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五小图书馆第十届“畅读杯”征文获奖作文选登

南山居主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风华组优秀奖</b></p> <p> 清明忆</p><p> 王晓霞</p><p> 每逢清明节,就会想起杜牧的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片朦朦胧胧的细雨也就成了清明的象征。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可是随着年龄的见长、阅历的渐增,与故乡渐行渐远,忽而明白“清明”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的日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p><p>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们都知道清明是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故乡的人把这一天也叫“百五节”。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正是郊外游乐与墓祭的好时间,所以中华大地留下来两个传统一是扫墓;二是游乐,我的家乡洛川北谷也不例外。人们习惯把洛川叫“洛川塬”,所谓“塬”其实就是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峭,顶上平。独特的地貌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单就清明节的习俗就与众不同,情趣盎然。</p><p> 清明罐馍蒸起来</p><p> 清明前家家户户都要蒸一种花馍馍-----“罐儿馍。所谓“灌儿馍”是由罐身和灌顶两部分组成。罐身为白色大圆馍,罐顶的面花用白面和掺了辣椒面的红面两种面团捏制而成。妇女们先用面团捏好各种动物的大体轮廓,再在上面捏塑必要的小装饰,然后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各种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这样,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面花就做成了,然后把这个装饰放置在一个圆馍上,清明的“罐儿馍”可分为“祭祀罐儿”和“人口罐儿”,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灌顶的花色。“祭祀罐”上先用中间压一条线的两根红的面在大圆馍上放置成“十”字“,罐顶上的面花必须是“猪头”。”“祭祀罐儿”除了上坟扫墓用之外,据说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的。“人口罐儿”每人一个,里面一般会包一个鸡蛋,俗称“鸡蛋罐”,还有些人家会在里面包“豆沙”,更有甚者馍馍头里是二者兼而有之。它的外形和“祭祀罐”不同,它是先用中间压一条线的一根红的面在大馒头上绕成一个圆圈,然后是要按照全家人不同的身份、爱好和职业来塑造“罐儿”上的图案和内容。一般给男人要在罐上捏上粮囤(储粮工具)和农具,希望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给上学的孩子要捏上书本笔墨,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给女孩子则必然要捏上剪刀、针线和尺子或者花鸟,希望女孩子心灵手巧,将来能够描龙绣凤。如果家里有个医生,就会给他的罐上捏一个听诊器……显然这是一种最朴素的示爱方式,是妇女对全家人的真情和祝愿。 </p><p> 除了蒸“罐儿馍”,清明还要捏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燕子、小鱼、小兔子、小老虎……有的妇女手特别巧,单是一个小燕子,就能捏出来六七种形态,我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巧人人,只用一把梳子,一把剪刀,几颗花椒籽就能把小动物捏的活灵活现,清明前总有手笨拙的乡亲请奶奶给家里捏燕燕,奶奶也总是有请必到。出锅以后家家户户都会把这些小动物插在一根枣树枝上晾干,这些小动物也就成了孩子们平时的零食,嘴馋时咬一口——嘎嘣脆。 孩童时,粮食紧张一年吃白馍馍的机会很少,所以对于清明的期待一点也不必过年少。如今白面馍馍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可清明节蒸小动物,做枣枝馍的习俗却渐渐少了起来,这也意味着这种文化传承正在衰落,想到此,不由的有些伤感。 </p><p> 清明扫墓血脉传</p><p> 故乡清明扫墓讲究颇多。从时间上来说不能过午,如果要给坟墓添土那就得更早一些,不能见太阳。这一天不论天气是否晴好,一大早就会看到田野中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如果下点雨,那就更增添了一种悲凉与忧愁。</p><p> 清明节参加扫墓的人以前讲究是儿孙和媳妇。伫立坟前父辈总会给孩子们讲一讲列祖列宗的事情,让孩子们懂得自己从哪里来,明白要承担的责任。所以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结婚第一年的媳妇清明节必须上坟,要让她认祖坟,明白从此以后这里就是自己的根,是自己的归处。而女子上坟则要等到六月六了,时至今日家家户户人口稀少,所以也没有了这些讲究,不论男女,只要到了这一天都会想办法去祭奠自己的亲人,聊表追思。</p><p> 清明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俗称“泼山”。上坟的人除了带通常的水果、副食、纸钱外,必须带四个“祭祀灌”、水和碗。“泼山”时先把“祭祀灌”上的猪头面花摆在供桌上,然后把“灌儿馍”掐几块放在碗里,倒上水,泼在坟茔上,剩余的“灌儿馍”都要带回家,给家里人分食,据说它会保佑家人平安。“泼山”完后儿孙们跪着焚烧纸钱,呼唤亲人们来享用美食,捡拾纸钱,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无忧无虑,过的幸福。人们也会给去世的亲人诉说一家人的情况,让他们安心,说着说着思念就会随风而至,眼睛里泛起涟漪,泪珠一颗颗滑落。</p><p> 清明秋千荡起来</p><p> 故乡北谷清明荡秋千的习俗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那高高的秋千,欢快的笑声却一直藏在记忆深处。</p><p> 老家虽然是一个自然村落,但是人口众多,所以分成东、西两个小队。每队在前一天都会搭秋千,搭秋千一般由新婚男子承担。搭秋千时先竖两根粗壮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在土中,上面结实地绑上粗壮横梁,下面吊着两条粗壮的打水索,绳索下垂距地面半米高处,穿上秋千板,用以踏坐。秋千的打法有很多种,从人数上可以单打,也可以双打;从形式山看有坐着打的,有跪着打的,有站着打的,还有两个人都站着的,记忆中最搞笑的一种是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打秋千,我们把它叫做“蹬尿灌”。</p><p> 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清明便渐渐融合吸收了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所以一整天人们都是吃冷食,比如凉粉,包子还有鸡蛋灌,为了防止冷餐伤身,所以扫墓完毕男女老少争相前往荡秋千。妇女们最爱这一项活动,所以一大早就开始梳洗打扮。歌謡云:“清明天,戏秋千,妇女们巧打扮。出门来,跑得欢,东瞅瞅,西看看,这是一架软秋千。姐姐追,妹妹赶,足蹬云板戏秋千。腰又痛腿又酸,还说明日再戏一天。”如果秋千荡得高,就意味着生活会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别看平时的闺女、小媳妇腼腆羞答,但一打起秋千,这些女子们都是个中高手,有些甚至能“平了梁”,即秋千板与横梁平行,甚至“过了梁”。秋千的四周都绑着苍翠的柏枝,妇女们头上,身上也都插着柏树枝,只要秋千一动,柏树枝子伴着欢声笑语也摇摇晃晃,更加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p><p> 这一天的孩子们也都特别兴奋,有的三五成群的嬉闹着,有的手里拿着干透的燕燕雀雀慢慢嚼着,有的眼巴巴的盯着秋千,排着队等着自己上场的那一刻。胆子小的爬上去,大人就慢慢的推一下,秋千就悠悠的荡起来;胆子大的一上去就拼命蹬秋千,恨不得蹬一个“过了梁”博一个满堂彩;还有不讲理的坐上去就不下来了,姐姐说我们有一个叔伯姑姑就是这样,东队的荡够了,再去荡西队的,什么时候自己满意了才下来,可见她对这种活动是打骨子里喜欢,呵呵。</p><p> 故乡清明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用彩色的纸剪成网的形状,折叠“斗”的形状串成一串挂在窑顶来装扮,增加节日氛围。谚语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如果遇到干旱难以下种,还会让做一盆子烩面放在碾盘子上,叫一群孩子去哭,如果不哭就让一个寡妇一边哭嚎,一边假装抽打孩子们,孩子们吓的也会嚎叫。现在谁还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可那时生活艰苦,孩子们为了吃一碗白面做的烩面,也是争相前往。