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倒春寒”气候,保春种促生产技术意见---抗疫情助春耕系列之(十一)

呼兰区植保站

<h3>  自2020年4月20日开始我区迎来阶段性降温和大风雨雪天气,属“倒春寒”天气,对水稻苗床管理,旱田整地带来不利影响,为合理应对“倒春寒”天气,不误农时、保春种、促全苗”,结合呼兰区农业生产实际,提出技术指导意见。</h3> <h3>一、加强水稻苗床管理,确保秧苗健壮<br>为应对不利气象条件,防止秧苗受冻等,育秧大棚应采取加固、保温增温等预防性措施,确保秧田生产安全。<br>(一)低温期管理要点<br> 1、加固大棚:检查大棚压膜线是否牢固,大棚骨架是否松动,大棚四周底角是否用土培严或沙袋压实,应做好加固措施。<br>  2、及时清除棚顶积雪:防压坏大棚,增加透光性。<br>  3、增加保温、增温措施:当遇气温达7℃以下,甚至接近0℃,棚四周可盖苫布,苗床加盖透气膜或支起小拱棚等保温。</h3> <h3>4、是棚内生烟、生炭炉、电暖风机、增温块,热风炉等增温,用电时注意安全、用燃料时,注意是否伤苗。<br>5、应用化学药剂,可选用德国进口“碧护”或腐殖酸类有机肥料,360平方10克,来增加秧苗内酶的活性,来增加抗低温的能力,壮苗促根。<br>6、增温注意事项:夜间增温燃烧物要燃烧充分,必免产生一氧化炭产毒害稻苗,增温块或火盆摆设要离地面半米以下防烤苗且增加升温效果。稻苗受冻应在半夜12点至4点增温即可,早上5点以后依然通风排湿换气,保证稻苗有充足氧气。</h3> <h3>(二)常规期管理 <br> 1、温度管理<br>(1)各个生育时期温度管理。<br>  1 叶期:苗尖下 1 厘米处的温度控制在 22~25℃。<br>  2 叶期:苗尖下 1 厘米处温度控制在 22~24℃。<br>  3 叶期:苗尖下 1 厘米处温度控制在 20~22℃。<br>  3.1~3.5 叶期:大通风,与棚外温度相同。<br>(2)注意正确摆放温度计。温度计的红色球状测温部位要放在高出苗床或秧苗 10 厘米左右,不要放在通风口附近。<br>(3)通风炼苗要注意在背风一侧扒开棚膜通风口,以防大风吹坏棚膜,同时尽量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秧苗上。<br>(4)通风时要缓慢逐渐打开通风口,防止温度、湿度骤降,秧苗产生生理性病害。<br>2、湿度管理。要保证苗床土壤有适宜的含水量,苗床缺水要及时补水。早晨秧苗叶尖普遍有露珠时为不缺水;无露珠或露珠少,中午叶片打卷时为缺水。<br>(1)秧苗缺水时,浇水要一次浇足浇透,尽可能地减少浇水次数。<br>(2)要在傍晚或早晨浇水,不要在中午高温时浇水。<br>(3)浇水不要用冷水,要浇经过自然增温的水,水温在 15~20℃为宜。秧田面积较小,可用大缸等容器晒水;秧田面积较大可用晒水池晒水。<br>(4)浇水要喷浇,绝不能灌水上床。秧田面积较小可用喷壶浇水,面积较大可用小型喷灌机浇水</h3> <h3>(三)各时期管理<br>1、密封期。指播种至出苗期,一般 7~9 天,以密封增温保湿为主。棚内温度 30~32℃为宜,超过 35℃时可以小通风。<br>  管理应注意:<br>(1)经常检查扣棚质量,压实棚膜四周,防止大风刮坏棚膜。<br>(2)若出现秧苗拱起覆土(顶盖)时,要尽早将被拱起的覆土轻轻敲碎,再用喷壶浇水,使覆土沉实,有露籽时要再用土覆盖。<br>(3)床面局部表层土发干缺水时,要及时补浇水。<br>(4)出苗后,立即撤下地膜。<br>2、炼苗期。出苗撤下棚膜时期,这是温度、湿度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主要目标是防止高温育成弱苗,其次是预防立枯病造成死苗,第三是防止低温和缺水育成小老苗。大中小苗壮秧的标准不同,一般中苗壮秧的标准是苗高 13 厘米、3.5 叶、第一叶鞘高度在 3 厘米以内。<br>管理应注意:<br>(1)出苗后棚内温度较高时应通风炼苗。通风要参考不同叶龄秧苗对温度的要求和秧苗长势进行。通风一般在上午 9 至10 时开始,下午 14 至 15 时闭棚保温。随着叶龄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和加大通风量。秧苗生长较慢,株高较矮,应缩短通风时间;秧苗生长较快,秧苗较细弱,应延长通风时间。<br>(2)两叶一心以后土壤容易缺水,缺水时要及时补浇水。特别是隔离层育秧和秧盘育秧更应该注意浇水。<br>(3)通风后要认真压好棚膜,大风天更要注意及时看护,防止风害。