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野战斗力强悍,只因此人发明一战术,后来司令部下令全军推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纵览</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战役共歼敌四十七.二万人,这次战役中四野功不可没。为何四野战斗力如此强大呢?</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四野部队人员精锐</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抽调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其中干部人数达到了两万人,而抽调的部队包括:八路军山东军区六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三万人,陕甘宁边区一万余人,共十万大军。这些抽调的人员都是全军中最精锐的人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其次四野有强硬的后台</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野背靠苏联,获得了苏联老大哥大量弹药、火炮及先进武器装备的支援。四野除了苏联支援他以外,他们不等不靠,还在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先进武器。</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再次四野有独特的战术</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独特战术叫“合同立功”战术。所谓的合同立功战术,就是以一个连队为战斗的基本单位,并将其分为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梯子组,四组之间各有分工,协同作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斗开始前,在全团范围内挑选一名突击队长,突击队长挑选四组组长,然后组长挑选组员,各组之间必须签订“生死立功合同”,战后,梯子组必须给火力组请功,突击组必须给爆破组请功,以此类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发明此战术的是原东北野战军七纵十九师五十五团(后为五十四军一六0师四七八团)政治处主任耿青,他16岁就参加新四军,他不但作战勇猛,而且善于总结,每一次作战后他都会分析战斗经验,因此他在军中晋升速度很快。</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6月,四平攻坚战打响,但东北野战军总是攻进不了四平城内,时任七纵团政治处主任耿青发明了一种作战新方法,这就是上述提到的“合同立功”战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战术发明后,不仅加强了各战斗成员的联系,还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此后,十九师五十五团,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真正成为了一支“钢军”。</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这种战术受到了纵队和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充分肯定,司令部下令在全军范围内推广,这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耿青提出了合同立功战术,他也受到了野司的高度赞扬,被记大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耿青被授予了大校军衔。</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注: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同样源于19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耿青</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耿青,原名杨朝汉,1921年出生,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沔城人,父亲羊枣(原名杨潮)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革命活动家,著名的新闻记者、国际问题专家和军事评论家。耿青自幼跟随父亲在上海读书。抗战爆发后,年仅16岁的耿青就随钱俊瑞参加新四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任新四军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2师4旅11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西满辽吉军区保安1旅团政委,东北第7纵队19师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44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30师政治部主任,54军130师副政委。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54军130师副政委、代政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解放军54军130师政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学技术部部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称“老五院”,即七机部、航天部、航天科工集团与航天工业集团的前身,中国航空研究院科学研究部部长,中国科学家协会咨询工作部部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科研生产局局长。1956年授衔为解放军大校。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4月3日逝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