想到此,不由的感叹现在生活幸福。</p><p> 离开故乡已经二十余载,父母也已去世,回乡的时间是越来越少,所以有的习俗已经渐渐模糊,可清明节的习俗却历历在目,真的是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其实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岁月如何递增,故乡的印记已经烙在了骨髓里,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吧!</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晓霞,陕西洛川人,神木市第五小学一级教师,平生最爱阅读,喜欢用书引领孩子们沐浴阳光,浸润书香。</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学生组</b></p> <p> 神木味道</p><p> 折子玮</p><p> 午后,走在家乡的大街上,最近好像少了一些喧闹,夕阳洒下的金辉好像给这个城市盖上额一层厚厚的金纱,预示着夜晚即将到来,街上的人也越来越稀少了,但是浓浓的羊杂碎的味道一点也没有减退的意思,好像告诉这里的人们,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要想知道这股神秘的味道的由来,还的从我的家乡说起。我的家乡在神木,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这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黄河揽怀南下,长城横腰西飞,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有着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红碱淖,中国龙山晚期规模最大的石峁遗址等等著名的景观。神木不仅景好、人好,还有就是道不完的神木美食,其中最美味也是最受到这里的人们喜爱的就是羊杂碎了。羊杂碎,无论是旭日东升的早晨,还是明月当空的夜晚,只要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那儿就有羊杂碎店铺;哪儿有羊杂碎店,哪儿就有欢声笑语。羊杂碎作为神木人最喜爱的食物,它主要是由羊肝、羊肺、羊血、羊心等羊的下水为配料,由面或粉为主食的汤类食品。在当地,以面为主食的羊杂碎,习惯称它为面杂碎,通常在这里会加上神木人最忠实的食材土豆和豆腐,以及一些西葫芦、豆角等辅材。而以粉为主食的羊杂碎,通常叫它粉杂碎,其里会放一种独特的炸土豆丝,让这汤里带点脆,别有一番滋味。当然上桌之前还有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撒上一把香菜,让它的色、香、味俱全,让每个人的食欲完全挑逗起来,保证让每个人回味无穷、无法忘记。别小看这羊杂碎,里面的营养肯定让你大吃一惊,蛋白质、维生素B和C、钙等许许多多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豆腐配上羊杂,可以起到养肝明目、补气养血的功效,此可谓是“以脏补脏”。听说这羊杂碎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当年宋军被困在荒山野岭时,粮草已尽,士兵想来想去就把羊的内脏洗净,放入大锅里煮熟,再加的野菜充饥,就这样创造出这道神木美味。这道美味也一直被流传至今,这里的人们,无论早上还是晚上,都要吃上这么一碗,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以开启崭新的一天,给一天生活增添新的活力;傍晚,吃一碗夜杂碎,好像才能安心踏实的入梦。作为一个神木人,我爱我的神木,更爱她的美食。 </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叫折子玮,是神木第五小学六年级8班的一名学生。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真诚,学习认真踏实,善于思考,热爱体育锻炼及阅读书籍。</span></p> <p> 难以忘怀的味道——粉糊糊</p><p> 闫宇晨</p><p> 在12年的成长历程中,在我心情低落时,家乡美食使我快乐;在我寒冷时,家乡美食使我温暖;在我与朋友分享美食时,家乡美食使我自豪。这种美食是我的老家神木独有的特色美食,它就是粉糊糊。</p><p> 这种神木美食,是一种重口味食物。它和北京的豆汁一样,带有酸味,却没有豆汁的冲。还有点像内蒙古的的一种小吃酸粥,却又比它酸一点。它的酸味是由发酵的绿豆粉浆造成的。这道美食神木人认为是美食,外地人认为可能是馊了的粥。粉糊糊的味道鲜美,在冬天喝了还能暖暖身子。别看它美味,就觉得很难制作,其实不然它的制作方法出乎意料的简单。