<br>(4)2.5 叶龄时,秧苗若普遍褪绿发黄,每 100 平方米用硫酸铵 2~3 千克,加水 200~300 千克,叶面均匀喷施。喷施后浇清水冲洗防止烧苗。<br>(5)封闭除草效果不好,发现有较多杂草时,要及时补喷除草剂。在稗草一叶一心时,每 100 平方米用 20%敌稗乳油120~140 毫升,加水 5~6 千克喷雾,或于稗草 1.5~2.0 叶期,每 100 平方米苗床,用 10%千金乳油 5~7 毫升,加水 5~6 千克喷雾。<br>(6)防治立枯病。在发病初期(1.5 叶期)进行药剂喷雾预防,推荐使用恶霉灵、瑞苗清、育苗灵、好普等药剂。2.5 叶期最容易发病,发现秧苗成片呈现暗绿色,早晨叶尖无露珠,叶片打绺卷缩,必须喷洒杀菌剂控制病情发展。<br>3、揭膜期。秧苗生育后期,一般插秧前 4~5 天,秧苗生长已接近壮秧标准,只要不是低温阴雨天,就可以昼夜撤下农膜炼苗。管理应注意:<br>(1)补浇水。秧田保持干旱状态,有利于壮根和蹲苗。但秧苗出现萎蔫要及时浇水。特别高温大风天气更应注意,防止高温晒死或灼伤秧苗。隔离层育秧和秧盘育秧更应注意补浇水。<br>(2)追“送嫁肥”。植株较矮小,叶色发黄,移栽前 6 小时,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撒施磷酸二铵 125~150 克,或三料磷肥 250克。追肥后喷清水洗苗。<br>(3)预防潜叶蝇。可采取插秧前苗床喷雾带药插秧技术,长已接近壮秧标准,只要不是低温阴雨天,就可以昼夜撤下农膜炼苗。<br>管理应注意:<br>(1)补浇水。秧田保持干旱状态,有利于壮根和蹲苗。但秧苗出现萎蔫要及时浇水。特别高温大风天气更应注意,防止高温晒死或灼伤秧苗。隔离层育秧和秧盘育秧更应注意补浇水。<br>(2)追“送嫁肥”。植株较矮小,叶色发黄,移栽前 6 小时,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撒施磷酸二铵 125~150 克,或三料磷肥 250克。追肥后喷清水洗苗。<br>(3)预防潜叶蝇。可采取插秧前苗床喷雾带药插秧技术,使用啶虫脒、锐劲特或吡虫啉类药剂,于起秧前1~2天苗床喷雾。<br>(四)加强蝼蛄鼠害防治<br>育苗床距离旱田、村庄、庭院较近的地方易招致蝼蛄和老鼠为害。<br>1、蝼蛄:发现有蝼蛄虫道时,可把玉米面和豆饼等炒熟,用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倍液拌在一起做成毒饵,于傍晚分成小堆放在苗床边诱杀。<br>2、老鼠:可以使用无二次中毒的敌鼠钠盐、溴敌隆、杀它仗等抗凝血型杀鼠剂,同时结合人工捕捉灭鼠。</h3> <h3>二、加快旱田整地进度,确保不误农时。<br>(一)清除秸秆,精细整地<br>1、清除秸秆。对田间尚未离地的秸秆,要抓紧时间通过人力、机械进行秸秆离田作业,及早散墒、提高地温,为灭茬、整地、施肥争取时间。<br>2、及早散墒。对于雪大、土壤水分饱和的地块,要利用大机械及早耢地,有积水的地块要挖排水沟,疏通排水沟渠等措施,除水散墒,确保适时播种。<br>3、视墒整地。土壤墒情好,没进行秋整地的地块要深松、耙、耢、起垄、镇压连续作业,避免跑墒。对秋起垄地块进行顶凌镇压,防止跑墒。对于干旱地块,总体以保住土壤墒情、少动土为原则,简化整地,采取灭茬播种或保持原垄,播种时采用原垄种或原垄卡种。<br>(二)抓住墒情,适时早播<br>根据地温和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灵活的播种方式播种。<br>1、墒情适宜的地块提倡早播。凡是墒情适宜,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玉米地温稳定通过5℃-6℃,大豆地温稳定通过7℃),一定要适时早播、抢播,把作物种在最佳播种期内。<br>2、对于干旱地块,可采用适时“抢墒”、深种浅盖“接墒”和坐(滤)水种增墒等技术播种,不具备条件的,可原垄种植。<br>3、对于春涝地块,千万不能湿耕湿种,可等地干,适时晚播密植,避免粉种。播种时可采取大垄种植,适当浅播浅种,并隔天轻镇压,促进早出苗。<br>(三)提高播种质量,科学合理密植<br>做到精细播种、用种精量、下籽均匀、种肥分开,深浅一致,不漏播,覆土严密,随播种随镇压,墒情好的地块轻压,墒情差的地块重压。<br></h3>

秧苗

浇水

苗床

通风

增温

播种

墒情

育秧

秧田

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