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金沙萨 我和埃博拉擦肩而过(原创)

晓琳

<p>1996年5月,我从一万多公里以外的中国大陆来到非洲扎伊尔共和国即现在的刚果(金)。当时已经有一个经贸组驻扎在那里,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扎伊尔的经贸往来进行考察,于是我来到那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人种不同、语言迥异,环境变化,兴奋、激动、好奇,更有外经贸工作对我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出国前都做了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p><p><br></p><p>唯独没有考虑到的是,非洲金沙萨公共卫生方面危机四伏......,当我一脚踏上金沙萨的土地就掉入埃博拉病毒的震中,邂逅埃博拉自己却全然不知晓。</p><p><br></p><p>前不久爆发于金沙萨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基本接近尾声,就如一场大火刚被扑灭,但是还有一些余火随时会星星点点地复燃一样,我就在此时来到了金沙萨。</p> <p>刚果(金)陆地面积约234.5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二大和世界第十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7100万,官方语言是法语,原为比利时殖民地,当时称比属刚果。1960年6月30日获得独立,1971年10月2日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我去时就叫扎伊尔。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领导的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装部队攻占首都金沙萨,宣布就任总统,并恢复国名为刚果(金)民主共和国至今。为了和另外一个同名为刚果的国家区分,首都是布拉柴维尔的叫刚果(布);首都是金沙萨的叫刚果(金)。</p><p><br></p><p><br></p> 上图为金沙萨地标建筑矿业大夏 <p>下图 我照片上站的位置在金沙萨的城中心主干道 著名的630大道,也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国父、刚果名族英雄卢蒙巴带领刚果人民于1960年6月30日从比利时殖民统治下的独立日而命名的。扎伊尔首都金沙萨的地标建筑就是一栋矿业大夏、其余没有几栋高楼大厦。马路还比较宽畅,但是没有几辆车在上面跑,也看不见有多少人在走。空空荡荡冷冷清清,都可以站在马路上拍照片。</p><p><br></p><p>扎伊尔或刚果(金)民主共和国和中国关系很友善,是朋友。我们这个经贸点的建立也是得到了扎伊尔政府的支持,当时在北京和扎伊尔国家代表—蒙博托总统堂弟蒙博洛协商敲定的,作为国家外经贸企业入驻扎伊尔,以外贸求得立身之本,然后再寻求经济 合作项目。</p> <p>黑人在人种上有几种不同类型,颜色和体型上略有差异,刚果黑人属于尼罗特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身材高大,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在1.8米以上,二是皮肤漆黑油亮,像用黑油漆刷过一样。漆黑脸上只见眼白忽闪忽闪,笑起来一口雪白的牙齿,就连手掌都是漆黑,纹路是浅色的。因此有黑色巨人之称。他们聚居在尼罗河中上游,主要分布在南苏丹共和国、乌干达、肯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p><p><br></p> <h3 style="text-align: left;">扎伊尔人热情淳朴,金沙萨的老百姓对我们中国人非常友好,当我走在大街上经常有黑人青年到面前规规矩矩行个礼,有的用中文有的用法语和我打招呼。第一次几个又高又大的黑人青年突然站到面前抬头一看真把我吓了一大跳。黑人女人比较封闭,不会主动来打招呼,而且不准给他们拍照,除非已经比较熟悉了。</h3> <div><br></div> 黑小孩可爱极了,天真活泼,最喜欢凑热闹,喜欢和人合影,看见我们在拍照马上跑过来入镜,而且还会摆POS,拍完后高高兴兴跑了,从来不向游人伸手要钱。 <p>非洲蚊虫多,而且会传播疟疾,出国前疾控中心会发给每一个去非洲的人员一盒药,感冒发烧腹泻,还有屠呦呦得诺贝尔奖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药片。</p><p><br></p><p>扎伊尔有收小费的惯例,但是要求不高,就喜欢中国的万金油和风油精,出国前买几大盒,到时候送给非洲人,他们会如获至宝,高兴地不得了,说是中国的神药,被蚊虫叮咬一擦就好了。</p><p><br></p> 下图 中国驻扎伊尔共和国大使馆,大使一家人的官邸也在这里,典型的中式大屋顶建筑。下面办事机构有:经参处、商参处、医疗队以及维和的军队。我至今还记得经参处商参处驻地门前坝子上,同志们从祖国带去的两棵花树:一棵茉莉;一棵米兰。到了非洲气候温暖,光照丰富简直疯长,长成两棵高大挺拔的大树,上面挂满了花朵,完全没有了它们原先娇小可人的模样。 扎伊尔是赤道国家,热带雨林气候,它的年平均温度高,但是绝对温度最高也就35、36、度,一般就28、29度,还是比较舒适的。扎伊尔土地肥得流油,据说黑人不愿意种地,可能他们生活压力不大,不像其他国家四季分明就得要有四季衣服,他们只要有两套衣服就够换了。吃的食物到处都有,公路两旁的行道树就是芒果树,收获季节沉甸甸的果子挂在枝头,香蕉、油桃、地里面随处可采摘充饥,城市贫民游手好闲经常看见躺在路边睡大觉。可见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冻不死也饿不死,活得像神仙一般。 刚果(金)就像一个天然“聚宝盆”,拥有价值250000亿美元的矿产资源,而且种类齐全,被称为世界地质博物馆,享有“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和“地质奇迹”之称。