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情思

美友86188906

<p><b style="font-size: 20px;">〔导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片清明雨。清明这一夜,夜河流灯,魂归故里。总有些人即使不在,也值得我们铭记于心,或许是家人,只愿留下些不残不病的岁月给家人;或许是某位英雄,只愿四海清平,山河依旧。你心目中那个值得纪念一生的人是否还在。就让我们看看同学们的心之所向。</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1 清明时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宋子萱</b></p><p> 满眼银丝般的绵绵春雨,又送来了一个清明时节。总是在这个时节,在乍暖还寒的冷风苦雨里,在低眉怀想的残梦里飘零着的细雨,滴湿了碧云长空,也滴湿了杏花的脸。高原的山峰,遮挡着春天急切的脚步,却挡不往在这个季节里,汹涌如潮的深切思念。</p><p> 南方故乡的小院有着许多花花草草,点点星星洒在小院中,花草是记忆的种子,长出故乡的春天。春天是岁月的镜子,时常被我掏出来照一照。我轻轻拂去窗前花瓣,不曾想微风吹起,又落下。细雨绵绵,远处云烟袅袅,我望向他方,思绪渐远,什么是个好?</p><p> 风拂过脸颊带着我的思绪飘到从前,同样的绵绵细雨天,我总喜欢从屋里跑到小院,让细密的雨珠落在我的脸上,深吸一口气,是泥土参杂着青草的味道。这是一种让人安心的味道,让我的心也就此平静下来。不知何时奶奶走到了我的身旁,轻轻拍着我的背,带我进了屋,坐在窗前。她摸了摸我的头说她小时候也喜欢下雨天,奶奶微微的笑着对我说:“今天奶奶教你一首诗好不好”我点点头向奶奶投去了期待的目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奶奶的声音缓慢但却让人听着那样的安心。就这样她一句我一句,她一遍一遍教,我便一遍遍学……</p><p> 此刻我重回儿时小院,目光远眺,雨还是那般轻柔,气味还是那样让人安心,小院周围景色犹然美丽,只是少了那个走到我身边帮我掸去水珠,教我背诗的人。一时间泪眼朦胧,雨水拍打在脸上的,倒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p><p> 花自飘零水自流,素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但她却不再花凋。</p><p> 泪凝。</p><p> 人不在。</p><p>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p><p><br></p><p><br></p><p> </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2 清明琐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修齐</b></p><p> 今年清明节并没有小雨下个不停,甚至一滴雨都没掉下来,在北京这是很常见的。清明因为有事并没有跟父母去扫墓,忙完后出去踏青。</p><p> 蓝色的天空像块大绸子,淡淡的白云高高挂起,太阳只有鸡蛋大小。公园离我家不远,路上并没有看到熟悉的人,可能都去祭拜了吧。路旁的小草不高,但比冬天绿了不少。园中人还是蛮多的,我便独自往园中寂静之处走去。那里最安静,也最贴近大自然。</p><p> 绿色的藤蔓爬满了围墙,藤上孤零零的几片树叶不难看出早春的景象,微风拂过几片轻薄的叶子随风飘摆,偶尔一两只小虫子飞过,并未觉得烦扰,不忍把他们打死,也许这样还会多几分乐趣。静静地看着这里的一切,突然发现了一些在喧嚣都市所不具有的一些东西。在这里你不会感到恐慌,十分的安心,投入到这里去,在悠闲不经意间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万物皆有灵,他们会感受你的酸甜苦辣,然后去选择适合的形式去呈现在你的面前,需要你细细品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栉风沐雨,临山观水;可以聆听鸟鸣欢歌,松涛海浪;可以感受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需要隐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饰什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如、随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一切烦恼,让思想进入一种脱俗而不羁的境界。在新的时空中重新确定自我,还原自我,能将我们的身心在新的起点上复苏,让人格得到升华!许多文人雅兴都其乐与其中,陶渊明、陶弘景……</p><p> 看待自然和品茶,做事一样。先是平平淡淡,让你感到无聊与乏味,许多人没有性子去继续,但那些继续的人过后便会深入其中,读懂它所带来的内涵</p> <p><b style="font-size: 20px;">3 杨柳赞歌</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杨梦欣</b></p><p> 四月,是很有生命力的一个月。我们漫步自然,追踪花儿的绽放,探访花的生命力;我们趴在窗台,等待鸟儿的歌唱,聆听鸟的生命力;我们沐浴春风,轻抚摇曳的杨柳,体会柳的生命力!</p><p>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每年的清明节,都能听见奶奶给我哼唱这句古谚,</p><p> 每当这个时候奶奶的脸上总洋溢着笑,在淡淡的阳光下,奶奶花白的鬓发闪烁着灿烂的银光。</p><p>我的绪不禁回到了从前……</p><p> 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又是一年清明。清晨,奶奶牵着我那胖乎乎的小手,伴着蒙蒙细雨,走向远处若隐若现的那一大片新绿。</p><p> 从我出生,村子的北边就有一排杨柳。它们像巨人一样,已经默默守护着这个村子几十年。那片新绿就是春天的标志。</p><p>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奶奶这样给我讲着,我的心不禁被杨柳那强大的生命力所震撼!</p><p> “咔嚓”——一声脆响,几枝柳条轻轻落入奶奶的大手中。我踮起脚尖,伸手向上够着,“还差一点,就差一点”我嘴里小声嘟囔着。奶奶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杨柳,魁拔也。要想折柳,还要多吃几年饭嘞!”</p><p> 今年清明,我拉着奶奶又来到那片柳树林,像往年一样折下几枝柳条拿回家,放到家门口和屋檐上,避邪、祈平安。可此刻这片陪伴我十几年的柳林,竟浸润了我的眼眶。