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父亲 </h3> <h3>老父亲</h3><h3> 时光荏苒,一晃我父亲已经去世十三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战斗和工作经历,却深深留在我的心里,特别是他哪为革命致残的左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 家父(1919-2007),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元氏县北苏羊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曾以元氏县第一名的成绩就读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后,父亲满怀一腔热血,毅然弃笔投戎,参加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队伍中。他在1938年经扬献珍领导介绍入党,在刘伯成和邓小平统领的129师中,历任班长,排长,营教导员等职。在太行军分区任军法处主任。他曾深受陈锡联将军的赏识,也和曾任国家副主席的李德生将军并肩战斗。他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上党战役,为革命,他贡献出自己的左腿。全国解放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的教育事业中。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解放和教育事业。</h3> <h3>一、护送首长</h3><h3> 1942年秋,父亲在太行军区三八旅十团一营当教导员。当时的抗日战争形势正朝着有利我军的方向转化,但也是日寇侵略军锤死挣扎,更加疯狂的时候。一天,父亲突然接到上级的电话,命令他立刻带一个连的兵力,护送两位首长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白晋线。这两位首长,一位是太岳军区的政委薄一波同志,一位是115师代理师长陈光同志。白晋线是分割我太行和太岳两根据地的铁路线,当时正在日军的严密控制下,铁路沿线驻扎着大量的日伪军,铁甲车不停地沿着铁路线来回巡逻,要想通过此封锁线是很不容易的。</h3><h3> 由于时间紧迫,我父亲和薄一波,陈光同志见过面后就出发了。由于白天刚下过大雨,把路都淋湿了,走起来非常困难。在当地的向导带领下,大家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漆黑的夜里尽量地快速前进。走了大约3个小时左右,为了安全起见,在距离铁路较近的地方,父亲命令队伍保护着首长卧倒,匍匐前行,观察敌人装甲车过往的时间和间隔,不敢有丝毫的动静。瞅准时机,父亲一挥手,大家快速地穿越了铁道线。父亲暗自松了口气,心想,这一关总算平安闯过来了。</h3><h3>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父亲一行一过铁路却遇到了新问题。距铁路200米远的地方是一条河流,沁水河。由于白天雨下得太大,河水水位猛涨,混浊的水流紧挨着堤岸的路流淌,走路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不然,很容易掉到河里。父亲一边嘱咐战士们小心行走,一边催促大家加快步伐。因为这地方离铁路太近了,必须尽快离开这个危险地带。越是着急越是出事,陈光同志的爱人及其骑着的马一同滑入河的深水区。没等我父亲下令,几个战士奋不顾身跳入寒冷的水里,一起努力把陈光的爱人拖出深水区,拽上了岸。但是,文件却全部泡湿了。陈光同志一见文件湿了,急的发了脾气,一定要把文件取出来,晾干了再出发。这怎么能行呢,首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离铁路很近,敌人的装甲车随时可以开过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h3> <h3>要是首长的安全出了问题,那损失就更大了。父亲作为护送部队的负责人,回去如何向领导交代呢!可眼下,陈光同志正在火头上,越说嗓门越大。父亲心急如焚,想起了薄一波首长。父亲用目光向薄一波首长求救,期望他能说服陈光,化解危机。薄一波同志冲父亲微微一笑,慢慢走到陈光身边,向他解释目前所面临的危险。并指出这里是敌占区,只有迅速离开这里才是上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薄一波同志到底说服了陈光。部队终于离开了铁路。父亲的心里才一块石头落了地。</h3><h3> 真是好事多磨,走着走着,向导忽然停了下来。父亲问他怎么回事,向导迟疑地四处张望着,说不知该怎么走了。前面一片漆黑,四面是水茫茫的一片。向导偏在这个时候迷路了,真教人着急。正在焦急时刻,一个战士发现附近深沟下面有人家住。我父亲赶紧命令战士们解下绑腿带,把绑腿带连接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把一个战士送到沟底。不一会儿,这个战士带了个老乡过来。老乡听说我们是八路,立即十分热情地答应帮我们带路。在老乡的带领下,父亲领着护送队伍很快到达了目的地。</h3><h3>到达目的地后,薄一波同志来看望父亲及战士们,他亲切地问候大家并表示感谢。他特别表扬父亲处理事务的机智果断,赞扬这次护送工作的圆满成功。这正是: </h3><h3> 太行雨夜路阴森,动魄惊魂护送真。</h3><h3> 才越敌人封锁线,又临沁水命悬心。