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城总码头 的历史特色

周喜梅

<p>  ″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是湘潭历史中的美誉。</p><p> ″总"是湘潭特色,全国绝无仅有。"总"是与沿湘江码头并存的,有″总"就有码头,所有码头各有专营,有专营大米、专营药材、专营竹木等等。每个码头都由″把总"罩着,“把总"也即头头。旧时酒坊、酱坊把握技术和组织人员的都叫″把总"。所有货物通过"把总",转运上岸和转运出去,以此来发展″总"的经济。湘潭的″总",有十几处,明代时的一至七总,因筑城后而废。留下的是八总(大埠桥下游边)至十九总。十九总在壶山沿河一线,每总相距一华里多。这十多华里的"总",就是近代的湘潭米市、药都、木材、日用百货商业一条街。各“总"的特色和作用不同。</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水门巷外彩灯摇,总里灯来大埠桥。不羡九衢灯火夜,而今五月赛元霄"。此清人诗意,是写大埠桥码头夜间船只来往灯光如炽,热闹状况赛元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处大埠桥下游的八总,不仅是热闹的商埠,也是连接商业一条街和″城里头"的承接处。八总大埠桥码头,还是大型的竹木码头一年四季,从湘江上游衡州、永州、郴州、道州以及茶陵、攸县林区的竹木,放排入湘潭,经木材厂行,充当山客,排客的经纪人,在河东东坪镇和窑湾一带改成大排,然后随流入长江,销往江浙,其中部分竹木排停靠大埠桥码头,以备取用。靠岸竹木排长达一里多,宽约几十米,形成一道江边景观。当时沿江居民都在木排上洗菜、洗衣服、撒网、垂钓,夏天夜晚乘凉也在排上。这些竹木材料运上岸,有的进入锯木厂加工,或作建筑材料,或作家具竹器。大埠桥是″城里头"的入口处,″城里头"是旧湘潭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县衙、学府、文庙、城隍庙、万楼皆建于城内外。八总附近有木材加工厂、竹器加工厂、家具厂和蜚声江南的苏恒泰伞厂等工厂。从八总到十九总沿河房屋多为吊脚楼,平政街多为二层木质结构房,其建筑竹木多取于此。鲁班殿是泥木工的专门会馆,见证了当时行业工会盛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总的山货码头,都是从上游衡山、茶陵等农村山区从湘江运来谷物、薯类、干笋、菌类、湘莲、果子等,到九总码头上岸,然后加工销售各地。九总当地有数家酒作坊、酱坊、糕点食品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公私合营的″湘潭市酒厂",上世纪成为市里的纳税大户,其生产的"湘潭汾酒"享誉大江南北。九总还有众多的个体槟榔坊,其槟榔果是海南到衡阳,再经湘江到九总码头上岸,经密制加工而成,具有一定的化疾药用功效。尤以百年老店″张新发"槟榔最盛,相传老张家与海南陈家是世交,每年都前往万宁进得原果,因而口感较佳,为人称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潭有"药都"之称。从九总到十五总的正街铺面招牌上,写着浑红的药行、国药大字有几十家。″药不到湘潭不齐"、″药不到湘潭不灵",湘潭十总到十二总是当地的药材集散地。江西、河南、云贵等十六省及南亚诸国药材在此集散。四川的桂枝、云南的当归、贵州的天麻、广西的陈皮、北方的羚羊角,以及各地种的药材应有尽有,无美不备。沿江码头,药材上岸,药香扑鼻,正街总上,一时药店林立,仅十至十二总河街和正街就集中了药材行(号)店三百九十余家,年销售额约白银八百万两。十总″江西会馆"是江西药材商人会集之处,十一总″协盛西"是当地的大药房,见证了”药都"的繁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三总到十五总,以绸布店、百货店、酒家、食品为主,日杂、水果店间杂其间。当时最大的绸布店″裕大绸布店"就在十五总经营。凡到总上办事的人都说:到总上看热闹去,到总上扯布去,到总上买东西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六总、十七总正街上有多家钱庄和金银首饰行,但最具影响力的酱油坊!民国初年,湘潭名宿王闿运,应袁世凯之请出任国史馆长,诗界″仙童"易顺鼎在京城车站迎接,戏吟一联:"湘潭出将(酱),此将‘(酱)非彼将"。王应声对道:"龙阳出相,此相非彼相"。易顺鼎是湖南龙阳人(今汉寿)人,诗坛奇才,风流倜傥,喜捧京剧名角相公。这则戏闻反映了王闿运的敏捷,也反映了湘潭酱油的盛名远扬。湘潭酱业,酿造、经营始于清初,盛于清未民初。渐人吴子楚于一八五O年创设吴元泰,一八七O年吴恒泰酱园设于十六总乾元宫侧,并设门面于十六总自力街。民国元年又在长沙北正街设恒泰北号。另有后起之秀杨大丰于一八九O年在十七总鄢家巷创办酱园,并设分号于十八总大码头,一九二O年业务拓展到长沙社云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末民初,吴元泰注册龙牌商标,吴恒泰注册凤牌商标,杨大丰注册狮牌商标,成为全国乃至全国的酱油品牌。一九一五年,龙牌酱油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从此名扬四海、酱香飘逸、百年不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八总大码头,是渡口码头,也是谷物大米转运码头。总上有多家打米厂、油榨坊和粮油仓库。其谷物大米主要来自湘江、涟水、涓水上游。加工好的大米运往城内,或上船运往湘江下游城市。贡米进京城,优米销四方。当时河街就有粮油行十数家,其中毛槐林所开的"宽裕粮行"是其中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八总还有著名的"义源当",为咸同年间,富绅王黻臣所开,秋瑾为王家媳妇,在此生活八年,故″义源当"也称秋瑾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东门码头,始建于清代。是湘潭的货运码头,也是渡口码头。南岸是通往河东板塘铺,通往长沙的必由之路,北岸直达湘潭县城。全长三十八米,宽十二米左在,由九十四级花岗岩铺成,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四条通道,两侧及正中间通道均设有护桩栏杆。深水处另连接一处宽约二点七五米,长二十六米麻石台阶直达河中。此码头规模壮观,功能齐备,充分反映了清代湘潭水运的繁荣发达,也是一九四九年八月湘潭和平解放,解放军入城的主渡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湘潭是靠湘江而建,有湘江才有码头,有码头而有"总",有"总"才有特色湘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世事万物,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湘潭大变特变,所有的″总"只有地名留存了,所有的码头,都浓缩为几个大型航运码头,今非昔比,其社会功能和生产能力远超昔日千万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既尊重历史,眷恋乡情,更为今日大美湘潭而点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文杰拟文并绘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