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周日下午,春光尚好,在家闷不住,呼友随意闲逛,经商量决定去陈区的姬氏民居看看,尽管我已去过两次,然而七百多年的厚重足以令今人屡次拜访!</p><p>姬氏民居在陈区中庄村,三十分钟后到达。</p> <p>姬氏民居依然安静地呆在春天的阳光里,仿佛在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不悲不喜。</p> <p>门前石墩侧的刻字,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姬宅置…,证明了它悠长悠长的历史。</p> <p>姬氏民居旁边,一座故居,我们被匾额吸引:观南极。不知所以。</p> <p>一处空地上,一堆废弃的沙石,有两个完好的喂养牲口的油槽,还有几截中间有凹槽,但又有一定弧度的石槽,不像油槽,问村民,说曾是一个大碾盘,看那弧度,估计碾盘直径三米左右吧。</p> <p>这个应该是八十年代的门匾吧。</p> <p>里生外熟房屋结构的自然展示。</p> <p>绿树,小楼,薄田,人家。</p> <p>出来中庄再往上,是任家庄村。村口望去,一条整洁宽敞的村道,两行披红的路灯,安静又喜庆。</p><p>任家庄约五百口人,村委与条板,上里,闫家合并。</p> <p>高平老话流传有:张壁的井,石村的楼,任庄有疙瘩大石头。村北口处,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三块巨石,其中一块巨大,长约十米,高因为深埋地下而不可测。</p> <p>这块大石头,高宽约三米,据村人说,当年有人想采这块大石头修房子,从中间凿开却流出了红色的像血一样的汁液,吓得赶紧补上,再也没人敢动。</p> <p>继续往北,是个叫条板的小村庄。百十号村民,成长条状安卧在一块山岗上。</p> <p>往下看,山凹里修的新房子。</p><p>山风从村庄里飘来一阵阵嘹亮的红歌,这歌声,不是某位歌星,而是某位村民。我们兴致大发,循声而去。</p> <p>车子左拐走过一段U型陡坡,条板村出现在眼前,停好车,我们听着声音向里寻去,只见几个村人围坐着,那铿锵嘹亮的歌声就是从其中一位口中传出的。</p><p>唱者姓李,名木生,问他年龄,让我们猜,我笃定地说,不超六十。他笑而不语。</p><p>我们坐在石头上,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此人年轻时曾在部队当文艺兵,后复员工作在供销社,已退休多年,多才多艺,会拉二胡,板胡,会吹唢呐,会唱梆子,落子,唱歌更不在话下。也曾跟孩子们在城里生活,并在广场公园等休闲场所结交一些戏友,还收了几个徒弟。因嫌城里吵,现在独自在村里居住乐得逍遥自在。</p><p>村人说,他太爱唱了,经常去别的村唱,边走边唱,不出去就在村里唱,他乐观的天性和才艺的展示,也丰富了村人的生活和乐趣。</p><p>我们不禁感叹,村里真有高人啊!</p> <p>说唱就唱,张口就来。</p> <p>先来一段红歌。</p> <p>再来一段老包。</p> <p>又来一段秧歌。</p> <p>想知道年龄的,点这个视频。你猜对了吗?</p> <p>我们一直央求能给我们拉一段板胡,被婉言谢绝。他说,拉那个是需要费心费力的,一来今天累了,二来,一定要懂这个爱这个才能拉。看来,人家是觉得非知音不能赏也,虽然有点遗憾,但却令我们肃然起敬!</p><p>天色向晚,我们告别李大爷,驱车回城。非常感谢李大爷带给我们这短暂的村居悠闲生活。</p><p>小村里一直有吹唢呐的声音,原以为是谁家办事,后以为是音箱里放的,再仔细听,确定是有人在吹。好一幅悠然自得的山村图。</p><p>村口一个小羊圈里,三只雪白的山羊扭头相送,不禁惊奇,这里空气清新,村人自在,连羊都这么干净如洗。</p> <p>经村人指点,从条板村出来,向东一条山路,可经过上里村,闫家庄村。</p><p>上里村,没找到村标,四十来户。</p> <p>闫家庄村,一条街,街两旁几排房。</p> <p>路过王佛陀,沙院,东窑头,安河,出陈区迎着暮色回城。</p> <p>赋王安石诗一首,以表今日之情景。</p><p><br></p><p>即事</p><p>宋·王安石</p><p>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p><p>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p><p>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p><p>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