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踏着伟人的足迹、重温长征节点(江西于都、湘江血战、抢渡乌江天险)

乐游

<p>1934年1O月17日长征开始,8.6万人的红军主力部队转移(长征)后,留下了1.6万红军留守中央苏区,掩护红军主力突围转移。</p> <p>中国工农红军军旗</p> <p>如果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失败,中国后来会怎么样?</p><p>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各地军阀割据,民众继续受到各种压迫。</p><p>抗日战争如期爆发,只是不再有“西安事变”,不再有敌后根据地,不再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p>英勇抗日的战士少了,通敌卖国的汉奸只会更多。</p><p>顺利从中国补充资源的日本军队,或许不再需要偷袭珍珠港,和美国开战。</p><p>如果日本还是和美国打起来,中国最后只会被两个超级大国瓜分,或许就是划江而治。</p><p>想到这一切,都会让人不寒而栗。我们要永远感谢伟人毛主席,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中国工农红军,感谢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发展壮大而牺牲的革命英烈。</p><p>天佑中华,红军成功了,而实现长征壮举的这一群人,平均年龄只有22岁。</p><p><br></p> <p>长征源</p> <p>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初期组织序列</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长征。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红三军团第四师作为先头部队,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由于红军与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秘密谈判协议还没有传达至前线,所以当红四师21日到达百石村时,被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铲共团”常备第二中队发现,双方发生了激烈交火,由此打响了红军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span></p> <p>赣州市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p> <p>永固楼</p> <p>红军营房</p> <p>中国红军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遗址”</p> <p>战壕旧址</p> <p>信丰(桃江)红军渡</p> <p>桃江</p> <p>信丰(桃江)红军渡</p> <p>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10月26日,红军从江西进入广东省境内,在韶关南雄乌迳镇黄木岭一带驻扎,并在乌迳新田村打响了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1934年10月,红一军团从界址进入南雄,10月26日晚,红一军团直属队到达乌迳墟。这时蒋介石急令陈济棠部派兵前来堵截,企图阻止红军长征部队向西转移。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得知敌军在乌迳、新田等地设伏。红一军团给侦察连下令,坚决消灭乌迳新田之敌。</p><p><br></p><p>侦察连当时用最猛烈、最迅速、最彻底的时间来解决这场战斗,他们趁正在修筑工事的敌军立足未稳,一个冲锋就把敌军两百多人打垮,这一场也是红军长征入粤的第一个胜仗,极大地提振了红军的士气。</p> <p>红军长征过粤北示意图</p> <p>广东韶关南雄乌迳(墟)小镇</p> <p>中国红军入粤第一仗乌径新田黄木岭战场遗址</p> <p>乌迳古道(红军走过的地方)</p> <p>乌迳新田村(红军进入粤后第一仗),战斗结束后在新田村休整</p> <p>新田村</p> <p>红军在新田村祠堂休整</p> <p>新田村祠堂休整</p> <p>新田村祠堂</p> <p>1934年10月26日,参加长征的红军分三路从梅岭古道进入大余县,经过横渡章江、卵岭战役、西华山保卫战等重大战役,至30日,红军全部通过大余县境。红军转移后,大余也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地带之一。</p> <p>粤北梅岭古道</p> <p>南粤雄关</p> <p>梅岭古道</p> <p>大余金秋风光</p> <p>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以及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但使自己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行动,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深刻展示了以陈毅为代表红色游击健儿在环境异常艰苦、情况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斗争情操。</p><p><br></p><p><br></p> <p>罗霄山脉</p> <p>陈毅同志旧居</p> <p>陈毅同志梅岭三章</p> <p>陈毅</p> <p>粟裕</p> <p>陈毅、项英等</p> <p>陈毅、项英等南方游击战争领导人</p> <p>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油画)</p> <p>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油画)</p> <p>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油画)</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34年10月底,红军长征进入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带的韶关市仁化县,通过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顺利突破国民党军设在城口至湖南汝城、桂东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红军主力部队五万多人在城口短暂休整,继续前进。</span></p> <p>韶关仁化</p> <p>红色特色小镇</p> <p>韶关仁化城口镇</p> <p>韶关仁化城口镇</p> <p>韶关仁化红色小镇城口</p> <p>红军长征露宿地</p> <p>红军长征街</p> <p>毛泽东旧居</p> <p>红军长征街</p> <p>红军长征经过仁化旧址(正龙街)</p> <p class="ql-block">战略转移、踏上征程</p> <p class="ql-block">长征(粤北突围)</p> <p>红军纪念雕塑</p> <p>韶关仁化城口、铜鼓岭红军长征战役纪念馆</p> <p>城口红色小镇、铭记党恩深似海、不忘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红星</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p> <p>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纪念馆内书籍、图片</p> <p class="ql-block">水口鏖战图片</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中红军长征奋勇作战</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仁化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为确保红军主力在韶关仁化县城口镇进行短暂休整、顺利西进,红二师六团一部奉命迂回到铜鼓岭北的山地中,阻击从广州增援城口的敌人。