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色艳丽,朵大而香,品种繁多,富丽堂皇,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被誉为“花中之王”。历史上,牡丹最初是一种药材,南北朝时期开始作为观赏花卉,在盛唐时期,牡丹一举成为“国花”。 宋代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是牡丹地位提升到顶峰的重要时期。“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王侯家为牡丹贫”。最贵的姚黄魏紫,一株可以卖到数万钱,各路富豪不惜血本,竞相买花争艳。 到了宋朝,关于牡丹的栽培技术和文化价值更加丰富,欧阳修曾写《洛阳牡丹记》,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牡丹的种类和起源。明清时期,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牡丹谱》,使得牡丹文化更加完整。 《赏牡丹》 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盛唐时期,牡丹最风流。诸多唐朝诗人都有作品。刘禹锡这首赏牡丹,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显示出牡丹品高多情的真国色。凭着这句诗,刘禹锡历来被称为“赞美牡丹第一人”。其实,刘禹锡还写过很多牡丹诗,比如:《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这些诗都很不错。 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牡丹》 唐 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 唐 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div>牡丹被称为“国色天香”,就是来源于这首诗。秀色可餐,香气袭人,流连忘返,不知归期。这就是牡丹的魅力。这首诗虽然短,但是却很贴切生动。<br></div> 《咏牡丹诗》 唐 李山甫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知君已解相轻薄,斜倚栏杆首重回。<div> 这首诗颇有仙风道骨,风流潇洒。春天牡丹开花晚,直到其他花都开完了才开。鲜艳如火,异香仿佛来自天外。早上妖艳摇曳,晚上含情如愁。好像知道人们喜欢它,就斜倚栏杆把头探过来。从写景、拟人,动静结合,十分传神。著名诗论家司空图评价李山甫这首诗说:芙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br></div> 6.《白牡丹》 唐 韦庄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br><br>这也是对牡丹国色天香的描写,只不过是通过侧面来体现。牡丹太漂亮了,以至于男人惭愧,女人嫉妒。牡丹太香了,以至于晚上根本闻不到其他的气味,满院子都是牡丹的香气。 牡丹》 唐 柳浑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br><br>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在唐朝,一株牡丹价万金,不是富贵人家,是不敢轻易花钱买的。所以,作者由于囊中羞涩,十分无奈。然而,等到作者看到了牡丹,才发现,其实牡丹也不过如此,跟戎葵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其实,两者的差距是明显的。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作者是给自己找个没钱的台阶下,另一方面,也是在讽刺那些为了牡丹不惜一掷千金的土豪。 《题开元寺牡丹》 唐 徐凝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br><br>开元寺,在浙江杭州。在唐朝,牡丹只在北方种,南方种的极少。所以,白居易曾说:归到江南无此花;李咸用言:少见南人识,识来嗟复惊。白居易最爱牡丹,当时已是广为人知。他曾经写过《牡丹芳》等数十篇牡丹诗。 《雨中牡丹》 清 年学洛<br><br>小窗灯影照无眠,檐漏声声欲曙天。<br><br>更比落红还可惜,倚阑人不似当年。<br><br>这首小诗比较清新。语言平淡朴素,如同生活常语,但寓意较深。之所以选用此诗,主要是它不像其他的诗一样,多是在赞美牡丹。这首诗,通过对牡丹凋零的感触,表达了落红虽可惜,但比花还要憔悴的佳人更可惜,从而感叹时间流逝,别有一番风味。<br><br> 感谢白素海老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谢白豪先生的热心提供拍摄基地!!感谢泰山牡丹文化产业园的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