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石油三廠子弟小學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校址即海城街18號(和平學校校址)。文革時期更名“古田一校”,文革結束後恢復“石油三廠子弟小學”稱謂。</p><p> 2003年3月,三廠小學與三廠中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9月歸屬望花區政府。</p> <p> 三廠小學建校時校舍為六幢平房,從南向北一字排開,每幢3個教室。平房的西面是操場,再向西就是校門。因為學生多,學校只能分上下午二部制上課。</p><p> </p><p><br></p> <p> 那時每個班級都有學習小組,放學後就集中在一家寫作業,看小人書,也少不了遊戲,藏貓貓,跳格子,踢口袋什麼的。</p><p> 她們都是被文革耽誤的一代,入學時年齡方好,畢業時卻已十四五六,看第三張照片,您能猜出她們是小學生嗎?</p> <p> 文革期間,校舍被打砸破壞,沒有門窗,沒有桌椅,學生上課自帶板凳和墊板。常有頑劣男生從外面飛沙走石,學生上課提心吊膽。老師也被專政,一邊上課一邊請罪,受盡屈辱。</p><p> 1974年文革已進入尾聲,學校逐步恢復正常,三廠小學在操場北側建一拐把樓,將師生從危難中解救出來。</p><p> 這是1975屆畢業生,他們住了一年新樓就告別母校了。這張畢業照是當時的石油三廠辦公室主任王柏山親自拍攝的。前二排中間是兩位工宣隊員,右四為班主任趙老師(那時班主任一年一換,畢業時已換了6人)。</p> <p> 這是從新樓正西拍攝的,學校對面是三廠醫院,現在是石化第三建築公司,醫院南是三廠俱樂部。當時這三家工程同時在建,學校先竣工,三個女生身下的花崗岩就是土建用石材。</p> <p> 校園裏找不到一棵樹,愛美的女生就結伴到三廠橋洞旁邊的小樹林裏欣賞紅花綠葉。</p><p> 直到1993年春,後勤的老師從廠裏搬來樹苗,種下兩棵桃樹,校園裏才有了令人欣喜的“一點紅”。</p> <p> 粉碎“四人幫”以後,教師地位提高了,三廠小學的教師隊伍在擴編,除了師範生,還有一些不願倒班的知識分子也調劑到學校裏來,1988年時小學在職教師72人,到九十年代初已達到80多人。這是其它學校不可想象的!</p> <p> 三廠的老師流動性很大,老師可以回廠,也可以再回來,中學可以到小學,小學也可以上中學。三廠小學校長有幾任都是從中學教師裏提拔的,這是企業的人事特色。</p> <p> 三廠子弟家庭條件好,擇校去市直的多,因此子弟小學的學苗相對較差,教學成績也從未冒過尖。但學校發揮廠礦辦學優勢,開闢第二課堂,布貼畫、剪紙、讀報辦報在全區小有名氣。</p><p> 這是市優秀教師丁秀梅在上勞技課,她因教學有特色,被薦入遼寧省勞動課本編寫組。</p> <p> 2003年,教導主任丁秀梅利用二課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閱讀十分鍾”活動,獲得全國優秀校外輔導員。這是丁秀梅在人民大會堂接受頒獎,並與《少年科普報》主編交流活動體會。</p> <p> 三廠小學的運動會是體育,也是智育,每項活動都是一次智力開發,如拼音接力、識字接力、計算競走等。孩子熱情高漲,小觀眾們摩拳擦掌。</p><p> 這是九十年代末三廠小學趣味運動會一角。</p> <p> 三廠小學體育是強項,石化公司運動會,廠運動會,區運動會,學校運動會,給了三廠小學體育人才百煉成鋼、脫穎而出的機會。</p><p> 體育教師楊洪濤、周世寬、嶽英福是全市著名運動員,校運動會他們是總裁判,區運動會他們是總教練。1989年,三廠小學學生張薇破區運動會三級跳記錄,1992年三廠小學獲區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1994年再次獲得團體冠軍。</p><p> 我們借這張照片曬曬兩位體育教師。前二排左二為楊洪濤,左三為周世寬。</p> <p> 這兩張照片上幅是三廠小學運動會,下幅是小學教工代表隊參加廠職工運動會。</p> <p> 經常參加二課活動,學生們特別受鍛煉。新年聯歡會上,二年級小朋友史少鵬、王玉兩位在表演小品,落落大方,一副少年老成的架式。</p> <p> 老師們也借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郊遊度假,豐富知識,開拓視野。這是二年二班學生到勞動公園遊玩,後排中是班主任張晶。</p> <p> 兩張畢業照,兩任校長,1994年為關恕,1998年為王文學。</p><p> 揮揮手,母校——我們畢業了!這六年我們體驗了成長與快樂!</p> <p> 2003年3月,三廠小學與中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這是2003屆五年級全體畢業生合影,前排左11為校長王文學,左12為書記王紅。三位班主任分別為王素霞、官淑君和劉海燕。</p><p> </p> <p> 快門按下的那一瞬間,不知道孩子們是否意識到:此一別便是更名改姓,此一別便是曲終人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