其境内蕴藏丰富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铜、钴、金刚石、锡、铌、钽等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p>扎伊尔国家贫富悬殊非常大,这上下几张照片上的豪华庄园别墅,都是富人区成片成片(不是重复而是非常多)庄园别墅中的之一,基本两层共有七八间独立配套的卧室,即都配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小客厅,房屋装修非常豪华就连卫生间装修都够奢侈,大浴缸马桶等,所有装修材料均来自欧洲比利时、法国等。每一家都有很大的院子,种有各种热带树木和奇花异草。让我非常震惊,这是非洲吗?</p><p><br></p><p>就连中国驻扎伊尔参赞都说,欧洲美国的住房条件远远赶不上扎伊尔的住房!但是扎伊尔穷人住的是简陋的砖房、茅草房甚至还有用纸板搭的窝棚。 可那时候我们国家住房条件还不太好,基本带卫生间的住房都还没有普及。</p><p><br></p><p>当时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个体户中国人在这里做生意,卖各种生活必需品。这都是中国人在这里租的住地,用来居住和便于存放货物。我们经贸组也租有一栋。而且这些区域治安条件相对要好些。</p> <p>刚果河(英文名:The Congo River)也称为扎伊尔河,位于非洲中西部。全长约4640千米,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是非洲第二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刚果河也是刚果(金)水路运输的主干道,我们在河边玩耍时,不时有大吨位的运输船队播放着非洲快节奏的动听音乐,真像天籁之音,在刚果河上漂流而过,让人遐想联翩,后来在集市上好想去买非洲音乐磁带,问遍了金沙萨没有找到。</p> <p>刚果河边的休闲茅屋简洁明了,原始朴素,在这里可以点饮料咖啡之类。但是我们中国人一般不去黑人和白人就餐的地方,也正是这个习惯,保护了不受埃博拉病毒的侵袭。</p> <p>到了金沙萨不得不提到埃博拉病毒</p><p><br></p><p>记得一个周末,经贸小组的几个同志和一位新华社记者我们一道去金沙萨街上,无意间看见一家黑人家庭在办丧事,我就靠上去好奇想看热闹,如果可能拍几张照片,这时候新华社老张立即阻止我“小刘别去!那是埃博拉出血热,得传染病死的”听他那紧张急促的声音知道去不得。“什么埃博拉没有听说过”,于是他们都给我科普,解释,前一段闹得好厉害,全靠中国医疗队,现在基本结束但是还有个别病例爆发。此时我才听说埃博拉,那时候对病毒、传染病、隔离一概不懂,没有遇见过,也没有听说过。该干嘛干嘛,关于埃博拉就在脑海的内存上划一道记忆的痕迹 ,一晃而过。</p> 世界上首例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刚果的首都金沙萨爆发。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病死率高达90%。一号病人是位妇女,埋葬她的人和她的孩子都被传染。因为,根据当地风俗,死人埋葬前亲人都要给她洗一洗,于是,清洗死人的水流出去也成了传染源。<div><br><div>第二次1995年,在金沙萨的同一地方又爆发埃博拉疫情,315人确诊,255人死亡,在中国的医疗队拼尽全力的救治下才把埃博拉病毒扑灭。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从网上得到的准确信息,并以此证实我记忆里已经远去的有关埃博拉的记忆是真实无误的存在。</div></div> <div><div><br></div></div> 埃博拉病毒破坏人体的所有器官,但是首当其冲的是血细胞。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血细胞中,血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阻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接组织中的主要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坏死表面开始出现孔洞,血从脏器里面流出,皮肤和肌肉炸裂开,血从孔洞倾泻而出,全身泡在血浆里。这是一种比新冠还要令人恐怖的病毒,病死率达到90%,必须由四级生物即P4实验室里处理的极度危险病原体。 <p>地域辽阔广大,富饶美丽的国度,但又是多灾多难的国家,战争硝烟不断。加之埃博拉阴魂不散老是飘荡在金沙萨上空,窥视这片大地,时不时张开它狰狞的面目呼啸而来,肆虐横扫一把,随时可能死灰复燃令人猝不及防!1976年到2020年已经在首都金沙萨相继爆发过九次!</p><p><br></p><p>最近一次2018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至今还没有结束又叠加新冠病毒,刚果金人 民真是雪上加霜!不过埃博拉传染途径远没有新冠传染途径那么诡异,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体液和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只要不接触一般不被感染。</p> <p>当地时间2020年4月23日上午,世卫组织驻刚果(金)代表处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该国22日新增1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8例确诊患者恢复状况良好。</p> <p>相信没有冬天的刚果金及非洲人民一定会战胜一切瘟疫,春天的鲜花会开的更加艳丽!乐观向上的非洲人民会迎来美好的明天!我会时时关注和牵挂你们—我的非洲朋友!</p> 文字 晓琳<br>个别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