1934年11月4日,执行阻击任务的红军遭遇敌军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的攻击,红军抢占龙形埂有利地形,利用密林草丛沉着应战、奋勇还击,最后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白刃战。战场上喊声震天,红军愈战愈勇。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战至第二天傍晚,完成阻击任务的红军奉命趁夜转移,从岔口分两路经红山入乐昌麻坑和汝城的延寿,汇入西进的红军主力。在铜鼓岭阻击战中,红军以牺牲100多名指战员的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的目的,并突破敌人设置在城口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确保红军主力继续西进创造了条件。</span></p> <p>韶关仁化铜鼓岭阻击战红军雕塑</p> <p>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p> <p>铜鼓岭阻击战红军烈士雕塑</p> <p>铜鼓岭阻击战遗址</p> <p>铜鼓岭战场遗物(手雷)</p> <p>韶关仁化铜鼓岭红军长征阻击战烈士纪念园</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岭逶迤腾细浪”</span></p> <p>九峰山,位于广东与湖南的边界,是从广东进入湖南的咽喉之地,当年,红一军团受命抢占乐昌以北的制高点九峰山,以掩护军委纵队从九峰山山脚下通过;只有抢先占领九峰山制高点,以控制九峰山与五指峰之间的地带,保证军委纵队安全地通过。当时红军与粤军分别从两面爬山,狂风暴雨帮了红军的忙,粤军是顶风,红军是顺风,结果刚刚上了山的粤军还没来得及设置阻击阵地,就被爬上山的红军赶了下去。九峰山相邻的山头上插满了红军的红旗,冲击的枪声此起彼伏,在两侧部队的全力掩护下,军委纵队及其他红军部队从山下狭窄的山路上全力通过。九峰山阻击战是粤军与红军的最后一战。</p> <p>韶关乐昌九峰山上陡峭的沟壑</p> <p>韶关乐昌九峰山地貌</p> <p>九峰山上修筑的工事(战壕)</p> <p>红军路</p> <p>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p> <p>林彪:长征经过乐昌</p> <p>林彪</p> <p>战斗在九峰山上</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右路红军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决定,红五师十四团于1934年11月9日攻占章桥市。10日,红五师迫近郴县,切断郴宜大道;红六师以第十六团为先锋,冒着大雨向宜章城前进,在距宜章城15千米的白石渡打垮了民团200多人的拦阻,乘胜追至宜章城下。此时,群众纷纷前来协助红军准备攻城。守军见此情状弃城逃跑。11日拂晓,宜章城城门大开,群众结队欢迎红军进城。占领宜章城标志着红军胜利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同日,中革军委曾致电各军团,表彰三军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于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分别占领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支撑点宜章城和白石渡,并且红三军团保证了右翼的安全,红一军团保证了左翼的安全,后卫红五军团和红一、九军团阻截了追敌,使中央红军全军得以较顺利地通过了粤汉铁路线。</span></p> <p>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p> <p>中央红军长征于宜章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p> <p>中央红军长征于宜章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p> <p>中央红军过宜章</p> <p>中央红军养伤医院</p> <p>中央红军养伤医院</p> <p>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过蓝山时,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主力、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大部分曾路过或驻扎在该村,留下了众多的红军遗迹和故事。</p><p>  红色文物。红军在刘景福村留下的文物不多,刘源杰处有红军留赠的一担箩筐,刘成杰处有一个从外面捡到的五星手雷,这些都已上交给县文物所。</p> <p>红军经过湖南蓝山县</p> <p>第一批红军过楠市,是公元一九三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1934年9月7日)红六军团先遣队,军团长是肖克、政委是王震、中共中央代表是任弼时。这批部队是9700人,着装比较整齐,武器装备也比较好,他们来时只在下洞铺附近几个村子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p> <p>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p> <p>永远的丰碑、红军长征过蓝山新村</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为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趁国民党“追剿”部队尚未集中之际,攻克临武后,及时调整继续西进的行军路线。1934年11月16日下午,担任第一军团前卫的第二师第四团,冒雨从临武出发,经蓝山,出宁远,抵达道县城南潇水东岸的水南街。</span></p> <p>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团军旗</p> <p>工农墙“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p> <p>红军洞</p> <p>红军口号“工农专政”</p> <p>道县上关潇水河红军渡全景</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湘江惨败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毛泽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span></p> <p>红军长征突破湘江</p> <p>湘江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p> <p>湘江战役旧址“界首渡江码头”</p> <p>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旧址“红军堂”</p> <p>湘江战役,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和红军长征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战,当时在湘桂边界的红军中央部队正准备度过湘江,此时蒋介石命令30万部队,建立第四道封锁线,欲歼灭红军部队于湘江。此时的红军部队只有8万余人,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地理位置,此战注定是事关革命火种生死存亡的一战。这场战役是长征路上最为关键、最为壮烈的一战,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解放,英魂埋葬于此。这场战役中,觉山铺阻击战是双方投入精力和人数最多的一战。