</h3><h3> 路途迷失难冲破,柳暗花明又一村。首长安危天样大,千秋唱颂带头人。</h3> <h3>二、上党战役负伤</h3><h3>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面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一面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8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在日伪军接应下进占太原和同蒲铁路(大同一风陵渡)沿线城镇后,以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第19军第68师、暂编第37师和第61军第69师以及挺进第2、第6纵队(相当师)等部,连同收编长治伪军共1.7万余人,乘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正在向日伪军举行大反攻之际,进占长治及其周围地区,并修筑工事,加强守备。其军部率3个师主力及炮兵一部共万余人守备长治,其余部队及地方团队部署于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美等地,企图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打通白(圭)晋(城)铁路,扩占整个晋东南,并配合国民党军第第十一战区部队沿正太、平汉铁路向石家庄、北平(今北京)等地推进。</h3><h3>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下旬指示晋冀鲁豫军区进行自卫反击,首先歼灭进入长浩地区的国民党军,收复失地,清除解放区腹心之患,以便尔后将主力转用于平汉线(今北京一汉口),阻滞国民党军北进。同时指出,上党地区6城堡坚垒密,反击须有充分准备,不可草率,宜选择一两城,各个击破,不宜同时攻击;如攻而不克,可围城打援。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上述指示,并针对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部队孤军深入和分散守备的特点,决心以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军区各1个纵队及地方武装共3.1万余人,在5万民兵的配合下,先由北而南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吸引长治守军出援,力求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尔后收复长治,并相机歼灭可能白太原、平遥来援的国民党军。</h3> <h3>1945年9月10日2时30分,共产党部队太行纵队在秦基伟司令员指挥下,向屯留、上村发起攻击。上党战役正式打响。同时,以太岳、冀南两个纵队隐蔽于长治至屯留公路两侧,准备歼灭长治出援之国民党军。驻守屯留的国民党军是挺进第6纵队的1个教导团及收编的伪军一部,共计1000余人。国民党军中的这个教导团一千多人都是班长以上的骨干分子,受过长期训练,战斗力较强。因此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共产党部队太行纵队以31团为主攻,先夺取东关尔后从东面攻城,共产党部队13团攻占城西南高地和南关后从南面攻城,30团从西面佯攻城垣。9月10日2时30分发起攻击后,13团在城西南高地与国民党军反复争夺,直至10时才将国民党军主碉堡炸毁,攻占该高地。各团在攻占城关后乘胜攻城,遭国民党军顽强抵抗和炮火杀伤,均未奏效。</h3><h3> 据父亲生前回忆,他所在的一个团的部队,在磨盘附近多次进攻敌人的阵地,战斗异常激烈。当时,炮火连天,浓烟滚滚,广大指战员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敌人被打的屁滚尿流,死伤无数。但我们的伤亡也很大。有的连队只剩下十几个战士。最后全团仅余数百人。父亲也在此次战役中遭子弹击中,造成左腿致残。为革命,洒热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正是: 曾经跃马战沙场,奋勇杀敌斗志昂。</h3><h3>铁戈轻飚驱日寇,长缨在握擒伪蒋。</h3><h3>冲锋不惧流鲜血,陷阵岂畏身负伤。</h3><h3>最是太行枪炮响,名垂史册谱华章。</h3> <h3>三、赞皇土改</h3><h3>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指示中规定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各项原则。“五四”批示下达后,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6年7月分别发出关于执行“五四”指示的决定。各区党委都召开了区党委扩大会议,贯彻执行这一批示。在察哈尔地区,于同年6月开始,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之后,8月即全面铺开。冀晋老解放区和冀南新解放区,由于军事情况的变化,于11月开始土改。冀中区于同年8月开始。冀东区由于战争影响较大,只在部分县区进行。</h3><h3> 到1946年冬,河北各解放区凡是环境许可的地方,土改运动都开展起来了。