因为它那与生俱来的强大的生命力,魁拔的姿态,卓尔不群的魁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们——那是在这场与病毒的生死</p><p> 较量中,涌现出的一个个无畏的英雄,他们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姿态,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屹立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p><p>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为了让我们见到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有生命力的四月,有太多太多特殊的生命值得我们去拜访,叩问。</p><p> 褚人获先生在《坚瓠广集》中说:“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如今,我微抬手便已能折下一枝柳条。我紧紧攥着手中的柳条默默祈祷:愿再无法重回故土的英雄们,在远方,也能随遇而安。</p><p> 这一棵棵一年一年愈加高大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摇曳曳。让我忽然彻悟: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的生长,无声无息的壮大,无声无息的辉煌……</p> <p><b style="font-size: 20px;">4 善待</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胡 昀 倩</b></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伴着诗中淅淅沥沥的雨声,又到了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显得有些不同,新冠疫情仿佛又徒增了几分伤感,一想到那些牺牲在一线的战士们,那些失去至亲的同胞们……都不免让人感到悲伤。</p><p> 自古便有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据说可以消除污秽、带来好运。那天下午天气晴朗、微风习习,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机。我兴奋地拿着一个喜鹊模样的风筝出了门,来到了一片空旷的草坪上,迅速地摆好准备“起飞”的姿势,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不知为什么一直不起风,我蹲得腿都有些酸了。正埋怨时,突然一阵微风吹过,我看准时机,撒腿就往前跑,一边跑一边放线,眼看着风筝就要飞起来了,眼看着就要成功了。突然吹来一阵大风,风筝竟偏离了轨道,刮到了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心想:怎么每次都这么倒霉呀。再转头看看旁边妈妈手里的风筝已经飞到了高空上,差不多跟飞机一般高了。“这风筝弄不下来了,”爸爸对我说,“别弄了”。可是想起抗疫战士们不怕困难、迎刃而解的样子,我又怎么能放弃呢?于是我便小心翼翼地收线,试图将风筝从树上弄下来,可是用力过小弄不下来,用力过大又会扯断,真是让人头疼。看来真的弄不下来了,正想着放弃时,风筝竟然被风吹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这一次一定要成功。我迅速转过身,腿微屈,手里紧紧地攥着风筝往前跑,一边跑一边回头望着自己的风筝慢慢飞起。待我到了草地尽头时,风筝已经成功“起飞”了,甚至比妈妈的还要高。远远望去,跟活生生的喜鹊没什么两样。</p><p> 春天是焕然一新的季节,树梢上总会传来喜鹊“渣渣”“渣渣”的叫声,象征着好运即将到来,一切污秽都终将被消灭。</p><p> 愿仁厚黑暗的地母能够善待那些牺牲了生命的烈士!</p> <p><b style="font-size: 20px;">5 怀念我的爷爷</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秦家聪</b></p><p>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p><p> 每逢清明节,我和爸爸都会回到我们的老家--秦村去给爷爷和祖先们上坟。因为村里多数都是同姓人,大家属于同一个大家族,所以祖先的坟都离得很近,大家也都习惯一起去坟前烧纸祭拜。所以每次回去,我和爸爸都带好烧纸和祭品,和其他人长辈及平辈们一起开车去坟地,年年如此。</p><p> 今年的清明节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无法出门,无法回去给爷爷、老奶奶、老爷爷等祖先上坟了。但是思念还是会在这这样的节日里愈发地强烈。</p><p> 爷爷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听爸爸说爷爷小时候上学成绩非常好,不过因为年代和家庭成分原因不能继续考高中了。在那个年代,初中毕业也算很有“文化”的了。这些年爷爷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准时看新闻联播,坚持读书看报,记忆里还超常的好,他自己没机会读大学,就让四个子女读了大学。</p><p> 记得有一次我刚读一年级时,寒假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爷爷和爸爸妈妈在客厅看电视说笑,我一个人在隔壁写寒假作业。突然我遇到了两个问题:十二生肖中“虎”后面是什么?“狐狸”的“狐”怎么写?我想半天也不知道答案,所以灵机一动,跑去问爷爷。爷爷看了看我的作业,很和蔼地告诉我说:“虎后面是兔,狐狸的狐是这样写......”,他在旁边把“狐”写了下来,然后又教我背十二生肖,为了方便我记忆,还给我讲了十二生肖的传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 ......”就这样爷爷带着我背了几遍,我顺利地背过了。至今每次背十二生肖,都想起爷爷来。</p><p> 不幸的是2015年元旦那天,爷爷查出胃癌复发了,虽然及时住院,癌细胞已经转移,但医生也无能为力了。爷爷出院后住在了我们家。那会我虽然只有9岁,但我隐隐约约听到爸爸妈妈谈到爷爷的病情,似乎也明白了一些。所以爷爷住在我们家的那段时间,我特别珍惜我们相处的时光。</p><p>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先给爷爷捶捶背,捏捏腿,再去写作业。晚上给爷爷洗脚,我还把学校里的事讲给爷爷听,让爷爷开心。</p><p> 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几个月后爷爷病情恶化,再次住进了医院,这次住院再也没能回家。