</p><p> 粉糊糊的做法:首先将发酵好的绿豆粉浆下锅熬制,等待快要沸腾时会溢出许多泡沫,你得拿汤勺扬,扬到泡沫消失,再加入扁豆、麦仁、高粱米等。没个人口味不同,这些配料也不是固定的,想让味道更浓重的可以加入肉丁。使它们一锅里叹气,叹到糊状时。再用油呛一些酸菜,倒进去配上麻花,一碗热腾腾的粉糊糊就完成了。</p><p> 粉糊糊的味道鲜美是老神木人公认的,我喜欢粉糊糊的原因还得从一件往事说起。</p><p> 一次星期五,那天下午放学大雪纷飞,寒风呼啸,街道上车来车往,人群急忙赶回家。我站在人行道上,心情如飞落的雪花一般,茫茫然。我的心情有如此波动,是因为和我最好的朋友吵架了。我和他都是信息与技术社团的,我们的社团是进一步学习制作PPT。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制作,我和他一组。在开始时,我俩非常默契,互相帮忙都不做浪费时间的事。很快我们就超越了其他组,就在中途我俩因一个板块的编排产生了分歧。我和他劝说自己的主意好,他也和我介绍他的想法,我们俩争吵中被其他组反超。最后得了倒数。社团结束后,我俩谁都没有去找对方。独自走上了回家的路。路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不禁想我应该听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我打消了。我漫步在人行道上,大脑里的思绪就像飞舞的雪花不知去向。回到家中,脱下被雪水浸湿的鞋子,拖着身体坐在餐桌的椅子上沉思。爸爸妈妈好像早就预感到我今天的心情,特地熬了一锅浓稠的粉糊糊。</p><p> 爸爸盛了一碗端在我面前,说:“儿子,喝一碗粉糊糊暖暖身子。”我喝了一口,便端起碗大口大口的喝着,觉得很好喝。爸爸看见我喝完了问我:“儿子,好喝吧。”说着又端了一碗路豆粉浆出,“再来尝尝这个。”我喝了一口,刚入口的一瞬间,就吐了出来。我问只是什么啊?爸爸说:“这是粉糊糊的原材料,单独是不是很难喝,但当你放入配料时,他就会变得不一样。”听完了爸爸的话我心里的茫然消散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暖流。下个礼拜,我去找他了,没想到我们俩都向对方道了歉,我们俩人同时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又一次的社团比赛,我俩齐心协力夺得第一。</p><p> 家乡的美食——粉糊糊让我明白了合作的道理,它的味道,我想不管离开家乡多远,多久我都会记得这个味道。</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六(4)班的 闫宇晨是一个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的孩子,同学们都说他是班里的开心果。</span></p> <p> 家乡的味道</p><p> 王语姚</p><p> 家乡的味道没有山珍海味的材料,没有精美无比的外表,或许它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一定是独一无二的。</p><p> 快过年了,收拾好家,准备好行李,向着老家马镇,出发!</p><p> 中午12点,所有人都到齐了,太奶奶、太爷爷、二爷爷、四爷爷、小爷爷和姑婆盘腿坐在炕上,年轻的伯伯阿姨们围着桌子谈天说地,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围着桌子,捧着碗眼巴巴的望向炕上。只等长辈们一动筷子,午饭就正式开始吃了。好丰盛的食物呀!有散发着浓香味的烧鸭,有配着鲜味的鸡汤,有又甜又香的糖醋排骨,还有几道清粥小菜,但我最喜欢吃的炖羊肉。每次回老家爷爷都要杀一只羊,杀羊的时候还要用一个大盆将羊的血接在里面。奶奶将羊血倒在热水锅里。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流动的羊血居然凝结成了血块,这就可以是一种美食材料了。可以炒着吃,可以煮着吃,还可以遮着吃。只见爷爷像一个威武的将军指挥爸爸他们将羊剔骨切肉,在院子里架起一口大锅,将骨头和肉放进去,依次放入花椒、生姜、大葱、辣椒等调料,渐渐的能闻到浓浓的羊肉味弥漫着整个院子,只等出锅时撒上一把绿绿的香菜,这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味。家乡的味道真香。</p><p> 吃过午饭,孩子们进了房间,玩起了游戏,大人们就围在温暖的炉子跟前烧着火,唠着磕,老人们也坐在旁边打着盹聊着家长里短。</p><p> 吃过了年夜饭,大街小巷亮起了烟火,我们这些小孩抱起大大小小的烟火冲出了家门,到处都可以听到放炮声。院子里,耀眼的光忽的冲上了夜空,在天边盛放出一朵一朵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儿。好美啊!