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记得1995年12月的一天,我约局宣传部王保良去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工地采访,看到经理部驻地金华饭店306房间的门成了别具特色的“记录本”,正面用粉笔写着:“到处医院领药,看病请下午来”,时间是12月的一天;而门背面则写满了“某人某日输液……打封闭……配药”之类的条目。采访结束后,以现场看到的、听到的为素材,写成现场短新闻《临时诊所》,获1996年安徽省企业报协会“钟鼎杯”现场短新闻三等奖、1996年度安徽省企业报协会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1996年度安徽新闻奖三等奖。</p> <p>金华饭店306房间的门成了别具特色的“记录本”,正面用粉笔写着:“到处医院领药,看病请下午来。”时间是12月的一天;而门背面则写满了“某人某日输液……打封闭……配药”之类的条目。这是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工地临时诊所。</p><p>房客是铁四局四处医院医生蔡茂海,诊所唯一的大夫。门上记的是他的“工作备忘录”。去年12月22日上午,我们走进诊所时,他正被看病拿药的人围着。</p><p>房间约10余平方米,靠窗两张床,输液架和倚墙而立的药柜、工作台使之显得十分拥挤。</p><p>“哪不舒服?”我们拦住一位拿药欲走的年轻人。“胃。”小伙子叫杨慧,吊车司机,“九月份上来打增援,几乎没有整点吃过饭,有一次24小时没下车。”“够苦的。”我们感叹。“大家都这样。”话音未落,人已出门。</p><p>“每天都这么忙?”我们望着时而进出的建桥人问。“现在好多了。”蔡大夫扭脸递过两本厚厚的病历。自今年6月6日大桥开工以来,四处两千建设者斗酷暑,战风雪,昼夜施工,随着年底工期日益逼近,拼抢进入白热化,病号越来越多。</p><p>“11月,最多的一天有12人输液,床位不够就坐在凳子上。瞧,”蔡大夫指着横贯屋中的铁丝,“当时这上面都吊着盐水瓶,病员拔下针头就上工地,指挥长高振喜总是半夜最后来。”这病床,这铁丝和屋角成箱的输液管为蔡医生的话和工地那句“共产党员跟我上!”的响亮口号做着注脚。</p><p>“306,306……”桌上对讲机响起来,“工地叫我,”蔡大夫迅速起身,背起药箱戴上了安全帽,“轻伤不下火线,现在大家有个小伤小病都不愿离开工地,有事就叫我。”</p><p>五里墩立交桥为四层互通式,可分解5个叉道17个方向的车流,在全国排位第四,工期200天,国内罕见。</p><p>下基坑,上桥梁,年近五十的蔡大夫麻利地为工人看病发药,“等到年底大桥建成,肯定会有一批职工累到。”他不无担忧。我们望着雪后阳光下横空出世、壮观雄伟的大桥,默想:不倒的是铁四局数千将士“早日建好新合肥”的坚定信念。(王保良 李晓明)</p> <p>金华饭店306房间是铁四局四处五里墩立交桥工地临时诊所,医生蔡茂海诊所唯一的大夫。</p> <p>门背面写不下了,就找了块小黑板,也写满了“某人某日输液……打封闭……配药”之类的条目。</p> <p>11月,最多的一天有12人输液,床位不够就坐在凳子上,横贯屋中的铁丝上面都吊着盐水瓶,病员拔下针头就上工地。</p> <p>蔡大夫背起药箱戴上安全帽去工地,他说“轻伤不下火线,现在大家有个小伤小病都不愿离开工地,有事就叫我。”</p> <p>下基坑,上桥梁,年近五十的蔡大夫麻利地为工人看病发药。</p> <p>施工进入关键时刻,工地喊响“汗洒五里墩,共产党员跟我上!”的响亮口号。</p> <p>四处两千建设者斗酷暑,战风雪,昼夜施工。</p> <p>1995年12月28日,历时半年,五里墩立交桥主体工程完工,速度之快创下合肥城建史上一大奇迹。1996年6月20日,历时一年,五里墩立交桥全线通车,成为合肥地标,随后获得安徽省市政建设最高奖“银路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