爷爷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嘱咐我要好好学习,要做一个诚实、踏实的人......</p><p> 五年过去了,那最后的一次握手,最后的一次叮咛,永远留在我的记忆,历久弥新。</p><p> 又是一年清明节,爷爷,你在那边生活的还好么?我这次不能回去给您烧纸了,但我还是那么的想您,思念您,我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相信您会看得到......</p> <p><b style="font-size: 20px;">6 冰糖葫芦</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嘉欣</b></p><p> 又是一年清明时。每想到清明,便想到姥爷,想到姥爷,便总想到儿时记忆中他做的冰糖葫芦。</p><p> 姥爷不在已是很多年了,他生平最为得意,最拿手的就是做冰糖葫芦。记得那时候我刚约莫四五岁,母亲管得严,我平日里也不大吃的到糖,于是最爱吃的就是姥爷做的冰糖葫芦。想吃糖的时候,我就总缠着姥爷给我做冰糖葫芦,他的话语我已有些忘却,但我仍记得他每次做冰糖葫芦时,我都会踮起脚尖,扶着灶台,看他搅拌浓浓的糖浆的样子,厨房里飘满了甜香,接着他盖上熬糖浆的锅的锅盖,转过身把山楂洗净,经过清洗的山楂露出了鲜亮的正红色,颗颗个儿大饱满,好似一个个涂了胭脂的胖娃娃,圆滚滚的对着我笑,格外可爱,我也总是禁不住拿一两个胖乎乎,红彤彤的山楂来吃,姥爷也只是舒展开脸上的皱纹,眯着眼睛品味似的看着我“等着啊,糖浆马上出锅了”又转身去忙着裹糖浆了。在氤氲的热气中,姥爷把一颗颗火红的山楂串成串儿,架一口大锅,一双手熟练地捏着签子,将山楂串放进熬好的糖浆里,转一圈手腕,双手一提,只两三下,一串冰糖葫芦就出现在我眼前,他将做好的冰糖葫芦递给我,我忙用两只手捏着签子接过,像捧着宝贝般,竟有些舍不得下嘴,阳光透过一层晶莹剔透的糖浆,照着一串串儿冰糖葫芦,望着手上晶莹剔透,白里透红的冰糖葫芦,我心里已经像吃了蜜一般,缓缓地拿起冰糖葫芦来啃一口,甜甜的,暖暖的,脆脆的,甜里透酸,酸里透甜,他做的冰糖葫芦是我儿时记忆里最美的味道。</p><p> 他终究还是离开了。现在,路边和超市里的小摊儿上各种式样的冰糖葫芦摆的琳琅满目,可我却只怀念姥爷做的冰糖葫芦,那种再也尝不到的温暖的香甜,将是我一生的怀念。</p><p> 如今清明的时候,我有时会想再买一串冰糖葫芦吃,可偶尔还是会湿了眼眶,默默回想着姥爷做的冰糖葫芦的滋味,可那味道竟有些模糊了。</p> <p><b style="font-size: 20px;">7 一枝柳树传思念</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胡皓然</b></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是我对清明节最初的认识,如雾一般的细雨,嫩绿的柳树在雨中轻轻摇曳,路上每个人各怀心事,脸上有着说不出道不完的悲伤,有人在角落默默流泪,轻轻哀叹,有人借酒浇愁,有人抱头痛哭。 </p><p> 那是村子最南侧的树林,高高的柳树,几层楼高,还是儿童时的我经常和太姥爷一起去那里玩耍,春天去看新长出的嫩芽,夏天去哪里享受绿树成荫,秋天去看落叶纷飞,冬天去看雪落到枯树枝上的天然美景。</p><p> 今年的清明节我与往常一样,来到那片柳树林,去找寻一枝绿叶最多最绿的树枝,太姥爷告诉我,把树枝折下,插到自家门前,可以保佑全家平安,来到熟悉的地方,一种感慨涌上心头,又有多长时间没来过这个熟悉却陌生的地方了,走在小路上,脑子中回想起太多过去的往事,记得那也是一年清明,与太姥爷一起来到这里,那时候比较贪玩,在前面跑跑停停,一会去追小鸟,一会去摘野花,就因为跑得太急崴了脚,一瘸一拐的,太姥爷立即蹲下身,让我趴在他的背上,已经70多的他,佝偻着身子,背上趴着一个小人儿,伴着夕阳,就这样从树林深处把我背回了家。夕阳之下,一个老人背着一个孩子的场景也让我久久难以忘怀。</p><p> 踮起脚,将柳树垂下的细柳折下一小部分,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生怕将上面的嫩芽一不下心弄掉了。古人说插柳辟邪,太姥爷却告诉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也象征生命力,一路上脑子里尽回忆着许多与太姥爷在树林发生的一切。</p><p> 回到家,在门口挖了一个小坑,将柳树枝插了进去,填土,浇水,熟悉的动作,熟悉的地点,熟悉的时间,仿佛一切未变,不过做动作的人却变成了我,之前做动作的人,已经离开我4年了……</p><p> 都说只要心里还念着那个人,他就没有死去,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在我们身边。我也知道,那个老人不过是去天国探路,寻找那一片柳树林罢了。也不知,这枝柳树枝可不可以将我的思念全部带到。</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8 清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云杰</b></p><p> “又是一年芳草绿”,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今年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既是怀念先人的节日,也是一家人走亲访友、郊外踏青的好时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是我盼望了很久的事情。可今年清明,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祭扫先人也是一项需要人们谨慎、谨慎再谨慎的工作。</p><p> 一早,我与妈妈便来到了奶奶家,爸爸由于在外地工作,不能赶回来参与这次的祭扫活动,所以这次扫墓的重任便落在了我的头上。阳光明媚,并非像杜牧笔下的那样“雨纷纷”,自然也没有压抑的气氛。来到了先人的坟前,脸上的表情都严肃起来,我一边拔着附近的杂草,一边与妈妈交谈着,妈妈趁着这段时间再次给我讲了一遍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来拯救晋文公,却不愿因此受封;晋文公亲自到绵山寻介子推,三面点火想逼出介子推,得到的却是介子推的尸体以及一封血书以警醒晋文公要清明执政,要常常自省。”随着妈妈的讲述,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介子推咬牙拿着利刃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介子推拒绝受封时坚持的表情;介子推背着母亲,用自己的血写血书……</p><p> 太阳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升上正空,仿佛在注视着我,而太阳底下的我早已汗流浃背,我虽然很累,但缅怀先祖,心并不辛苦,又怎么算得上累呢?