路边有老人推着车卖着棉花糖,蓬松的糖被我撕扯的一丝儿,一丝儿,那甜甜的糖带着一股甜甜的暖流进了我的心扉,温暖着我被冷风吹得微颤的身体。家乡的味道真甜啊!</p><p> 家乡的味道千变万化,有香,有酸,有甜,有苦......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热爱家乡,心系亲人,热爱生活的那颗心!</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叫王语珧,今年13岁,我在神木市第五小学上学,在六年级3班,平时爱画画、唱歌、运动。</span></p> <p> 家乡的炖羊肉</p><p> 焦宇成</p><p> </p><p> 在北风瑟瑟的寒冬腊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热乎乎的炖羊肉,是多么温馨和谐呀!说起经典的马镇炖羊肉,那讲究可多了,火候、辅料、配料、吃法,哪一种都不随便。听长辈说炖羊肉,是“上口筋,筋儿酥,酥而烂,一口吃到爽,随之一口鲜汤入口,顿时心旷神怡。”可不是,要不,炖羊肉又怎会成为我的最爱呢?</p><p> 马镇炖羊肉味道鲜美。做法也是极其讲究的。首先,优质、上好的羊肉是必不可少的,将它均匀地切成肉块,放入清水中冲洗,将洗净的羊肉放入适量的冷水中,等待煮开撇去浮沫。加入一系列的调料:料酒、生姜、花椒、长辣椒、辣面、葱、盐。可别小看这些调料,他们可在味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一样都不可缺少,然后盖上锅盖。大火开炖20分钟,紧接着改为小火慢慢地炖40分钟。最后再用大火将多余的汤水烧干,再撒上葱花,倒入老陈醋,盖上锅盖,闷两分钟,撒上香菜,这样一份色香俱全的炖羊肉就出锅了。羊肉炖好后看相特别的诱人。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那种嚼劲十足的口感,直人垂涎三尺。</p><p> 当然羊肉的吃法也有很多种。口味重的可以选择纯羊肉,不添加任何辅菜,这样吃上三大块儿便会觉得很过瘾。有人会选择将土豆和羊肉放在一起炖。这样虽然会冲淡羊肉的味道,但土豆就更好吃了。外面有羊肉的香味,里面却有土豆本身特有的干香。而我却更喜欢将羊肉与胡萝卜炖在一块儿。这样,不仅汤清味鲜,颜色好看,是我的最爱!一锅香喷喷的炖羊肉,还点缀着嫩黄的黄萝卜。一看就让人食欲大开,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了一块儿,轻轻吹一吹热气,品尝一下,啊!肥而不腻,入口爽滑,没有猪肉的油腻,也没有鸭肉的干巴巴,不愧为家乡的一大特色菜!鲜美的肉质足以家乡人独有的烹饪技术,令人回味无穷。</p><p> 我曾经吃过很多美食。有劲道十足的云南过桥米线。有麻辣过瘾的川味火锅,有回味无穷的北京烤鸭……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家乡一绝——马镇炖羊肉。</p><p> </p><p> </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焦宇成是神木市第五小学五年级七班的学生,品行兼优,善良、诚实,热爱写作,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也是老师的好帮手。</span></p> <p> 家乡的风俗</p><p> ——七月十五捏面人</p><p> 薛鸿杰 </p><p>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说我们的家乡大陕西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那就非七月十五捏面人莫属了!</p><p> 嘿嘿!你瞧!“七月十五捏面人”多么响当当的题目,直奔主题——捏面人。捏面人这种传统习俗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元朝末年,老百姓为推翻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以家家户户互送面人的方式传递起义的消息,并把时间定为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当时信就放在面人里。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捏面人习俗就从民间流传下来了。</p><p>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捏面人,这天谁家的面人捏的多就寓意着谁家人丁兴旺,光棍人家也不例外,请上几个手巧的妇女捏上一笼面人,寓意着来年添人口,好讨个媳妇回来。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的抱着自己的面人,互相攀比着,谁的面人好看,谁的面人笑了,叽叽喳喳,像一只只自由欢快的小燕子,自是一番喜庆热闹!