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温汤有座山峰叫“望高峰”,江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卢</p><p><br></p><p>肇的读书堂就建在其下端草坪,或许其“望高峰”之名即源于此。</p><p><br></p><p>远处有个村庄, 这个村庄叫“谢坪”村,村里有个更小的村庄叫“九联坊”,九联坊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幻,九联坊的人口从来就没超过100人</p> <p>风水宝地—九联坊</p><p><br></p><p>更神奇的是:这个小山村,从唐代中后期至北宋,不到200年,竟连续考中9个进士,“九联坊”正因此而得名。</p><p><br></p><p>据当地的老者说,九联坊村落周围有九座山峰,九条山脊,整个村子好像座落在九朵莲花之中,犹如九匹骏马奔向村内,这正应验了风水先生“九朵莲花”“九马归漕”的风水宝地之说。而状元易重即生在这山水宝地之中。</p> <p>“借首席”—街头巷尾 传为美谈</p><p><br></p><p>关于易重的典故有很多很多,先给大家说说“借首席”的故事。什么叫“借首席”?且听我慢慢说来:</p><p><br></p><p>唐代会昌年间,宜春才子半江西,卢肇、易重、黄颇、李潜、鲁受等,都是同窗好友。当时,因朝考录取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每次考试只能产生一位状元。</p><p><br></p><p>易重高风亮节,胆识过人,非常自信地提出:“方今天下会试,才聚宜春,都往比试,乃自相抗衡,不如分期应举为佳”。</p><p><br></p><p>会昌二年,举子们去京城参加会试,易重主动放弃,送卢肇等西行长安。次年春闱放榜,卢肇高中状元,荣归故里。袁州刺史阎应元请来府县官员,乡贤名士,欢聚一堂,设宴庆贺。</p><p><br></p><p>入席就座,大家都推状元卢肇坐首席,卢肇说:“我这次夺魁是易重‘分期赴考’建议的功劳,而且易重年长,理应让给易重坐首席”。这本是卢肇的谦让之词,没想到易重却毫不客气,昂然坐于首席之上,并风趣地说:“今日家乡设欢宴,首席本应状元公坐,状元公推让给我,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就当是借了个首席,下届一定奉还。”</p><p><br></p><p>话语一出,惊呆四座。谁知次届春闱放榜,易重果真中了状元,还了个“首席。”“借首席”这一玩笑之语,却变成了现实,从此,街头巷尾,传为美谈。</p> <p>“重桂第”—一春攀折两重枝</p><p><br></p><p>关于易重,还有一个更为有趣的典故。就是——“重桂第”。</p><p><br></p><p>说的是唐会昌五年春天,易重在京城会考名列一甲第二,张濆名列榜首。可是皇榜一出,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许多学子纷纷上奏,说这次考试不能算数,应重来。</p><p><br></p><p>于是皇帝会同礼部举行复试,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经过复试,易重凭真才实学,高中第一,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赐御笔“进士及第”匾额,至今这一匾额仍高悬在温汤九联坊的“易重纪念馆”内。</p><p><br></p><p>当年,易重感慨万千,当即作诗一首,其中两句是:“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折两重枝。”过去进士登科叫折桂,这诗文的最后一句“一春攀折两重枝”就是“两重桂”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年之中两次中进士。</p><p><br></p><p>后来,宜春人民为了纪念易重,将宜春的一条街道用诗中最后两字“重桂”命名。宜春易姓族人的府第也因此称为“重桂第”,并自称重桂子孙。</p> <p>这个村子里,还有一幢二进的古老建筑,红墙黑瓦,飞檐画栋。门楣上书:唐状元易重纪念馆。堂内呈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正面墙上悬挂着巨幅易重画像,周围墙上陈列着介绍主人生平、儿孙功名以及吟咏该村风景的字幅,画像下边供奉着历代先祖的灵位牌,还有重桂堂播迁在各地的六十多个支族的敬祖牌位。</p> <p>这座建筑不仅是一个历史名人的纪念馆,还被族人作为重桂堂的总祠。这里保存着一袭完整的易姓家谱。它和中国其他众多家谱一样,如有心翻翻,便可引领我们穿越数千年的历史苍茫,去浏览一个姓氏的藤蔓,去探看一个民族的根脉,还可神会我们共同的祖先。</p><p><br></p><p>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棵蓊郁的大树,那么,她的五十六个民族,二千多个姓氏就是这棵树上的分枝,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是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而九联坊可以说是这棵大树众多分枝上的一个小小枝杈。</p> <p>得益于这里的风景和历史,每年都有很多远近的族人以及其它姓氏的游客前来拜谒游览。在明月山发展全域旅游大背景下,九联坊也将逐渐展示出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