妈妈的故事讲述完了,我抬起头,脑门上的汗珠分外明显,看着妈妈,有些意犹未尽,想要妈妈再多讲一些,可故事已经讲完了,随之结束的还有今年的祭扫活动。我又带上口罩,即便有些喘不过气,我也依旧戴着,尽自己的力量不给国家添麻烦。</p><p>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上许多花盛开着,却又叫不上来名字,便向妈妈问起。妈妈看了看,说:“这是杜鹃花,因为它在清明时节盛开,又被人们称作是清明花,所以许多人都会用杜鹃花来祭祀祖先,是对祖先缅怀的一种方式。”妈妈说完,我便蹲下来细细打量着杜鹃花,颜色不同,却分外鲜艳,花深处颜色更深,是一种很好看的渐变色,却又如此寓意,确实让我耳目一新。明年定要带着杜鹃花来祭扫,这样更能让祖先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敬重吧。</p><p> 清明时节,提醒我们要铭记先祖,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不忘记先辈们的恩德,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p> <p><b style="font-size: 20px;">9 三分钟</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朱栩彤</b></p><p> 今年的清明,是个特殊的清明节。</p><p>天,阴沉沉的。虽不至于“黑云翻墨未遮山”,但被灰色的天空笼罩,心中总会很压抑。今天是清明节,也是为了在疫情中不幸去世的同胞纪念默哀的日子。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更沉重了。</p><p> 为了默哀而响起防空警报时,我和母亲正在车上。母亲立刻将车停下。车载广播中也同样传出了防空警报的声音,母亲也鸣笛默哀。一个目前为止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三分钟,开始了。</p><p> 一分钟。路上的车辆和行人都停下了,仿佛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路边的人不动了,树也不动了。整个世界只有刺耳的警报声提醒着我,在这三分钟内我们的任务:默哀。为那些因疫情去世的人送上迟到的默哀。我低着头,想到了很多。这次哀悼,是全国人民欠他们的。天空越发灰暗,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p><p> 两分钟。这次哀悼,也更是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他们。我们坚决不能忘记!不是有成千上万人因此去世,而是一个本来幸福快乐的普通人因此去世,而这件事发生了成千上万遍。那些人的亲属现在应该有些欣慰吧?你们终于可以为他们哀悼了,就像其他人一样。这次疫情,我们欠了你们太多。你们忍痛无法见自己最爱的人最后一面,无法好好处理他们的后事。现在,也算是全国人民和你们,一同为他们默哀。不知不觉中,我的眼泪流了下来。</p><p> 三分钟。警报声依旧响着,车辆依旧停着。我依旧低着头,想着那些事情。车外无风,仿佛空气都凝固了。我心上的石头还在,始终压得我喘不过气。泪也一直在流。我的同胞们,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我会记住那些挺身而出的医护人员,那些为疫情尽力的普通人,那些因疫情失去生命的人……我绝对、绝对不会忘记你们!</p><p> 警报声停了,手表上显示10:03。我抬头,看到母亲也是一脸泪痕。路上车辆也开始发动,行人也抬起了脚步。天空不再那么灰暗,太阳从云层后面走了出来。刚才的三分钟,仿佛就是时间被停止一样,现在一切似乎没有发生过。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忘记这三分钟。在这三分钟里,我们默哀,为去世同胞献上自己最单纯、最深重的哀悼。也没有人会忘记这次疫情。每个人都会铭记,然后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发生,会尽心竭力。</p><p> 我希望,这样的清明,不会再发生了。</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 清明寄幽思</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高润垚</b></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别有不同。</p><p> 2020年的4月4日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它是国家公祭日,在4月4日10:00,我正在学校返回家的路途中,突然听到广播说开始祭奠逝去的抗疫英雄,我一个急刹车,从自行车上下来,进行默哀,在这短暂的三分钟中,我再一次感觉到了做一名中国的公民是何等的荣幸,在隆华商场的路口,那么多的车和人,全部自觉开始默哀,汽车鸣笛,交警摘帽,在我前面的外卖小哥也摘帽致敬,使我震撼,使我触动,相信这些抗疫英雄在天之灵会有知的!</p><p> 在4月6日我们回老家去扫墓。一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公路两旁,往常常见的清明花,如今已是寥寥无几。我们先来到了镇上,在镇上,我们买了:酒杯,香烟,纸钱、蜡烛、香、黄纸……之后我们就直奔舞彩浅山的北山,去扫墓。</p><p> 来到祖坟前,爷爷把准备好的点心和香烟都贴上了红纸盛在了碗中,放到了墓碑前。然后我们把许多的纸钱放在后面,用火点燃,让祖先也用得上钱。我们又把香点燃,磕头祭拜,我心中暗想: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的学习和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保佑爸爸在外做事一帆风顺,全家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祭拜完以后,爷爷再把蜡烛插在两旁,把两张黄纸用石头压在墓碑之上。上面长满了荆条,我们齐心协力,将惊天铲除干净,换上新土。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祭拜完后,爷爷他们灭了火,提着篮子下了山。</p><p> 下山回了老家之后,在家中供奉的祖先遗像前,爷爷把剩余的纸钱等祭拜用品都烧了。寄托情思给祖先们。</p><p> 清明节祭祖给我留下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忧伤。因此,每年清明节祭祖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这些情景深深的烙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难忘,也无法忘怀。