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古迹荒草淹 维护今有热心人

阿庚

<p><br></p><p><br></p><p><br></p><p> 今天,4月25日,风和日丽,山黛水碧,太湖畔,碧螺峰麓灵源寺旁的一片草坪上,先后来了80多位男女老少。他们分别带来了油漆、松香水、漆刷、水彩笔、梯子、脚手架、镐锹、镰刀、水泥、黄沙、垃圾袋等材料和工具。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8岁。他们都是微友,是志愿者、义务工。他们今天到这里来做啥?这还得从头说起。</p><p> 在苏州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有一部分以摩崖石刻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主要保存在群山中。它们历经沧桑,经受了时世变迁和自然风雨剝蚀的考验,虽然已逊于当日风采,但大多还能展示其蕴涵和价值。</p><p>摩崖山刻是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的综合体。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洆,而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所书,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历史,蕴载了人文,为秀美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许多景区也因拥有众多摩崖石刻而增加了知名度,提升了旅游景区的等级和价值。</p><p> 苏州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西南郊的山岭中。如花山(包括天池山)的摩崖石刻多达283处,其年代跨度从晋、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内有全市最大的近两米见方的阳刻“天洞”;有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大家的墨迹。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名家之众、规模之大,均居苏州之冠。再如小王山的石刻,现存一百余处。是国民党元老、在黎元洪于民初任临时大总统时担任过总理的李根源于民国17年到苏州隐居后,在小王山营建田园别墅时,形成的石刻群。其中有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篆书”听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行书“松涛”、“与穹窿不朽”;黎元洪的楷书“克绰永福“等等。被誉为“现代名人书法艺术博览馆”。另如虎丘、穹窿山、石嵝石壁、七子山画眉泉等地也有不少摩崖石刻。</p><p> 我在近十多年的登山过程中,发现一些属于政府园林部门管理的景区中的摩崖石刻保管得都较妥善,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维护保养和补漆。但一些散落在农村山区的摩崖石刻,则存在管理缺失现象,致使有的被杂草蒺藜掩盖,有的布满青苔或被泥沙淹没,有的渐次风化剝落,有的涂层脱落后长期未予修补。</p><p> 4月8日上午,我在东山登山时,在碧螺峰麓邂逅4位素不相识的男士,他们指着山顶问我:那上面有何景致?我告诉他们:这山名为碧螺峰,峰顶种植有大片碧螺春茶,茶圃中有座碧螺亭,亭旁有块大石,石上镌刻有“碧螺峰”3字,是明朝宰相王鏊手迹。听我这么一说,4人兴致骤浓,邀我引领他们登顶观赏。</p><p> 我带他们走小径,左拐右弯,很快登上峰顶,来到了碧螺亭,并在草丛中找到了那块刻有“碧螺峰”3字的石头。众人喜出望外,称赞这是颇具价值的一处古迹。</p><p> 8年前我上碧螺峰时,见石上文字的阴刻处还留有淡淡的红色漆迹。而这次发现,虽然文字的轮廓还在,但漆色已全然褪尽。当我正在为此叹惜时,一位与我一起在石旁留影的男士爽快地说:“老先生,为字刷漆的事,包括石上的碧螺峰和亭中的碧螺亭等字,都由我包了,过几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高兴地说:“很好!到时请告诉我一下,我也来。”于是,便引出了开头的那一幕。</p><p> 80多人到齐后,便拎的拎,抬的抬,扛的扛,分别将工具、材料运上山。对碧螺亭进行粉刷、油漆、描字;分组对散在两处的摩崖石刻——"碧螺峰"、"碧螺春晓"清面补漆。经过整整一上午的辛勤劳作,终于圆满完成了这项公益任务。</p><p> 一部分微友还由我带领,以急行军的速度,去登了一次玉笋峰。</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