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月份的思考 </b></div><div><br></div>由于疫情的原因,一切都进入了一个全面沉淀期,影视行业也不得不一同进入这个难得的沉淀期,以往的盛世繁华、忙碌追逐、拼命应酬、尔虞我诈、釜底抽薪、疯狂社交、夜夜笙歌等等的一切都没了,我们应该发现以往我们认为的寂寞不可活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停下来发现除了吃是必要的,其它好像都是身外之物!<div><br>十分希望借助这个非常时期,让我们对于社会、生活、生命、情感都有新的感悟,让我们的创作可以有正确的修正,让我们对于价值和价格有新的理解,让我们的时间得到有效的管理,让我们对于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这一切希望可以带入到我们的创作中去,让我们的影视剧在内容和内涵上能够有所进步,这样想想反而是好事。</div><div><br>经济全面受到影响,影视行业不能独善其身,资本的传说和故事不知道能不能够也收敛一些。</div><div><br>假如是,不论是制作公司、传统播出平台和新媒体播出平台,还能继续这样赔钱赚吆喝吗?如果不,接下来一轮大的洗牌又将开始,大家是否都想一想,该如何面对和调整呢?</div><div><br>不想危言耸听,只想提醒未雨绸缪。</div><div><br></div>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月份的现状</b></p><p><br></p><p>最近,影视行业风雨飘摇,哀鸿遍野,感觉再往下就是饿殍遍地,白骨于野。</p><p><br></p><p>媒体的报道更是把行业恐慌一轮一轮推高。</p><p><br></p><p>第一轮:早在二月初,新浪《娱理》就报道了疫情对影视行业的影响,掀开行业裁员减薪的盖子。</p><p><br></p><p>第二轮:《财经天下》周刊根据第一季度的数据,集中报道了2263家影院注销,以及各大发行机构减薪裁员。</p><p><br></p><p>第三轮:截止2020年4月20日止,全国徒然上升到一季度6686家影视公司注销,文娱行业吸引投资的能力同比下降46.8%(在2019年还没有疫情之前,文娱行业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能力和2018年同比就已经下降了32%)。</p><p><br></p><p>在此之前,是全国影院在一片希望声中重新开业,最后又在一纸禁令下悲鸣关张。</p><p><br></p> <p><br></p><p>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不久的将来,会再倒闭一大批公司,而且是全链条的,从前端制作到终端宣发影院,无一幸免。</p><p><br></p><p>没有放映,没有制作,宣发就意味着死亡。</p><p><br></p><p>即便活在食物链的顶端,但也未必就能躲过这一次的生化危机。</p><p><br></p><p>所以,能持续生存的公司必须提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行业现金断流。</p><p><br></p><p>意味着:</p><p><br></p><p>去年投资的项目,资金回流会极其困难。</p><p><br></p><p>营销的项目,付款未必能再及时,但支付员工和其他费用有可能更要及时。</p><p><br></p> <p><br></p><p>看看今年前三个月全国电视剧立项数据。仅仅三个月立项部数下降百分之五十,集数下降百分之五十五,可见整个市场得好冷,市场最高的是时候年立项集数超过六万集,年开机集数超过二万集,年取得发行许可证集数超过一万六千集,如果按照原来的立项产出比计算,今年如果维持趋势不变了的话,年立项集数二万五千集左右,年开机集数大约七千五百集左右,年取得发行许可证集数大约六千集左右,已经跟最好年份相比下降超过百分之六十。</p><p><br></p><p>再看看今年前三个月全国电影立项数据。仅仅三个月立项才有150部不到,还有的是2019年12月下旬转到2020年1月份的。要知道市场最高的是时候年立项为2000多部,月立项一般都在100部。</p><p><br></p><p>以上数据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看出行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这冰冷的数字后面可能藏着多少人的失业,多少人的工作机会丧失了,多少影视公司倒闭了,多少单位正在举步维艰……</p><p><br></p> <p><br></p><p>三月中旬以来,全国少数剧组虽然正在陆续重新开机(大都是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被迫停止拍摄的),但更多的项目暂停上马。</p><p><br></p><p>与放映密切相关的发行公司、营销公司、活动执行公司、预告片、海报等产业链条上的人,都在等待中煎熬。</p><p><br></p><p>悲观的情绪,在这个隔离的春夏之交,如杨柳絮一样烦人但又挥之不去。