我们家当然也会捏面人,在前一天晚上,妈妈就把面和团,发酵一晚上,第二天把发酵好的面加上点苏打水,和好,就可以捏了。七月十五这天,左邻右舍的邻居们都会来我们家和妈妈一起做。她们一大清早就开始有说有笑地忙起来了,大人们捏的面人造型各式各样,有;“大肚罗汉、小狮子、小鱼鱼……”捏好的面人,都是白白胖胖的,非常惹人喜欢!捏好的面人再放进锅里蒸15分钟,面人蒸出来后,大人们就会给面人点上颜色,五颜六色的真是好看!孩子们光闻那香味,就垂涎欲滴了,更何况,那面人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五颜六色的呢!所以面人一出锅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去锅里挑选自己喜欢的面人,一口咬下去,松松软软,那叫一个香!你在细细咀嚼,面糠的甜味在嘴里四散开来,那叫一个回味无穷!真可谓是吃在嘴里,乐在心里啊!可这还不够完美,最后还要把蒸好面人放在火上烤一烤,烤好的面人金黄酥脆,不但更好吃了,还比没烤过的面人存放的时间更长哩!</p><p> 捏面人是我们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我们陕西的骄傲。作为陕西的孩子,我们一定会让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薛鸿杰,性别:男,14岁,就读于神木市第五小学六年级十班,性格活泼开朗,爱好打乒乓球,曾获作文竞赛一,二,三等奖……</span></p> <p> 家乡的色彩</p><p> 韩旭</p><p> 神木是什么颜色的?是落日般的红?是大海般的蓝?是黄土般的黄?</p><p> 神木是红色的。每天傍晚,太阳快要落在丰家塔二郎山一线时,天空中一片一片红霞与山下的窟野河河水相对应,衬托出天空中的红霞是那么般的红!黄河几字湾畔上的红枣,是那么红,那么甜!而天台山上面的红色革命的纪念馆,是那么的红!</p><p> 神木是蓝色的。早上起床,太阳被云遮住后,天空是蓝色的,把杏花滩的湖水也衬上蓝色的外衣,更是给远方的红碱淖画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蓝色的湖水与蓝色的天空只是隔着一道的地平线,真是美不胜收!</p><p> 神木是黄色的。在神木市中的南北西郊,有很多沙子,这是真正的黄土,不潮也不干,很软。在神木7635平方公里面积上有百分之六十是黄土地,都是黄沙,而在沙子下面是侏罗纪的植物,经过数亿年演变,形成了煤炭。对了,还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石峁遗址,她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而她也是黄色的!</p><p>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红蓝黄!</p><p> 神木,真的很美!</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韩旭,神木五小五年级三班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团结同学</span></p> <p> 书乡记</p><p> 王梓旭</p><p> 神木,一个充满奇迹文化宝地!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让它饱经风霜。秃尾河、窟野河在这里流淌。俗话说:“有水才有生命,有水才有文化。”正是因为这些河流的贯穿,才有了高家堡古镇、石峁遗址这样的文化遗产,也为我国的考古学做出贡献。</p><p> 神木的民俗是十分有趣的。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有捏面人儿的习俗,各式各样的面人儿,不仅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也在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图个吉祥。除此之外,神木民俗还有剪窗花、酒曲等。但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非‘神木方言’莫属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木人,说好一口流利的神木话,应当是最基本的。</p><p> 在神木方言中,有一个词,叫做“解哈么”。是指懂得某个道理、某件事。在其他人来看,这个词可能让人无法理解,而在我来看,却是格外亲切。只有地地道道的神木人才会说出这样让人倍感亲切的词。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那是一次考试中,我好像只考了八十分,对我来说应当是十分差劲了,觉得没脸见妈妈。