觉山铺此地非常关键,打下此地,中央骨干和红军主力就能渡过湘江,成功突围。林彪肩负重任,负责指挥此次阻击战。打完此战,林彪泪如泉涌——“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此话也在当地流传了下来,成为铭记这场战役的一个符号。觉山铺阻击战是一次典型的攻防战,林彪带领近两万红军战士,迎战来犯的6万余敌军。此战注定是一场恶战。因为敌军来势汹汹,呈包围之势,虽然觉山铺阵地易守难攻,也架不住敌军的狂轰乱炸,很快,觉山铺被炸成一片焦土,阵地上的战士只能分散开,省得被敌军炮弹击中。由于火力不是很集中,慢慢的开始有敌军摸了上来。素有“老虎”之称的湘军在和敌军短兵相接之后,拼起了白刃战。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我军自发组建起了一个个敢死小分队,以撕开敌人的包围圈。第五团的兄弟打光之后,唇亡齿寒,四团失去了背后的兄弟团,除了正面,三面被包围。四团为了坚守阵地,政委、营长纷纷负伤倒地。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与敌军鏖战三天三夜之后,我军兄弟伤亡惨重,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兄弟阵亡,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多个营长、团长、政委等指挥员伤亡,负伤的战士更是不计其数。湘江战役我军惨胜,中央骨干和革命火种得以保留。我军部队渡过湘江之后,长征得以继续,这场惨重的战斗,直接促使了遵义会议的召开。</p><p><br></p><p><br></p><p><br></p><p><br></p> <p>中央红军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主持下召开渡湘江战役</p> <p>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p> <p>林彪负责湘江战役阻击战</p> <p>战场上</p> <p>突破湘江</p> <p>血战湘江</p> <p>冲破湘江</p> <p>顽强斗志、英勇拼杀</p> <p>战壕上拼杀</p> <p>战场上,奋勇杀敌</p> <p>杀入敌阵</p> <p>顽强斗志</p> <p>枪林弹雨下</p> <p>火光冲天,勇往直前</p> <p>猛烈的战斗中</p> <p>战斗意志</p> <p>冲峰陷阵</p> <p>杀向敌人</p> <p>机枪的子弹汹湧杀向敌人</p> <p>在阵地上英勇杀敌</p> <p>在战壕上保护好发报机</p> <p>在阵地上</p> <p>前赴后继</p> <p>骑兵,冲破敌人阵地</p> <p>英勇杀敌</p> <p>枪林弹雨下,突破湘江</p> <p>奋勇杀敌</p> <p>红军机枪手</p> <p>红军机枪手,机枪子弹射向敌人</p> <p>红军勇士</p> <p>毛泽东与当地老乡“军民一家亲”</p> <p>毛泽东与红军战士</p> <p>毛泽东、周恩来突破湘江</p> <p>毛泽东、周恩来与工农红军领导及红军突破湘江</p> <p>红军与物资</p> <p>博古顾问“李德”</p> <p>抢救伤员</p> <p>伤员在担架上</p> <p>红军向战友致敬永别</p> <p>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广西兴安县城南一公里处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像、纪念塔和展览馆三大部分组成。1995年12月,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塔形似三支步枪,深刻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 展览馆内陈列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图片、资料,集中表现了数万名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p> <p>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牌楼</p> <p>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p> <p>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直到进抵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嘴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老山界,尔后向云贵川挺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没有红军突破湘江的成功,就不会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爬雪山、过草地这些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乃至共和国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经过的“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老山界地形地貌</p> <p class="ql-block">红军经过老山界</p> <p class="ql-block">老山界红色生态旅游区</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通道会议(又称飞行会议)是指在长征中,中央红军途经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时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 反抗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决定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1934年11月中旬,红军突破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为了阻挡红军,蒋介石在零陵至兴安之间的湘江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11月29日,敌军发起了进攻。12日17时,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12月11日,红军占领了湖南通道县城。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改向贵州前进。会后,中革军委下达了《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同时寻机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 通道会议是中央红军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从危机中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以后的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但此次会议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是鲜为人知的一次重要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span></p> <p>通道转兵纪念馆</p> <p>通道会议地址</p> <p>恭城书院</p> <p>通道会议会址</p> <p>会议会址</p> <p>中央红军通道会议会址(领导人所坐的位置)</p> <p>会议室内</p> <p>中央领导人在会上讲话</p> <p>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在通道会议上(雕塑)</p> <p>中央红军通道会议会址上的领导人(油画)</p> <p>1934年8月,红六军团9000余人在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下,执行长征先遣任务,出广西,转湖南,在通道小水击溃湘敌55旅后,南下袭占通道老县城,后夺路经晒口、杆子溪、杨家冲等地向靖县新厂前进。