</p><p><br></p><p>即便行业内朋友们线上或者见面,也基本上情绪不高,放眼当下,大家基本都是忧心忡忡,展望未来,也都觉得前途未卜。</p><p><br></p><p>前两天,橙天嘉禾银河影城宣布于4月17日永久关店,这家成立七年半,服务过413万名观众,放映过16.5万场的电影院,让很多电影人泫然泪下,哀电影之多艰,忧未来在何方。</p><p><br></p>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月份的思考</b></div><div><br></div><div>感觉最近咱们影视圈,不论是演员还是剧组相关人员,只要是开工有活干就异常开心了,至于能够收入多少钱似乎已经不是最兴奋的点和最被关注的事儿。大家肯定留恋过去闭着眼睛都能大把赚钱的日子,可惜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做的紧死的快,人类就是被自己的贪婪和欲望带入各种万劫不复的深渊的!说到底,人都是自毁前程的……行业搞垮了,行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疯狂的时候谁会去信呢!</div><div><br>我个人估计,今年的影视剧减产将超过四成,平台采购价格到年底还要继续降低,电视剧赢利的概率继续下降40%,再这么搞下去逼近电影的赢利概率指日可待,绝大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收入降低超过四成,已经来到不是你挑选活,而是活来挑选你了,很多的影视公司即使不倒闭也没有能力重新组织生产制作了,项目融资进一步难度增大几倍,几乎全产业链的苦日子来了。</div><div><br>而这可能还仅仅是初冬!<br></div><div><br></div> <p><br></p><p>二月份的时候,虽然预见了会有系统性的危机,预见会有一批公司倒闭,但我依然乐观地认为疫情会很快过去,对于电影制作、营销项目的到来也并没有认为需要很长的等待周期。</p><p><br></p><p>现实是短期内疫情还在持续,新的项目启动最少也要五月份以后。国内电影放映恢复正常尚无预期,还需要观察。</p><p><br></p><p>疫情对行业的摧毁性正在逐渐显现,为数不少的公司关闭,裁员,减薪,转产。</p><p><br></p><p>但,有多少公司依然承诺:不裁员,不降薪,不停业。</p><p><br></p><p>等待,是死亡,还是半死亡,还是什么?不知道。</p><p><br></p><p>我们真的无法对疫情的拐点给出结论。</p><p><br></p><p>社会经济的严重受损,也不只是影视行业,据调查,实际上在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十大行业中,我们影视行业排在第六位。</p><p><br></p> <p><br></p><p>第一季度的GDP,也是国家四十年来第一次出现6.8%的负增长,这个数据还受到广泛质疑。</p><p><br></p><p>并不只是中国的经济受到影响,美国、欧洲、日本,没有最差,只有更差。</p><p><br></p><p>这一次,确实是雪崩之下,每一片雪花都没有幸免。</p><p><br></p><p>一位大导演跟我聊疫情,问我是乐观还是悲观。</p><p><br></p><p>我说,没有办法乐观。</p><p><br></p><p>中国是第一轮,欧洲美国日本是第二轮。</p><p><br></p><p>最可怕的是第三轮,其中的主力是印度和非洲。</p><p><br></p><p>因为他们的情况你无从知晓,有多严重,没有人知道。</p><p><br></p><p>美国埃默里大学流行病学专家扎克-宾尼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人群聚集对疫情的扩散效应,他从传染病学的角度说,每增加一个人,就会增加数倍的风险,5个人比2个人危险,10个人比5个人危险。</p><p><br></p><p>前不久有朋友说,高铁能开放,飞机能乘坐,为什么影院不可以营业?</p><p><br></p><p>对社会生活而言,高铁飞机是刚需啊,要怪只能怪电影产业是一个孱弱的低产儿。</p><p><br></p><p>更悲观的是另一位朋友,他说,即便疫情好转,但观众的心理恢复到安全线,依然需要一些时间。</p><p><br></p><p>他的预测让我震惊,他说也许电影院要到明年五一才能完全恢复以前的繁荣。</p><p><br></p><p>细思极恐,不寒而栗。</p><p><br></p><p>所以,我们不妨对未来更悲观一些,当成一次生死关头的抉择。</p><p><br></p><p>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放弃当前的商业模式,尽快调整到一个可以生存的频道。如果你过去是以电影产业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作为惟一商业模式的,你是时候做出改变了。</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改变案例</b></p><p><br></p><p>在此,我们有三个典型案例,可以学习一下。</p><p><br></p><p>梁静,管虎,七印象。一位演员跨界做了制作,一位以质感著称的电影导演转身迎接互联网获得成功,一个执著的电影公司终于在网剧作品上获得佳绩。