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4月23日晚上19:00~21:30新郑市心理教研室袁燕老师再次以观音寺一中袁芳老师执教的《老王》为阅读材料,长时高效地带领大家尝试进行第一次的语文阅读治疗团体体验课。</p><p> </p> <p> 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小学赵艳红老师主持,袁燕老师为主讲开展,共分为五个环节:</p><p> 一、暖身活动,触动情感</p><p> 二、投入角色,体验感悟</p><p> 三、分享领悟,自我认同</p><p> 四、聊中话疗,净化品质</p><p> 五、应用实践,实现疗育</p> <p>一、暖身活动</p><p> 全体成员观看视频《杨绛》简介和作品《老王》写作背景,总结对杨绛的认识。</p><p><br></p><p> </p><p> </p> <p> 付留德老师分享: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时代,杨绛夫妇遭受的遭遇让人痛心,心里不是滋味,而对于给他们戴高帽,反动批斗的那些人充满愤恨与罪恶感。</p> <p>二、投入角色,体验感悟</p><p> 1.跟读文章,投入角色</p><p> 2.变换身份,体验情感</p> <p> 王新霞老师体验感悟:老王虽然生活凄苦,命运悲惨,但是他性格正直,实诚待人,对待生活没有抱怨,积极向善的一个劳动人民。</p><p> 袁芳老师分享感悟:杨绛一家人也是善良的人,不遗余力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帮助老王,她女儿也很关爱老王,把一大瓶的鱼肝油送给老王,治愈老王的夜盲症,使他晚上能看见。</p><p> 王新平老师发言: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人心惶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老王却和老王一家却相互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帮助,让我们感受他们的美好善良与纯真至高的人性。</p> <p>三、分享感悟,自我认同</p> <p> 袁老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让我们自我认同,深度投入。</p><p>(一)投入</p><p> 1.你觉得杨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p><p> 2.你觉得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p> <p>(二)认同</p> <p> 1.杨绛为什么记得老王这个小人物?</p><p> 2.老王为什么不躲闪杨绛夫妇? </p><p> 一下引发大家琢磨老王和杨绛彼此平等互助的交往,感悟他们的善良、正直和互相尊重,认识杨绛的大家风范和老王的小人物身上特有的品质,并产生认同感。</p> <p> 宋玲玲老师发言:老王对杨绛是非常善良友好的,当他生命即将结束之时,给杨绛夫妇送去鸡蛋和香油,其实是一种告别,看望他们夫妇,内心关爱他们夫妇,是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这种情感是难以忘怀的。</p><p> 王新霞老师感悟:虽然老王是生活凄苦,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为人善良,对人的真诚,务实地生活,并用温暖对待人的品质是值得歌颂和宣扬的。</p><p> 付留德老师感悟:在当时的情况下,老王失群落伍,是个单干户,也没其他亲人,而杨绛夫妇在文革中也是受人打击,很多人躲之不及,两个都是那个时代不幸的人,从内心情感来说,他们已经是老朋友,老主顾,老朋友之间是同病相怜,感情是惺惺相惜的!</p><p> 袁芳老师分享:从老王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和他拿了钱却不大放心,可以看出老王对他们一家有很深的恩情,他们在彼此关爱!</p><p> 赵艳红老师分享:虽然老王和杨绛阶层不同,但他们在生活中却都有追求向善的一面,愿意为别人付出,作为文学大家的杨绛写老王这样平凡而又善良的小人物本身就是一种歌颂他们身上的美好情感,呼吁我们大家要尊重和热爱生活中每一个人,善待生命!</p><p><br></p><p> </p> <p> 四、聊中话疗,净化品质</p><p> 当大家情感对老王和杨绛产生认同的时候,袁老师再次激发大家心灵碰撞:</p><p> 1.如果你是老王,会有老王的失群落伍的感觉吗?会像世人一样对杨绛夫妇唯恐躲之不及吗?</p><p> 2.如果你是杨绛,在遭受冷眼和侮辱的时节,会帮助老王吗?你会有愧怍吗?</p><p> 3 .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杨绛的事情吗?从中学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做?</p><p> 4.生活中你有老王的感受吗?你会怎么做呢?</p> <p> </p><p> 王新平老师分享:如果我是杨绛,在遭受冷眼和侮辱的时候是会帮助老王的,因为他在帮助我们的时候,是真诚老实的,代送的冰快比别人大但是收钱却减半,不会欺负我们是老实的主顾,在送钱先生去医院的事件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重情义而不是重钱,他身上的这种善良和人性的美好值得帮助的。</p><p> 李华芳老师发言:老王在重病之际给我送来大鸡蛋和好香油,而我并没有去搀扶一下或者问候一下他的病情,只是想着给他钱,现在我看来在杨绛心中是留有愧怍的,而且值得反思!</p><p> 夏青主任分享:如果我是老王,也许会产生失群落伍感受,但也不会像世人一样,对杨绛夫妇躲之不及,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关爱,用善良和真诚面对生活的,我们也应该活在当下,不能只用钱和物质来对待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关心的人,要多付出爱和行动,不留遗憾,不留愧怍。</p><p> 赵艳红老师分享: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结合当前生活来说,在今年这场突发的疫情之际,我们的国家并没有歧视和愤恨患难中的武汉人民,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不幸感染症状的人,相反我们积极配合隔离,多方支援,共抗病毒防疫,也是人性中的一种善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并坚持到底的!</p><p><br></p><p> </p> <p> 整节课都在交流中进行,袁老师并没有把文章段落化,没讲解任何重点词句,也没有分析文章主旨思想,只是在问题语的引领中投入地朗读,自由地分享感悟,聊话中感受人物,不知不觉中被认同,净化思想品质。一切都是巧妙生成,流畅自然,聊中感悟,净化心灵品质,收获满满!</p> <p>五、应用实践,旨在疗育</p><p> 就在大家认为研讨要结束的时候,袁老师话锋一转,如果把这节课设计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话,主题应确定什么为好?关爱,向善,朋友……大家的答案应运而生,袁老师再次强调语文的阅读治疗和心理健康的融合,一定要重视应用实践,指导学生生活,旨在疗育,最后大家觉得确定为人际交往对他们更有指导意义!</p> <p> 袁老师切入主旨的引导语,透彻关键的问题语,清晰流畅的组织语及恰当适合的鼓励语,使大家不仅体验到阅读治疗的效果,更学到了如何运用阅读材料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疏导学生心理,以达到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起到疗育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