</p><p> 清明节,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表达乡愁的情思。希望列祖列宗以及抗疫英雄们安息,在此深切默哀!</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11 忆清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贾彧娈</b></p><p>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p><p> 已不知那是多久以前的清明节了,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我得知要去祭祖后更是兴奋极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可能只是觉得好玩罢了。我想那里一定有小鸟的啼叫,风儿的喧嚣和小草们的欢笑。但当我踏进那里的第一步时,一种悲凉凄怆直扑我心。眼下的春意并不是很浓,似乎还带着一些冬天的痕迹。叶子没有那样绿,甚至还有一些干枯。</p><p>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可算到了!“这有什么意思呢?”我不由得想,“大家为什么要沉默不语?”这些问题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自然不算是多么难以理解,却在很小的我心里留下了一个疑惑的种子,那时的我实在是太小了。站久后一颗汗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原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好久。大人们正在忙,而我们这些“无关人员”,也就是小孩子,自然是只能看着。一路上所见烧纸的人不少,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吧。</p><p> 我对它愈发的好奇。它是怎样的一种节日呢?人们又是以什么心情来度过的呢?</p><p> 在回去的路途中,我实在忍不住了,便向妈妈问了其中的故事与习俗。“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祭祀先祖呀?”“清明祭祖扫墓,祭祀先祖呀,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总之,它包含着我们这些后人对先辈的尊敬与思念,是一个很庄重的节日。人们都怀着敬意与怀念之心,践行着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我点了点头,心下有一颗种子开始萌芽,“原来清明节是如此重要……”</p><p> 这里是凉爽的,虽然树叶并不是非常的繁茂,但也可以挡住一部分阳光。可在回去的路上却显得有些炎热了,毕竟待了这么久,现在已是阳光高照了。我愈发的疲惫,但通过妈妈的话语我知道这个过程即使很累,也要心怀敬意,这是对先人的尊重与孝。</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一天没有雨,没有杏花村,而我却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深打动了,清明不仅是为了祭祀先祖、英雄,更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敬与爱,孝与礼,它是传统的传承,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庄重的节日!我们将薪火相传,以历史和传统为基石,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p> <p><b style="font-size: 20px;">12 清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研冰</b></p><p> 又是一年清明,杏花开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传统节日的清明…</p><p> 我坐着车,去往老家,奶奶居住的地方。早上的雾朦胧了视野,也朦胧了人心。清明节也是个朦胧的时节吧?扫墓、踏青,落泪或欣喜,其实我们缅怀失去的,又追求新的。</p><p> 到了老家的时候,已接近中午,一进门就看见了忙碌的奶奶和姑姑,她们折着纸钱,整个屋子略显凌乱。可能是因为房子很大,长期又只有奶奶一个人居住,即使奶奶经常打扫,屋子里一尘不染,但我总觉得这徜大的房间缺了点儿什么。屋子里的人看见了我都很热情的打招呼,我比我的亲人们好久不见,一见面难免有一些兴奋,尤其是我跟我的两个姐姐。</p><p>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已准备就绪。我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随着车子来到了一片荒地。</p><p> 几树杏花繁茂的开着,给这个坑坑洼洼,走上来都不容易的山地添了几分鲜活的,美丽的颜色,就像为了掩盖这里的荒芜。</p><p> 父亲等人开始忙活了起来,给祖先那有些荒芜的旧坟添上了新土,把那纸钱点燃,化为灰烬,在坟前摆上果子。果子是我摆的,心里真诚的祈祷着,我素未谋面的爷爷在天堂好过。虽然从未见过他,可是血浓于水。看着这伶仃的一座坟,心里不免有些哀伤。我听见父亲小声的说“爸,我来看您了”虽然父亲已到中年,但从未停止对爷爷的思念以及牵挂。未来我与父亲也会这样吧,躯壳化作泥土滋润草木,每至清明总是被人挂念。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易碎,我想我应该珍惜现在。</p><p> 山间风声,想起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p><p>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p><p> 望望可爱的家,望望周围的树,望望自己,望望亲人,我不禁从内心升起一股感激之情――这都是我们的祖先及父辈为我们创下的基业。他们为了养育我们,而历尽生活的磨难;他们为了让我们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不辞辛苦的工作……为了纪念祖先,每年公历的4月4至6日定为清明节。让我们在风和日丽、柳绿桃红的日子里,去看看他们,为他们添上一把新土吧。</p><p> 风吹过,带上一些浅粉的杏花花瓣落在我的肩头,明年还会再来。</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13 清明时节</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天尧</b></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佳作。