公社书记不依不饶必须让他女儿去上大学,最后只能让他的女儿去(医科大学)上学,结果我第二年去了村里的果园管理果树。</p><p>村里党支部组织青年搞集体活动,参加民兵夜晚站岗放哨执勤,团支部书记李洪增除组织青年活动外,还利用晚上办夜校学习文化知识,我是团支部组织委员任夜校文化教员。那时候没有电灯照明,各人用小瓶子做煤油灯,经济宽余点的买个保险灯或者是手电筒,条件好点的村教室是村里的青年活动室。我们村里还专门买了一个汽灯,每天吃过晚饭男女青年都很自觉的去参加夜校,青年活动搞的非常活跃。</p><p>1975我参加了兽医站的冬季兽医培训班学习,从此,走上了兽医生活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