1947年2月,晋察冀中央局召开土改工作汇报会议,对“五四”指示以来的土改运动进行了认真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进找出了不足之处,提出了进行复查的任务。会后,冀中、冀晋、冀东、察哈尔等地开始了土改复查。为了更深入地发动农民群众,彻底实现土地改革,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并在9月13日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全国土地会议后,在11月至12月间河北省各区党委都相继召开了土地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精神,检查、总结了执行“五四指示”中的成绩、经验和缺点,并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规定了土改的步骤、方法以及各项具体政策。</h3><h3>到1948年夏,河北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伟大胜利。冀中区和北岳区除边沿村外,在能进行土改的150,066个行政村,1,068万人口的区域中,已有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财产。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广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h3> <h3>由于负伤、父亲在赞皇县休养,在此期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同上级派来的工作队一起深入北沟等农村,领导土改运动。工作队进村后,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动员,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一面开展建党和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面组织贫农团和新农会,没收地主的土地,向地主阶级进行斗争。</h3><h3>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成立了农会,农会成立后,做了四件事:1、搜查没收地主的财产;2、划成份,主要分为地主,富农,中农和贫农等;3、分配地主老财的财产,4、追捕逃亡地主。与此同时还组织成了民兵队伍。还组织召开群众大会,会上群众有苦诉苦,有冤伸冤,群众的情绪被诉苦调动起来,很高涨。对封建势力开展清算斗争,算债务账、算财务账、算地租账,揭发斗争对象的恶行劣迹,迫其“吐果实”。</h3><h3> 此外,父亲还做了一些解放童养媳等方面的工作。这正是:</h3><h3> 土改春风到赞皇,认真苦干领头羊。</h3><h3> 分田分地穷人乐,划富划贫身份详。</h3><h3> 消灭剥削封建制,耕者有田幸福长。</h3><h3> 新征途上挥汗水,广大农民赞辉煌。</h3> <h3>四、临城建校</h3><h3> 由于负伤、父亲未能随军南下、遂转业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先是在赞皇县的高级小学和太行中学任职、后又调到临城县。在临城县主管教育期间,发现当时的教育很落后,有些村庄连小学都没有。儿童的入学率很低,全县只有五,六年级的当时称之为“高级小学”。而且,学生的年龄都偏大,都在十二至十七八岁之间。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很痛心。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娃娃是祖国的未来,必须培养出有文化的新一代。他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状况。</h3><h3> 要振兴临城的教育,首先要培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经过父亲的四处奔波,多方努力。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利用民房做校舍,于1950年创办了三年制的临城县初级师范学校并亲任校长。为普及全县小学教育教师的严重不足,办了几期短期班,快速培训出一批小学教员,充实到小学教师队伍中,使全县的农村都有了小学,大大提高了少儿的入学率。</h3><h3> 为了培养国家更高级的人才,提高教育质量,1952年父亲主持完成了临城中学的建校。当时没有资金,因陋就简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老城皇廟创建了临城中学。师资准备,招生开学,教学起步运行的任务。因此,父亲是当之无愧的临城教育的始祖,奠基者和创始人。</h3><h3>后来父亲又先后在邢台师范学校、河北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任职工作。最后在天津美术学院离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这正是:</h3><h3> 解甲归田教育忙,披星戴月建学堂。</h3><h3> 临城师范奠基早,津城美院育人强。</h3><h3> 沥血呕心挥汗水,清风两袖爱无疆。</h3><h3> 美名最是冀津地,李壮桃丰永世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