自古以来清明节都是祭祖扫墓和踏春游春的节日。而每到清明时节,似是映衬着这首诗一般,清明节都会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而来。还记得那年的清明节,也确实下了一场雨。</p><p> 那是我第一次去扫墓,因为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于是奶奶便带着我去扫墓了。走过一个个墓地,很快来到一个大大的圆型群墓前。奶奶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家的姥爷爷,姥奶奶还有其他长辈的公墓了。我走过去,认真的打量起来。最前方竖着一块高约70厘米,宽为40厘米的墓碑,上面刻着许多的字,有很多好像是繁体的,我还不大认识,但不一会儿,我就在碑的左下角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跑过去问奶奶,为什么这上面会有我的名字,奶奶告诉我说,我看到的那些都是立碑人的名字,刻上名字表示对死去亲人的记念。</p><p> 接着奶奶带着我开始为扫墓做准备。她叫我把买来的冥钱分好,我一看,啊,好大的票面!一亿,十亿,百亿,我说:“我们怎么有这么多的钱啊?”奶奶笑着说,这是冥币,十块钱可以买好多好多,烧给去世的人用的,让他们那个极乐世界不会缺钱花。我在一边烧着冥币,奶奶在一边拿出香来点燃,嘴里念念有词,因为隔得远,没听清楚,只隐约听到什么保佑孩子健健康康,学习进步什么的。接着奶奶让我在墓碑前跪下,给去世的老人们磕头。仪式到这里差不多快结束,临走的时候,还要燃放鞭炮,听奶奶说这好像是为了告诉他们,他们的子孙来看望过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的意思吧!</p><p> 晚上回到家里,我问妈妈,为什么清明节我们要去扫墓?妈妈告诉我清明节这天去祭祖扫墓,是为了借以缅怀祖先的业迹,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怀念之情。我每每想到那年的清明,心中便会有一种无名的感觉,在今年清明节的我,呆在家里的我,又能干什么了?只有,在心底,深深地祝福那些从未谋面的祖先,在天之国度,天天都生活在欢声笑语之中。</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14 清明节情思</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徐铎</b></p><p> 米兰•昆德拉曾说:“对不朽来说,有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回忆。”清明节,让我们致敬每一个努力活过,并努力帮助他人好好活着的“平凡英雄”!</p><p> 每次我们回老家的时候,爷爷都对我特别好。但是两年前他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伤。</p><p> 爷爷安睡在一片泛青的农田里,大片金黄的油菜花长的比一人还高,像我们这种清明扫墓的人,得在花丛里费好一番功夫,才能找到墓碑。这个归宿,对于爷爷这样的农民来说,也许再合适不过了。奶奶感叹道:“这地方多安静呀。”到了爷爷的墓碑前,大人先把坟周围的杂草除去,然后,在坟前摆好供品,插好香烛,而我则摘了旁边的许多油菜花,金黄的煞是好看。“快过来给爷爷烧香、烧‘纸钱’。”妈妈叫道。我们站在爷爷的墓碑前,一字排开,低着头默默哀悼着。我想起生前爷爷对我的好,爷爷精通厨艺,每次回到老家,爷爷总是给我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尤其是炖牛腩,至今我还是很回味那味道。我把那一束美丽的油菜花放在爷爷的墓碑前,希望爷爷能看见这美丽的油菜花,能理解我的一番心意。</p><p> 上完坟回到家后,发现家里有很多亲戚都来了。吃饭时,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回忆爷爷生前的种种。有的说当时困难的时候,是爷爷给了家里很大的帮助,有的说爷爷教会了他们厨艺……死亡不过是穿过长长的隧道,越跑越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自由了,不再需要身体了。可他留下了很多。</p><p> 除了怀念爷爷,大家也各自说起家里的事情,有些亲戚一两年都没见了,这次清明节也来了。有一个姑姑说起了家里小孩的趣事,大家笑得都很开心,全然忘了这是清明节。那一刻,爷爷像是一个粘合剂,把分隔多年、分崩离析的家族,又紧紧聚合。</p><p> 就像《寻梦环游记》讲述的那样,人的第一次死亡是灵魂载体的消逝,而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你,即“终极死亡”。于是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转移到了对忘却的恐惧中来。因为亡灵之所以还存在,是他们一直存在于亲朋好友的记忆中,只有当这些记忆都消失了,一切才会真正的消失。</p><p> 爷爷,我相信,您一定在某个地方守护着我 我是一定不会忘记您的!</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15 思念</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丁一</b></p><p>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先祖、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p><p> 这天,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人来到了李辛庄附近的墓地去给我的太奶奶、太爷爷扫墓。那里人不是很多,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多人聚在一起。</p><p> 来到了太奶奶和太爷爷的坟墓前,大伙儿便开始忙了起来:爷爷拿了一把扫把,将坟墓四周扫得干干净净,不一会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座干净、典雅的坟墓了;爸爸则麻利地拿出了圆鼓鼓的鸡蛋、香喷喷的肉等食物;我拿出了水果、蜡烛等东西。这时,我们便点燃了蜡烛,倒了酒,而妈妈拿出了一根我们家种的松树枝插在了太奶奶和太爷爷的坟前的土堆上。既可以向世人表示家人已经来过了,又表示让已经入土的他们回家来看看后代。</p><p> 紧接着,爸爸和爷爷拿出了鞭炮、纸元宝和纸钱,一边放烧起了祭奠物一边放起了鞭炮。