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题记</b></h1><h3><br></h3> <p> 2020年4月29日,是全省万名上山下乡知青参加七O油田石油大会战五十周年。</p><p> 作者将亲身经历的几个当年会战场面书写出来,起名<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地火中的青春》。</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地 ,代表石油。</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火,代表天燃气。</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歌颂</span>那些战斗在石油天燃气战线上年青的英雄们,再次展现那绚丽的青春风彩。因为疫情特殊时期,不能举杯同庆,以此文来回忆七O油田石油大会战,那可歌可泣的,气壮山河的会战场面,献给当年参加会战的战友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火中的青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纪念七0油田石油大会战五十周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玉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70年4月29日,由全省抽调的一万名知识青年来参加七0油田石油大会战,到今年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太长,但在人生的经历中又是很长很长……</p><p> 今天回忆起来,不仅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激动不已。在那青葱岁月里,完成了一项举世瞩目伟大工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一章 抢建扶余四号联合站</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1970年初吉林省委为了发展石油工业,在原扶余油化厂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一场新的石油大会战,当时特别从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抽调优秀人才,来扶余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h3> 当时没有住宿条件,就住地窨子、席棚子,每天吃的是高粱米饭、玉米面或黑面饼子,白菜汤。条件十分艰苦,劳动强度之大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白天黑夜连轴转是经常性的,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h3> <h3> 我们四平市来扶余参加会战的四百名优秀的知识青年同通榆县的一百名,共计五百名组建成会战十二连,归属油建会战指挥部。</h3> <h3> 第一次任务就是抢建扶余四号联合站。挖管沟、挖罐体、打钢筋基础,将罐体全部用钢筋焊接起来。连续五天五夜的紧张施工,将罐体与钢筋之间浇灌水泥。然后将铁板顺着罐体焊接成一个整体大罐,封闭之后就完成了四号联合站的储油装备,同时还有配套工程,主机房、集输厂房、操作间,以及站内道路、绿化、住宿以及后勤保障设施,这些辅助工程全部完成后,一个崭新的四号联合站就胜利地完成了。</h3> <h3> 时间仅仅用了一个月,建设之快,建设质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它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一句口号:“宁可筋骨断,誓夺原油一百万”的坚定信心和决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二章 穿江管线铺设</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将扶余地区生产的原油比较快的转运出去,油田决定在原有的跨江管线之外,在铺设一条穿江管线,从扶余小西浪河顺着松花江,然后直接连接到新木原油周转站,从周转站将原油集输到火车罐体,发往祖国的四面八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铺设管线的钢管体积大,男同志一般最少四个人,用扁担、绳子来抬,从扶余供应仓库抬到江边,还要走一段比较高的小山,然后在从高处运到江边。<br></div></h3> <h3> 当时江边风急浪大,气温较低。我们十二连的二十名女将,全部参加这次管线铺设任务,男同志抬多少管线,我们女同志一样抬多少根,在江水中将管线排列整齐,再将一根一根钢管焊接起来。<br> 在江中顽强地战斗四十八小时,江水将进入水中的身体泡的发白、发肿,而且打上深深的印痕,在很长时间都无法退去。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争朝夕,争分夺秒为祖国的油田事业出份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三章 打混凝土预制板</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因为我们会战身处油建,我们女将承担了打混凝土预制板的任务。首先将河卵石用筛子筛一遍,留下大小均匀的河卵石,用水再将河卵石洗一遍,用木板将按预制板的长度、宽度、高度支盒子,捆钢筋,然后将河卵石和水泥、沙子搅拌均匀,将砂浆浇筑在支好的盒子里,然后用草帘子盖在预制板上。每天养生、浇水、风干,最后待彻底干透,将木板盒子拆掉。</span></div></h3> <h3> 四个人用绳索将水泥预制板抬起,整齐摆放在一起留作生产之用。每天重复一个动作,干一种超强的劳动量,没有一个人掉队,哪怕是遇到女同志特殊生理期,也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在这个特别的年代,特别的时期,我们女同志干出惊人的业绩,出色地完成了油田大会战指挥部交给我们的任务,充分展现当年毛主席说的一句话:“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干的工作,我们女同志照样能干,而且干得更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四章 木头会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 时间过的太快了,转眼进入了北方的十月份,气温骤降,天气转凉。但是抢建木头联合站的会战刚刚打响,我们十二连就承担了抢建木头联合站的艰巨任务,时间紧迫,工艺复杂,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完成任务。</h3> <h3> 在挖罐体时,由于白天夜间连轴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罐体在挖掘中出现严重的塌方,大面积的流沙倾泻下来,将在工作中的战友埋入罐底,大家来不及反应,战友们就消失了,等反应过来,大家手忙脚乱地马上施救。不敢用铁锹和其他工具,只能用手往外扒泥沙,有的同志手都扒出了血,但大家仍然努力抢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救出了战友。但由于缺氧,还是送往医院抢救,经过医护人员的抢救脱离了危险。</h3> <h3> 经历这次暴风雨般的突发事件,大家深刻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经过40多天的紧张工作,木头联合站建成了。第一列油罐火车,满载着七0油田会战的战友心愿和丰硕成果,在省委书记亲自启动下,火车缓缓地驶出了木头站,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h3><h3> 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体展现,这种精神伴随着吉林油田发展的每个阶段,也成就了吉林油田的辉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五章 干打垒的宿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解决会战人员的住宿问题,不得不自己动手建房子,怎么建?如何建?我们十二连从来没有干过。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拓前人没有开拓的领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油田老师傅的带领指导下,我们在江北油田山下,开始盖房子,用谷草和黄泥一块搅拌在一起,然后先搭建两边的墙体,底部宽80公分,上边墙宽度最少50公分,将泥土一块一块堆积到墙上,每堆一层就打夯一遍,反复捶打,夯实结实,以两天一栋的速度,自建干打垒宿舍十二栋,室内用木板搭建大通铺。</span></h3> <p> 一个通铺睡二三十人,尽管条件艰苦,但却解决了冬季住宿的问题,大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是我们自己动手建的房子,大家都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欢呼雀跃,为自己劳动成果而骄傲自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六章 坚持自学完善自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 进入冬季,油建施工任务相对减少,晚上会战任务不重,</h3><h3> 有了空闲时间,我们就在宿舍里自动组织学习小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小组、学习哲学小组、文化课自助互学小组等,每周一次汇报会,谈体会,谈理想,展望未来,学习气氛十分热烈,十分认真,十分渴望。十二连山下宿舍学习小组的先进事迹得到了油田党委的肯定,还推荐到省里介绍经验。</h3> <p> 通过自学,思想觉悟,认知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为后来参加高考,学历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也涌现出一批自学成才的典型。</p><p> 苦中作乐,苦中有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无论条件怎么艰苦,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p> <h3> 七0油田石油大会战,积累着无数人的奉献精神,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优秀人才,也为吉林省,石油部和油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成为吉林油田发展的中坚力量。<br> 回忆几件小事,抒发自己的感慨。以此来纪念七0石油大会战五十周年。<br></h3> <p><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眸间,我仿佛又看到那地火中的青春是那样火红、那么辉煌、那么耀眼、光芒四射。</b></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编辑:侯凤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审核:潘 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