</p><p><br></p><p>对,我说的就是网剧《龙岭迷窟》,腾讯9.3,豆瓣8.2,15集播放量13亿,真正的口碑和流量佳作。</p><p><br></p><p>管虎,他的电影可都是质感佳作——《斗牛》制造影帝,《老炮儿》制造影帝,《八佰》成为最大热度最值得期待影片。</p><p><br></p><p>而且,首次拥抱互联网并不是开心的经历,上一部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豆瓣5.2分,腾讯7.4分,流量不错,口碑垮塌。</p><p><br></p><p>但卷土重来的他和她,成功了。</p><p><br></p><p>魏君子,从大电影转型互联网,最成功代表人物之一。</p><p><br></p><p>魏君子有一个外号,叫“香港电影百科全书”,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出版了三本香港电影专著。说起香港电影的掌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挂一不漏万。</p><p><br></p><p>从媒体人转身电影制作时,魏君子一出手就是跟徐克袁和平这样的大师级监制导演合作,但第一部作品《奇门遁甲》票房不佳,成名于互联网的魏君子显然只用了一秒钟就完成转身,非常华丽地在2020年第一季度三连斩:《挑灯斩蛇录》先下一城,紧跟着《奇门遁甲》上线两周分帐4000万,创网络电影票房新纪录,庆功酒还是热的,动作奇幻电影《破神录》又在爱奇艺独家上线。</p><p><br></p><p>我发微信恭喜他“找到了互联网的精髓”,他很谦虚地归功于“疫情期间提速了”。</p><p><br></p><p>但我们知道,机遇永远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p><p><br></p><p>大地,金逸影城,推出婚纱拍摄服务。</p><p><br></p><p>不久前有消息爆出,金逸的某个影院,被改成了一个婚纱拍摄场地,随后大地的某影城干脆直接明码标价,承接婚纱拍摄服务。</p><p><br></p> <div><br></div>我们知道,一家影院最终一定是要靠放映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但如果疫情期间持续关闭,承揽婚纱拍摄业务这样的权宜之计,依然有其可取之处。<br><br>历史以来,影院除了放映和卖品,能够投入拥抱互联网+的行为几乎没有过,短暂的世界杯观看,演唱会直播,最终都没有做成。<br><br>但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是市场价值单一的我们,平时都需要更多思考的。<br><br>变化,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这个时代,每一天都在飞速的变化发展中。<br><br>拥抱互联网,对传统电影行业来说,一直都是只听雷响不见雨落,似乎拥有电影院就拥有一切。<br><br>这一次的疫情告诉我们,不是把鸡蛋放进不同的篮子,学会用多条腿走路,才是生存之道。<br><br>对于热爱电影我们来说,我们坚信电影这一门艺术不会覆灭。<br><br>但更重要的是,先要人活下来,艺术才能活下来。<div><div><br></div></div>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业思考</b></p><p><br></p><p>节哀顺变——人活一世的最基础写照。</p><p><br></p><p>说到人生,不管谁都是业余新手。</p><p><br></p><p>就算生活的圆心已定,但生活的半径总能拓展。</p><p><br></p><p>没有人能够想到2020年是这样的,人类的自以为是确实到达了一个巅峰,上帝或者地球实在看不下去无奈按下了刹车键。</p><p><br></p><p>其实,利用这个暂停的时间,各行各业是否都能够进行一个自我休整和反省呢?反正影视行业最近虽然生产暂停但是行业反思没有停止,这是好事儿啊!怎样能够让我们已经寒冷刺骨的行业恢复活力和健康呢,那就要对症下药狠治顽疾。</p><p><br></p><p>说实话,虽然现在影视圈正在经历寒冬,但是在我们这个行业还是存在几个“吹哨人”的,我不敢说我自己是吹哨人,但是起码我是一个理性的观察者!可悲的是整个行业大都被蒙住了心和,看到所有的警示、提醒、客观理性、苦口婆心都嗤之以鼻,甚至是蔑视与藐视,普遍认为什么都没有数钱的成就最高。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公司和项目能够赢利,但是加上隐形成本,其实收益有限了,之所以说是寒冬是因为绝大多数公司和项目都不具备赢利的能力了。这可能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这几年给观众提供的都是什么样品质的产品?把多少人推向美剧、韩剧、日剧等等的怀抱。崛起最终还要是文化崛起才是真的赢家吧。</p><p><br></p> <p><br></p><p>现在影视行业归纳起来我认为有如下问题:</p><p><br></p><p>第一:主创没有生活。