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闲话东黄山(一)

老蔡

<p><br></p><p>四月十五日上午出发去皖南黄山茶林场,我们五十年前的家,拍摄“老曹闲话东黄山”短视频系列。</p><p>老曹为黄山茶林场知青,十年岁月难忘。这次回去拍摄三天半,算是了却一桩心愿。</p> <p><br></p><p>从上海到黄山的高铁穿行山水之间,把浙江建德新安江、淳安千岛湖与皖南黄山串成一条极美的风景线。前年与朋友开车去建德拍新安江晨景时,高铁站还在建,现在2小时已可到,而到黄山北站也就二个半小时。</p> <p>从高铁站到黄山茶林场驾车不到一小时就到我们住宿的东黄山城堡酒店。</p><p>而城堡酒店玉兰楼(图4)就建在我们当年小家原址上。前面空地养过3只鸡,每天下2颗蛋是妻子怀孕期的主要营养品。山坡上多了一个矿坑改建的小湖,山上泉水汇成小瀑布。一条200米的隧道连接当年夏家坞,凹地如今变成湖景,夕阳西下时尤其漂亮。来度假的住下了往往就不想走,走了的也想再来。</p><p><br></p> <p>看!这就是我当年在茶林场采茶的照片!”</p> <p><br></p><p>今天的黄山茶林场不只是对知青的怀旧,更有新的开拓,以大白兔为标志的国际越野赛已成年度盛事。把旧火车头和绿皮车拆开运进山里,花大功夫。早几年曾议过把旧车厢改成小别墅,分散在小山坡上,挺别緻好看。印度现在把车厢改成方舱医院,差不多想法。</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老知青都知道,场部后面大树林小桥过去的小房子,是920小组的地方。今天谁还讲得出什么是920吗?网上搜一下,原来50年前好多地方知青都有培育920菌种做生长激素的研发活动。当年小组里的三位黄山知青后来回上海都在文教领域有所作为,陈大康复旦数学系高材生居然转型红学专家,成为华师大中文系主任。如今大树林和小桥流水依旧,小屋已经不在,我们都老了。</p><p><br></p> <p><br></p><p><br></p><p>重走农场路,再过知青桥(刘卫东作品)</p> <p><br></p><p>黄山茶林场场部旁边的西潭村,保留了不少徽派旧建筑,清静又干净。当年茶林场二连凤凰队知青在村后建过突击班,自造茅草屋。</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当年的心脏,场部遗址,维修保护不容易。图3的残墙上,白粉后面保留着当年的宣传画和标语。三合院就是场部招待所,文革后期好多文化艺术界名人到过茶林场,都住这种放四张双层床的小房间。见到过的就有张抗抗、唐云、沙叶新等等,还有学生样的陈冲、张瑜。图8场部旧楼保存最完好,内部要全面整修。</p><p><br></p> <p><br></p><p>这儿的风光只能用秀美来形容,当年生活在其中还感觉不到。图5是程娥女士发自黄山光明顶,她每天从那儿送给我们仙境般的图片。明天我们要去她的老家聂家山拍摄,拜访她老爸程水龙,我五十年前就认识的朋友。那儿的深山里又是另一种美景。</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近二十个连队,八隊最高最远最苦。图3为原小水电站的地方,建造时全部水泥黄沙都用人力背运上山。其它连队也去支援,我们男生每人背一百斤水泥,或用裤子装满黄沙“骑”在后脖子上,四五个小时全是直上的山路。返途还要扛根杉木带回我们的“五七连队”。八连的高山茶特别香浓,黄山老友单耀晓回上海创办绿化企业事业有成,却念念不忘黄山发展。这些年来他租下八连高山茶园有机耕种,出产优质毛峰猴魁,其香其味难有对手。今年气温低,一星期前那儿还下过雪,请来的茶工正在采摘毛峰。制作猴魁的新芽还要再长两三天,到八九公分长才会开摘。</p><p><br></p> <p><br></p><p>很难得的机会,很配合的天气,上到八百米海抜的原茶林场八队,在阿单的茶厂前同他聊开了当年。碰上了林场的巡山防火员老宗,十多年来就住在他身后的平房里,茶季过后这儿只剩下他夫妇两人,大雪天更出不了家门口。五十多岁快退休了,不知谁愿意上山接班。不回黄山,还吃不上这顿用柴火烧的饭菜,香喷喷!问一下,知道图5啥玩意?望远镜?</p><p><br></p> <p><br></p><p>从黄山茶林场邻近的聂家山,沿溪进入深山十里路,尽头就是里落。五十二年前我在里面烧炭时,那儿还住着两戶人家,没过几年都搬了出来。每年这个时候风光最美,除了漫山杜娟花各色斗艳,还有大株的野桂花等,大小蝴蝶绕脚飞舞。现在正是制毛峰茶的季节,村民雇工上山采茶,聂家山的老友程水龙年近七十,骑着摩托车进出忙碌。</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的老知青没几个知道里落,也就无缘欣赏里落十里山道的美景。当年我们在里面伐树烧炭,如今只剩下一两处炭窰残迹(图1),用心寻找才会发现。砍树和烧炭都是学问,那年初冬一个月住里面,终生难忘。</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相邻的聂家山,今天仍是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52年前我们刚到茶林场,就要求去聂家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图5后排我旁边的程水龙,当年送他去当兵,如今也年近七十。餐桌上讲起上次在他家吃饭,已过了半个世纪。图7后排左3是那时聂家山生产队江队长,今年93了。图9是他孙女,在茶林场城堡酒店工作。我告诉她,她爷爷的八个孩子都被我抹过紫药水(龙胆紫),把他们手脚上的脓疮治好。那时我们带在身边的小药箱和《农村医疗手册》很管用,江队长十个手指甲感染全是脓肿,给他吃了两片磺胺药居然消退,神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