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钟灵毓秀的石屏城乡"家家机抒声,人人诗书契”,"民俗安耕凿,士风敦义礼"、"囹圄经年无讼事,闾阎彻夜有书声”,士喜向学,人文蔚起,人才济济。民间传有“一门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之说法。“山川东迤双无境,文学南滇第一州”是对石屏的写照,居住过石屏的云南四大科举名人“开风翰林”许贺来、著名的“二次翰林”张汉,全国常科二甲第一名“传胪”朱淳以及全国唯一经济特科状元、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94岁进士赛玙,18 岁翰林罗士菁,一家同科三进士的朱氏,同胞三兄弟科取武进士的罗氏,“滇中三杰”之一陈沆……。</p><p> 2020年4月22日,石屏史志工作人员跟随冯子望老师寻访位于西正街的名人名院。</p> <p>西门城门遗址。成化16年(1480年)知州蒋彝立石屏州四城门,东门名迎恩门,西门名通贡门,南门名钟秀,北门名拱辰。</p> <p>王夔龙进士宅院。该址位于西正街42号。王夔龙,大西山村委会王谷子冲人,明万历壬辰(1592)科三甲第157名进士,后异地为官,任巴陵宰,惠政有声,入为待御,列为名宦,崇为乡贤,政绩卓著。关心乡务,于石屏州城正街铺主持建王氏宗祠。</p> <p>朱氏“对门两翰林”宅院。位于西正街56号的是清朝朱景轼翰林宅院,图片对面是朱淳翰林宅院。</p> <p>朱景轼,清光绪庚寅(1890年)科取二甲第3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朱淳,清道光己丑(1829年)与朱家学、朱艧俩叔同取进士,全国常科二甲第一名(即全国第四名传胪),钦点翰林,任国史馆编修及河南、湖广道监御史、知府等职。民间有传说,武看罗家,文看朱家,朱家一门7进士3翰林,“同氏对门两翰林”说的就是朱家。</p> <p>朱景轼因才华出众荣获“翰苑先声”赞匾。</p> <p>听朱家后人讲朱家的历史。</p> <p>访罗府二十四个天井进士第翰林宅院。位于西正街65号。是清朝进士、著名的宗人府丞罗凤彩向何慥神医购买的,老幼知晓的“罗家二十四个天井”,后商罗荣光进士、18岁就点翰林的罗士菁就住此院。</p> <p>转二十四天井,转一弯就是一个天井,弯弯相连着大小不一的天井, 部分天井内建有水井,井水有酸有甜,甜水食用,酸水能点出“天下一绝”的石屏豆腐。</p> <p>人是房子的胆,人去楼空,为了生计或其它原因,现租给外地打工者居住,不懂爱惜与保护,状况甚忧。后人们是否会给自己的子孙讲解先人的优秀典故,对于先人的居所将如何谈起。</p> <p>石屏首位翰林陈世箕翰林故居。位于西正街70号。陈世箕,元都木元帅后裔,明朝永历年间进士,以甲午解元钦点翰林院检讨,文学在州中称最。</p> <p>陈世箕翰林故居一角。</p> <p>石屏古城有神龟驮起的古城、马帮驮起的城市、进士城、浮城、龟城等奇名。东西长南北窄如椭圆形龟背状的龟城,龟首朝东,龟尾在西,城区为身,按龟背"八卦阵图兼九宫阵式”所建古城,大街小巷无不弯曲,初到县城的人往往迷路。</p> <p>访李怀秀、李怀福民族传习馆。</p> <p>听星路,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人李怀秀即她们的荣誉背景墙合影。</p> <p>义姑祠。</p> <p>石屏风。</p> <p>访朱家花园。</p> <p>听冯老师讲朱家典故。</p> <p>巳开发的朱家后花园。</p> <p>期待开发的朱家后花园。</p> <p>石屏现存的鳡条,最大的花窗!</p> <p>祖传五代甜白酒,不可不尝,白酒的清甜解乏解渴。</p> <p>明式建筑“神医何慥”大院。该址位于西正街18号19号及回民巷3号4号大院,称“何家大门”,为“神医何慥”于清朝初年建的明朝风格的宫殿式宅院。其子裔石屏文化名人何其偀、何其伟及孙子翰林何朗都居住过此院。</p> <p>杨张对门两翰林宅院。图片中位于西正街3号的是符家营村杨鹤荣翰林宅院,门头高挂“世衍书香”老匾,该宅2018年复修。杨鹤荣翰林宅院对门(图片对面,由于宅院已坍塌,无法留照实属痛惜)的南正街5、6号为著名的“二次翰林”张汉翰林宅院。张汉,宝秀张本寨人,为云南著名的首位“二次翰林”。“对门两翰林”由此得名。</p> <p>4月23日早,继续走访北正街岁进士民居,该民居位于北正街68号。</p> <p>岁进士宅院。</p> <p>张正堂大院。该址位于北正街98号。为双走马转角楼大院。张正堂,石屏大富豪,捐飞机抗日,民国年间龙朋镇人。