失真已经早就成为影视剧行业的弊端,自从有了网络,下生活似乎就跟创作分手了,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还是演员,全部都在网络和咖啡馆、酒吧体验生活了,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仔细看很难经得起推敲。</p><p><br></p><p>第二:成本太高、成本比例失调。大家都知道最疯狂的时候影视剧的成本已经要奔10亿去了,而这钱并不是花在了制作上,而是主要用在了演员的身上和数据、宣发的身上,这几年都在说要降演员的片酬,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成本比例失调可调控的空间还有很大。</p><p><br></p><p>第三:IP概念贻害不浅。还有多少公司手中积压着当时的版权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转化率和变现率有多低他们自己知道,其实影视公司砸进去多少钱不是重点,重点是把这个行业方向搞歪了,病去如抽丝啊!</p><p><br></p><p>第四:虚假评论和钱买文代替文艺评论。这个事关文艺作品审美标准和价值导向的部分,这些年全面失守,标准的丧失意味着秩序的混乱,如同没有法律的社会,整天说好听的唱赞歌真的能够对这个行业好吗?</p><p><br></p><p>第五:唯演员是用。毋庸置疑演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性,但是到了疯狂迷恋、迷信演员的地步那就有点儿难以想象了。正常的逻辑是一个好的剧本,制作人要想到一定找最好的最合适的演员来完成创作,而现实是,剧本一般不用怕,咱用某某演员来担纲,合适与否不重要反正那几个一线卫视和网络版权采购就认脸,这脸绝大多数时候就成了通行证。</p><p><br></p><p>第六:流量当道。这是个产业链,形成了闭环操作,拼命花钱刷个人流量,撬动制片方使用,产品出来再拼命刷流量完成相互印证,造成地球上的人口都不够用了的笑话,流量好像能够代替演技、品质、审美标准、艺术价值……</p><p><br></p><p>第七:数据造假。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情了,然而也是集体束手无策的事情,危害和形式毋庸赘述。</p><p><br></p> <div><br></div>在大半个影视圈还在高谈阔论制作成本每集控制在400万内、编剧、导演、演员、摄制等降低稿费的时候,我和一些同业影视公司在精打细算非一线卫视和央视一套的项目总投资成本要控制在2000到2500万还可以做,超过这个成本基本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还会有影视公司去做吗?<div><br></div><div>在影视项目周边收益也在节节减退的当下,接下来开机项目不会有大的起色,产量进一步降低可能还有空间,就是一句话“基本的赢利模式几乎丧失了”,这就是这几年影视行业自己祸害自己的结果,如果行业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少数几个项目真正的赢利,更多的项目都不赚钱甚至亏钱,行业怎么可能红火!</div><div><br>靠自律根本就不可能拯救这个行业,即便有法律法规还有人整天打擦边球或者铤而走险,所以仅仅靠呼吁解决不了问题。目前很多公司都转战网络定制,视频网站在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并且可以闭环操作确实能玩得起来,但是我就问问你视频网站真的赢利吗?花着股民的钱和别人的钱持续烧下去还有多久?</div><div><br></div><div>一线卫视和网站组合的台网项目投资多少能够达到运作平衡?400万成本绝对是高位数。而且整个版权交易市场随时可能崩塌,采购方的预算如果按照收支平衡的方式去做,整个产业的盘子还要缩减,行业在红火的时候从业人员不少,现在这些人已经有多少半年没活干了?</div><div><br>影视行业就是个产值小动静大的行业,就是一个曝光或者叫高光行业,这里面某些人应该是在这里曝光然后再到周边去变现,平台目前就是这样的操作,怎么就不能覆盖到前端去呢!也许这样才可能把成本降下来,不过这也是我的一个良好愿望吧!因为这其中有太多太多猫腻长篇大论都不一定说得清楚。</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好自己</b><br></div><div><br></div>在这个多情浪漫的季节,回望一路的点点滴滴,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逝,无奈岁月匆忙地交叠更替。 <div><br>面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美不胜收,我们愉悦地享受着四季的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而在红尘滚滚的陌上,无论我们多么渴望潇洒地走一回,却不得不品尝着世间百态的苦辣辛酸。</div><div><br></div><div>点燃心灯,温暖自己的内心,照亮前方的凄迷,勇敢的做好自己。带上希望,带上爱心,一路同行吧!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