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四月二十三是世界读书日,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记住这个普通的节日。生活的匆忙、工作的紧张,让人们逐渐远离了子日诗云、远离了论语春秋,而我,竟也变俗。细细思量,竟也许久没有与唐诗宋词、国风小雅做心灵之约了。</p> <p>实际上,我颇爱读书。这个好习惯是自小养成的,受爸爸的影响,尤喜古典文学。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曹公的《红楼梦》。那时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年纪。这本书是偷偷从爸爸的藏书中找到的,纸张颜色陈旧,竖排印刷,有不少繁体字,读起来特别费劲,有些字也不是很认识,可这并没有影响我读书的热忱。</p> <p>说来好笑,那时候,我真像个做坏事的小贼。瞒着妈妈看、放在课本下看、放学的路上看,尽管当时我并不能理解曹公那份回天乏力的抱负,然而那不朽的文章、渊博的学识、大家族的波谲云诡,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p> <p> 不可否认,《红楼梦》是影响我一生的书。这些年,我如走火入魔,不知不觉间买了不少红楼的书,收集了不少红楼的物件,有影碟、歌碟、诗词、图片、海报、扑克牌等等,其行为好似一位致力于红学研究的学者。也许是投其所好,曾经有位忘年交凝视我半响,然后半真半假的对我说:“你化化妆,有几分像电视剧里的林黛玉”。虽然我清楚的知道并没有黛玉的冰肌玉骨、如花容颜,也许他说的只是一种没有形的韵味,可我仍然沾沾自喜,我喜欢他这么说,我喜欢与《红楼梦》有种种关联。也许是深入骨髓,当我试着写文章时,这本书中的某些句子总是如影随行的从脑中冒了出来,恰到好处的展现在我的字里行间。</p> <p>几年前,有位朋友的爸爸去世,火化时带走了陪伴他一生的眼镜,为此,我顿生这样的念头:当有一天,魂魄无依、碧落黄泉之时,什么身外物都可以不带,却定要带着这本永不厌倦的书,去找那文章盖世、博古通今的曹公,与他聊一聊红楼的扑朔迷离、与他聊一聊后四十回的真实结局,当梦想终于成真之时,那该是怎样的赏心乐事啊!</p> <p>芸芸众生,人各有志。不喜读书的人也很多,有件事就令我记忆犹新。那是初中的时候,大我四岁的表姐来家做客,我殷勤的为她捧来几本我认为很好看的书,可她只是淡淡的接了过来,心不在焉的翻了翻,不久就搁之一旁,却与妈妈家长里短、服饰鞋帽的聊了起来。当时,我真是感到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与书本产生共鸣,却与俗物那么投缘?</p> <p>“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说得没错。由于读书太少,表姐的言谈举止,总是有些不合时宜,与她说话,总能走题,与她说东,不一会她便说西,感觉是那么无奈、那么分歧。而我,也许是受了书本的熏陶,在店铺试穿衣服,店里的店主总会这样询问我:“你是老师吧?”让我既高兴又自豪。可如今,俗事缠身的我,感觉这种斯文气质,正如清风拂耳一般,正离我渐行渐远。我弃书,书亦弃我,这正是远离书本对我的惩罚!</p> <p> 圣人云:“温故而知新”,真是金玉良言啊!对于这点,我感慨颇深。有时候心里有些想法,很想记下来,可下笔时总是那么生涩。一会是成语记不清了,一会是典故想不起来了,一会是诗词只记得最有名的那两句了,甚至某个字到底怎么写也不能肯定。写一篇时令小文是断断续续的多,一气呵成的少,遗憾的多,满意的少。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远离了书本,我真怕有一天,我也会变成那个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人。</p> <p>世事自有千般好,一卷在手乐陶陶。尘世漂浮的人们啊,为了让心灵得到宁静,为了洗涤如霜的尘土,为了体会晓风残月的清幽,为了书香笔墨的雅致,请记住四月二十三日,记住与书做一次心灵之约吧!</p><p> </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