</p> <p>路过通明宫,该址位于北正街田家巷17号,系沿用旧铺名,解放后为东风小学校址,后改红旗小学。2019年修复,现为画家蔡振源艺术工作室。</p> <p>路过王氏宗祠大门,该址位于北正街田家巷15号(原北门豆腐厂北)。王谷子冲村的王氏宗祠,明代王夔龙进士主持修建,与通明宫为邻。今仅存高大的牌坊式大门和石狮子一对。</p> <p>北正街一角。</p> <p>符家营杨氏宗祠遗址。</p> <p>司马第房院。该址位于北正街铺27号。</p> <p>司马第宅院。</p> <p>戴汝为故居。该址位于北正街铺9号宅院。戴汝为,民国21年(1932年)生,1951年由昆明考入清华大学,次年调整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到中国科学院,为云南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p> <p>家人依据本人访屏时所指认,冯老师写《秘境石屏》时曾与之通电话,戴老仍然乡音不改,十分挂念家乡。</p> <p>出了戴汝为家,受到戴汝为家人的邀请,进入对门参观了明代民居,建筑规整,屋外有屋,院外有院,由衷赞叹设计师和建筑师的精工巧匠,实数意外收获。</p> <p>石屏的汉族多为明军的后代,是明朝初年随军住县域,他们将中原、江南的房屋建筑风格传统习俗带到石屏。</p> <p>院外庭院,阳光明媚,葡萄叶绿得璀璨,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p> <p>张大成两宅院。该址位于北正街正街铺40号、41号宅院。为张大成(民称“张三烂眼”)于清朝晚期及民国年间建盖的宅院。</p> <p>宅院内的天井一景。</p> <p>宅院从墙外看去,具有西方建筑的风格。</p> <p>张大成宅院。</p> <p>张大成宅院内景。空房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庭院,日照青苔上。</p> <p>意外走入民居,装点上现代气息的老宅温馨、舒适、淡雅,可见石屏古城居民生活是多么的惬意!</p> <p>杨桂森翰林宅院。该址位于东正街协天宫巷37号。杨桂森,清嘉庆己未(1799年)第78名进士,朝考一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赴台湾任彰化县知县,比曹士桂早37年赴台湾任职。归里后,在昆明主讲育才、五华书院。</p> <p>被烧毁的杨桂森老宅院址。</p> <p>刘氏进士第翰林宅院。该址位于东正街协天宫巷6号。大门紧锁,我们决定从后院绕道寻访。</p> <p>有幸遇到刘家后人,在后人的引领下从小道进入了刘氏进士第翰林宅院,听说大门也停用。</p> <p>刘氏进士第翰林宅院,大门东开,宅院为正三间六耳,坐北朝南,小天井,小照壁,小三合院。刘心传,清乾隆辛未(1751年)科殿试后卒于京城,取三甲第84名进士。刘经传,乾隆庚辰(1760年)科了又三甲第19名进士,且钦点翰林,授检讨。三年后,刘治传又于清乾隆葵未(1763年)科取三甲第7名进士。刘氏三兄弟,在12年间先后皆取进士,且一人钦点翰林,在石屏传为美谈。</p> <p>雕刻精美的宅院。</p> <p>万肃万咸燕进士宅院。该址位于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23号。因万姓房多已出售而改苏姓且大门坍塌,民称苏家烂大门。万肃,于清康熙葵丑(1673年)科举三甲第54名进士。万肃后裔万咸燕,清康熙辛丑(1721年)科取三甲第105名进士。任丽江府教授,升四川井研县知县。主编《丽江府志》,是向丽江纳西族传入汉文化的开先河者。</p> <p>思!石屏为何会出此之多的文人?究其原因与雄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当年祖先走西头,开矿山,积累了丰富财富,受先祖文化氛围的渲染,百姓以学为高,教子为荣。所以,文献名邦实属当知。此访,增强了家乡文化自信,自豪感,不虚此行!</p> <p>痛!现存的这些老宅院都因为年久失修,有的已经坍塌,有的已经成为危房,有的租给外来打工人员居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p><p>难!被政府保护、修缮的几幢老宅每年的维养费用不堪重负,对其开发利用值得借鉴思考。</p><p>问?假设可以与100多年前的先人隔空对话,他们会对我们寄予什么样的期望?我们当对他们说些什么?</p> <p>篇中所采用的文子资料来源于冯子望老师著的《秘境石屏》。向前辈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