敌军尾追红军,径直扑向新厂。我军侦察到该敌已远离主力,系孤军深入,决定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新厂战役,歼灭尾随之敌。从十九日早晨直到黄昏,共毙敌200余人(其中营长1人),俘敌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从容进入贵州。</p> <p>靖州新厂战役纪念园牌楼</p> <p>新厂战役纪念碑</p> <p>红军长征新厂战役纪念碑全貌</p> <p>新厂战役遗址</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黎平会议是指1934年12月18日,为了确定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的政治局特别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与会者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 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span></p><p><br></p><p><br></p> <p>黎平会议纪念馆(近照)</p> <p>黎平会议纪念馆(全貌)</p> <p>黎平会议旧址</p> <p>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p> <p>黎平会议会址</p> <p>黎平会议会址沿街风光</p> <p>黎平会议会议室旧址</p> <p>黎平会议会议室旧址及图片</p> <p>黎平会议旧址及黎平街道</p> <p>黎平会议旧址及黎平街道</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的正确战略方针。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参与最高领导层工作。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按毛泽东“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行动,挥戈西进,所向披靡,连克数城。胜利中,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给红军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强烈要求尽快结束“左”倾错误领导,让毛泽东回到红军的领导地位上来。而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议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的计划,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重新研究,一路上争吵不休,并散布“到了乌江南岸,红军就该拐弯了,应当沿着打前站的六军团的路线前进”等流言蜚语,企图分散红军主力,沿乌江右岸边打游击边去湘西,实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他们的行为引起部队思想混乱。毛泽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即将进行的乌江战役。12月下旬,蒋介石得知红军向乌江南岸前进,急忙改变兵力部署,命湘军陈光中师和赵梦炎旅由黎平进驻剑河,王东原师驻锦屏、江口、沿河一带,章亮基、陶广2师向沅渡疾进,李云杰师向会同疾进;命薛岳兵团吴奇伟纵队四个师、周浑元二个纵队尾追红军至镇远、施秉、黄平、三穗一带;命桂军一个军进驻都匀、榕江、独山一带;令川军廖泽旅入松坎驻扎。同时,令黔军王家烈、犹国才4个师集于平越(今福泉)、马场坪、重安江等地域阻截,6个团防守江北从老君关渡以东至岩门渡以西百余里的十几个渡口,以图阻止红军“赤化黔北”,还沿江烧毁民房和船只,自以为乌江天险“扼险固守,可保无虞”。</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李德、博古仍不放弃去湘西的意图,提出要红军“一是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二是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共中央在红军到达猴场的当天(31日)下午5时左右至1935年1月1日凌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权(翻译)。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span></p> <p>贵州瓮安猴场会议会址</p> <p>猴场会议会址全貌</p> <p>众多游客参观猴场会议会址</p> <p>猴场会议会址</p> <p>猴场会议会址大院</p> <p>猴场会议会址为四合院(外貌)</p> <p>大院之天窗</p> <p>二层木板房(游客参观会议室)</p> <p>会议会址会议室</p> <p>会议会址为二层木板阁楼</p> <p>猴场会议会址(红星广场)</p> <p>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猴场会议中(图片)</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作出了。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朱德电示红军各部,乌江“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红一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强渡乌江是指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作出决定,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朱德电示红军各部,渡过乌江。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强渡乌江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遵义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span></p> <p>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强渡乌江示意图</p> <p>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p> <p>两岸为悬崖峭壁,中间为沟壑峡谷之急流乌江</p> <p>乌江江界河渡口</p> <p>乌江渡口全貌</p> <p>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抢渡乌江江界河渡口指挥部</p> <p>红军抓紧修造抢渡乌江竹排</p> <p>推着抢渡乌江竹排下水</p> <p>迫击炮神手,炮弹无情地射向敌阵</p> <p>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抢渡乌江、勇往直前</p> <p>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划向乌江北岸</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冲上乌江北岸,向遵义前进</span></p> <p>谢谢您的分享与欣赏,长征不怕远征难!下一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欢迎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