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把救治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比作冲锋前线的勇士,那么负责对密接人员进行医学隔离观察的医护人员就是站岗的哨兵和勤务兵。如何做好哨兵和勤务兵,内蒙古航天医院二病区医疗组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p> <p> 3月23日晚,内蒙古航天医院紧急启动接收境外回京分流人员,三天时间,五层楼50多个房间全部住满了需要进行医学隔离观察的境外回国人员。医院条件与这些人员在国外条件的反差;对疾病信息和国内法规掌握的不对等;思想观念的差异等等问题,短时间内碰撞在一起,考验着这群从未经历过这等阵势的医护人员。而短短几天,他们就给出了满意的答卷。由韩少华主任负责的二病区,是医院最晚启动隔离工作的病区。24日晚他们开始接收隔离观察人员,至今已经有10位需要进行医学观察的人员住在了这里。 他们虽然都在下飞机后经过肺CT、血常规化验、核酸检测等相关检查暂时排除了新冠肺炎,但又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症状和体征,有的人还有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史,需要进行进一步医学观察。为了严防病毒输入扩散,当好哨兵,韩少华主任带领医疗小组严防死守做细做实防控工作。病房每天两次消毒,看似简单,做好却不容易。不遗漏每一个角落,不敷衍每一道程序,桌面、抽屉、床头、扶手、门把手、洗脸池、便池,只要有一个地方消毒不彻底,也许就有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护士们不论年老年轻,这时候都不偷懒。52岁的老护士、30年护龄的王莉副主任护师,每次做完消杀都是一身汗水。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隔离人员的每一点身体变化。年轻护士丁丽娟更是忙前忙后为着护理誓言努力前行。年轻护士张萌建立了医患微信群,随时询问了解,体温、呼吸道症状、精神状态、消化道症状等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由于医院护士缺乏,48岁手术室护士长张小英主管护师,放下即将参加中考的女儿也赶来参战。一个小男孩儿,因颅咽管瘤20天前在德国做了手术,回国后因低热也被隔离在这里。韩少华主任和范振华医师特别关照这个小伙子,每天要让他拍下伤口的照片,进行观察,还指导他陪护的妈妈进行伤口护理。对三个确诊病人的密接者和两个因发热口服连花清瘟胶囊的隔离人员,医疗小组密切观察,不仅增加了微信询问次数,还增加了窗口看望次数。不让一个“敌人”进来,不让一个“特务”出去,这才是合格的哨兵。 </p> <p> 别看二病区只接收了10个人,却各有各的特殊情况。当好勤务兵也着实不容易。物质需要还好满足,比如高度近视的张先生眼镜折断,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范振华医师得知后立即联系店铺送货上门;谁需要日用品,谁需要学习用具,医护人员每天都会统计,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满足起来确实有些困难。这些人家庭条件都很好,又是从条件优越的国外回来,到了一个不能洗澡的病房,都难以接受。加上对隔离政策的不了解,对疾病的恐惧等等,使得这些人有情绪失控的,有情绪低落的,还有烦躁焦虑的,10个人有10种表现。医护人员不仅是后勤补给员,还是心理按摩师。他们耐心解释,细心说服,真心安慰,热心帮助,很快稳定了他们的情绪,使之安心配合隔离工作。一个从巴黎入境的女孩子,由于室友和同行朋友确诊新冠肺炎,担忧、害怕、焦躁。护士张萌接诊后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向她讲解:不是每一个密接者都会被传染;即使传染,祖国的医疗技术和救治经验也可以完全信任;情绪会影响你的睡眠饮食,进而影响你的免疫力,更容易让病毒有机可乘。经过张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女孩儿放下包袱,快乐的配合着隔离工作。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送来了医院,由于不了解政策,希望能去酒店隔离,从没离开过母亲的女儿哭着喊着要找妈妈。接诊医生范振华和护士张萌一人承包一个,开始了攻心术。范医生一边严肃的讲法律法规,一边耐心讲父亲的身体情况和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及在医院隔离的必要性,让这个陷入困境的父亲改变了态度。张萌也还是个大孩子,根本没有哄孩子的经验。但她凭着一个战胜困难的决心,学着妈妈的样子劝导着孩子,温言细语化解了孩子的恐惧,让孩子转忧为喜。还有61岁的福建人林某,不识字,语言又不通,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医护人员就连说带比划稳定住了她的情绪。经过六七天的磨合,医患之间其乐融融。微信群里这些被隔离的人员每天都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点赞。</p> <p> 绿草已经发芽,桃花正在开放。相信有内蒙古航天医院二病区医疗组这样的医护人员,一定会把境外输入病毒消灭,还全国人民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桃花正在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