等到6筒鞭炮放完后,在燃烧的祭奠物前,我们便一个个轮流来拜太奶奶和太爷爷,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和今年的打算,在升腾的烟雾中,我们便结束了今年的扫墓活动……</p><p> 我们满怀悲哀地回家了,我想:清明节真是个伟大的日子,是缅怀去世亲人的节日。没有先人怎么会有后人呢?</p> <p><b style="font-size: 20px;">16 怀念我的奶奶</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霄</b></p><p> 不知不觉间,又是一个清明节的到来。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空气中往往弥漫着一丝丝哀伤。我随父母来到了奶奶的坟前,看着那堆起的小土包,我的回忆不禁飘到了很久以前。</p><p> 记得上小学之前,我一直住在奶奶家。那时候一到夏天,天气热的要命,火辣辣的太阳直直的射入皮肤,仿佛被火烧一般的难受。那时候,我最爱的便是街上卖的那种彩色的冰沙。冰沙是由各种颜色的饮料做成的,一共有三层,一层一个颜色。那时的我对五颜六色的东西极为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那彩色的冰沙时,便求着奶奶给我买一杯。奶奶受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便答应了。只见她将一根吸管插到冰沙里面,对我说:“来,就像喝饮料一样吸一口,尝尝味道怎么样。”我照做了,水和冰的混合物一起被我吸到了嘴中,凉凉的,一时间让我忘记了夏日的燥热。奶奶看我吃得开心,也跟着笑了。那冰沙的味道至今我还不能忘记。</p><p> 转眼间,我上了小学,离开了奶奶家,只有周六日偶尔会回去。有一次,奶奶因想念我坐公交车来到城区找我。奶奶腿脚不好,我家又在五层,还没有电梯,她只能扶着把手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往上爬,走两步就要停下来歇一会。我看着奶奶艰难地向上爬的身影,十分心疼,便对她说:“您以后要是不方便就别过来了,我放假就回去看您。”奶奶却笑着说:“我这不是想你了吗。”我心里顿时流过一股暖流,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在我们聊天的声音中,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一下午。奶奶就要走了,临走前,奶奶对我说:“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别太累了。放假后记得回来。”她刚走了一两步,好像又突然想起了什么,又转过身来,递给我一包糖,奶奶说:“这是我特意为你买的糖,你最爱吃甜的了,刚才忘给你了。”说完又嘱咐了两句,才转身离开。我望着手中的糖,尝了一块,甜甜的,一直甜到我的心里。</p><p> 现在,奶奶已经去世了,但我感觉她好像一直在我身旁陪伴着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小时候的时光。希望奶奶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p> <p><b style="font-size: 20px;">17 仪式</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翟一诺</b></p><p> 爸爸一块,妈妈一块,剩下都是我的。</p><p>几乎成了一种仪式,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这么分掉青团。青团的形状每年都在变,但这样的仪式感每年都不曾变化。里面究竟有什么,我也说不清楚。</p><p> 今年清明,阴云密布。</p><p> “我吃一块就够了,太腻了!”母亲一直不爱吃甜食,每年要吃的青团对她而言似乎是一种折磨。她眉头微蹙,两颊微红,拇指和中指轻轻拈起月饼,小心地送到唇边,刚咬一小口就放下,转而呷一小口茶。看到她优美又滑稽的动作,我不禁想笑。尽管如此,妈妈每年都认真地吃完属于她的那一份青团,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个仪式,完成属于她的怀念。</p><p> “现在的青团味道越来越好了!”父亲对于甜食的喜爱似乎从他说话的语气里就能感受到,每年买青团的工作都由他“乐此不彼”地完成。也是小小的咬一口青团,不过和母亲不同,他是在细细品味,仿佛生怕错过味蕾上的每一个细微刺激。他挑着眉毛,看着我:“快吃!尝尝今年我买的成不成功!”接着他的眼神又移到了青团上,假若是换了别的甜食,他一定统统包揽。可是今天的食物,他却只吃了四分之一。这,也是一种仪式。因为要留下对逝去之人的敬意。</p><p> 而我,生活在各种精致甜食琳琅满目的时代,对于这些传统的食物并无特别的感情。只是仪式性的放在嘴里,因为我知道那是一种怀念的仪式。感受着口腔里甜香的融合。嗯,没有母亲说的那么腻,也没有父亲说的那么好吃,然而,这青团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来,是思念的味道。</p><p> 什么是仪式呢?也许就是每年清明节,三人一同,分享着几块青团,这小小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几份思念与追忆。每年清明节,不管三人在工作上遇到多少烦心事,不管手头还有多少没忙完的工作,都会怀着认真的心情去缅怀。</p><p> 窗外,明月高悬。</p> <p><b style="font-size: 20px;">18 踏春</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语甜</b></p><p>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春天也悄无声息的了我们的身边,早上起来向窗外望去,原本的枯枝烂叶现已有了一点点的绿色,风也不是以往的寒风,而是绵绵的,暖暖的春风。</p><p> 一路上,开着窗户,路旁的二月兰成片成片形成花海,中间又有一点黄色的二月兰,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阵阵花香,我闭上眼睛,静静的享受这一切,再一睁眼,便是到达了踏春的目的地:平谷北寨沟。带好口罩,下了车,又是熟悉的春风,不同的是,香气,人不是很多,可眼前和想象的并不一样,全是些叫不上名的花花草草,又向前走了一会儿,映入眼帘的却是当地的农民,用特有的音调叫卖着他们的土特产,在这安静,美丽的春天,不觉有些刺耳,再看了看那小桌上的杏干,外表褶皱,小小的,和商场买的卖相差了很多,“自己家晒得杏干!酸酸甜甜!纯天然!瞧一瞧看一看嘞!”爷爷对这种东西颇为喜欢,买了一大袋,还让我吃了一个,我十分不情愿的塞进了嘴里,一边嚼,一边想;都没见到杏树,哪来的杏干呀,嚼着嚼着,没想到还挺好吃,开始觉得很酸,后来越来越甜,甜不是很腻的那种,越吃还越好吃,我忍不住在吃第二个,第三个。带的那些火腿肠,牛肉干,早被扔到车上了,走着走着,路越来越窄,我心想:不会像诗中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突然前面有一颗开着白色花的杏树,就像一朵白白的云,开的十分的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还有树干,再一转眼,一大片杏树出现在了眼前,我忍不住用手去摸,刚一触碰到花,花就掉了一瓣,或许是不想让我碰她吧,穿梭在杏花林中,连指尖都是香气。脚下踩着绵绵的绿草,春风时不时的来几瓣花。</p><p> 这么美的景色这么新鲜的空气,什么时候才能摘下口罩,好好享受一番,不过也相信很快就会实现的,春天到了,冬天走了,疫情也会走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 忆清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冯可伊</b></p><p> 清明的雨,绵延而悠长。 </p><p> “滴滴答答”丝丝细雨轻轻掠过粉墙黛瓦滑落人间,朦朦胧胧暗淡天空腾起一片雾气,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唐有杜牧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宋有陆游云:"素衣莫起风尘叹,尤及清明可到家” ……</p><p> 我与父母驱车赶回老家祭奠逝去的亲人和故友,往窗外望望,发现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不过四月,这是新生成长的高潮。这些花草树木经历了秋的枯萎的凋零,现在她们重生了!经雨水的滋润,</p><p> 土地上刚钻出的小草饱含着嫩绿色的汁液,汁液流动着,为他们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生长着,从几颗嫩绿色的芽,变得愈发。绿意葱茏。</p><p> 推开车门走下来,望向那远处的粉墙黛瓦,看向湖边的小桥流水,嗅起幽幽的花香,感受亭台楼阁上微风徐徐…又忆起了与那位故人的往事。</p><p> 向后山奔去,给他焚一注青香,那烟缓缓向上飘去,飘渺悠长,代表是我对他的牵挂,是我对逝去往事的思念…我们一路迤逦走来,漫漫回忆,独念少年初惊艳,一身琉璃白与那眉清目秀的面容,终停在了我记忆的深处…</p><p> 我缓缓向湖边走去,雨水冲刷过的青石板干净又光滑,傍边的泥土透着春的香气。这时有微风刮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那空气冰凉、清冽,好像要渗透过我全身一般,顺道带走了满身的烦燥和疲惫。过去终是过去,我该向前看了吧!</p><p> 或许人们无尽的忧伤都化在这茫茫细雨中了,承载着美好的回忆与思念,落向大地撒给逝去的他们,也给即将面对新生活的我们注入新的活力!</p><p> </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 追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彭湘洋</b></p><p> 春雨绵绵,如细丝一般滴在窗前,也滴在我的心上。又迎来了清明节,这个时节往往是每年我们追忆已逝之人、祭扫的时节。每年的这时还往往伴着细如丝的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为这个特殊的时节增添了一些伤感。我拂去窗前的雨滴,不禁回忆起了我的爷爷。</p><p>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春雨时节和爷爷一起在林间小道上一起散步,每当这个时候爷爷还会和我讲许多故事。我每次到爷爷家都蹦蹦跳跳的,十分期待,等爷爷忙完了手中的活儿,就带上我和他的雨披,踏上了小路。我们踩着湿漉漉的土地、嗅着泥土清新的芬芳、看着眼前这一副天然的画卷——如细丝一般的雨织成一副屏风,还偷着白色的雾气。实在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景。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就开心地对我说:“你看,大自然多美呀!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天热的美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保护环境。”也是那时,我明白了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像家一样爱护它,珍惜它。</p><p> 记得有一次,爷爷和我讲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他说介子推忠于国家,忠于君主,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人,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也应该像介子推一样,做一个淡泊名利,不要看重世上的功名利禄,珍惜当下。我们也应该像晋文公一样铭记这件事,将“血书”带在身旁,时刻鞭策自己,壮大自己。爷爷教会我的道理,远不止这些,也正是这些道理,让我在人生路上走的更远。</p><p>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如今又到了每年的雨季,小雨依旧,风景依旧,但同行的人已经不在了,我只好用这淅淅沥沥的小雨来追忆。</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结语〕</b></p><p> 读了大家写的清明情思,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已经过世的亲人,或者想到那些在抗战时期付出生命的人们,或者想到最近在疫情当中不顾自己安危,冲向前线的医护人员。</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一天也许没有雨,没有杏花村,但从古至今的我们依旧会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深打动,清明不仅是为了祭祀先祖、英雄,更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敬与爱,孝与礼,它是传统的传承,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庄重的节日,我们将薪火相传,以历史和传统为基石,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主编:刘俊言 翟一诺 贾彧娈</p><p><br></p>

清明

清明节

爷爷

冰糖葫芦

姥爷

九班

我们

默哀

初二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