虽然如此,但妈妈并没有怪我,她将错的题一道一道的给我讲解,讲完最后一道题,看着我说:“‘解哈么’,‘么解哈’我再给你讲一遍,不能弄虚作假!”我当时听得一脸懵:“解哈么”什么意思?妈妈接着又说:“你上课成天‘丟盹马趴’,一点也不好好学习!整天‘怕不劲’动脑子,这么简单的题还能做错?”在妈妈一口流利的神木话中,我似懂非懂的明白了妈妈口中这些词的意思。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及汉字的博大精深。</p><p> 每天早晨,当我走进胡同小道、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总能听见耳熟能详的话语,这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总想驻足多听一会儿,这——就是家乡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家乡的代名词。虽然五花八门,但是都是家乡人们的真情实感。每当我看见陕K的车牌,也同样会觉得亲切。在印象中,家乡的人们说方言是常事,但是近年来神木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方面不断上涨,GDP也在逐年增加。随之,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入神木,致使说普通话的人也越来也多,所以在大街上,听到神木话,你会倍感亲切。</p><p> 神木话,我多想再听听你!听听你那厚实、粗重的线条,听听你那多样、动听的声调;感受你陕北豪爽之气!感受你那悦耳之声!就如广告词里:“感知神木,感受神奇!”一般。</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梓旭是神木市第五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班长,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酷爱阅读,是同学心目中的学霸,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帮手。</span></p> <p> 神木捏面人</p><p> 李 鑫</p><p> 神木捏面人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在以面食为主的陕北地区,许多地方都有在农历七月十五捏面人的传统习俗,而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神木面人。</p><p> 每年的七月十五这天,神木家家户户都要捏面花,当地俗称捏面人。这些面人都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豪放、大气而传神。每一个面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件极好的艺术品,除祭祀外,烘干后分发给儿孙和当做走亲串友、相互馈赠的礼品。</p><p>临近七月十五的时候,你瞧,在沙渠市场、驼峰市场都开始摆摊卖面人人了。我看到这些长相极好的面人人,嘴里不由自主的咽了一口口水。 </p><p> 捏面人人除了白面和水,需要的工具有案板、碗 、碱面、刀、剪子、梳子、牙签、小红豆、绿豆,一次性筷子等简单工具。接下来就是和面、醒面、揉面、捏面人。醒好的面要反复推、压、揉、搓,要看到面团表面光洁,不能有裂纹和面褶,这样才能有筋道,可塑性强,蒸熟的面人会色泽鲜亮、口感好。揉好面后,这些巧婆姨就开始捏面人了。面人头部是一个圆形馒头大小的面团做成的,在弄个小剂子,淋上点油、掺上点锅底黑,反复揉搓,做好了发亮的黑面团,做成漂亮刘海与发型,再搓上柳叶眉、小巧玲珑的鼻子,附在上面,再眼睛部位垫一个小面球,放上圆圆的小红豆,微微一按,一双笑眼便形成,把豆子垫在一个小面球上一按,镶嵌进去就做成樱桃小嘴。再把搓好的面绳,卷成两只耳朵,点缀在头的俩侧,一个栩栩如生的面部造型就出来了。接着用一块大小适当的面团,揉一个椭圆造型的上身,与头部相接,用一条细面绳,系在颈部,不但美观,还可以遮挡头与身衔接处的缺陷。再搓两条粗细匀称得圆条,放在椭圆面团的两侧便是两条胳膊。然后用小梳子在胳膊末端轻轻压五个梳齿印便是两只手,把两条成型的胳膊抱在怀中,随后搓一根如麦秆粗细的面条,合适的长度,两头顺时针盘圈,直到重合后,用刀剪分别裁出一朵类似菊花的面花,然后放在面人的肚脐上,再做一些小面花,点缀在面人的身上、胳膊上,如此一来面人就大功告成了。面团在这些巧婆姨的手上,就像被驯服了一样,不一会就被捏成各式各样的面人。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都不在话下。</p><p>蒸面人是一道关键程序,把摆放好面人的笼屉放在已烧开水的大锅上,大约二十分钟后,一个个光洁如玉的面人就出锅了。蒸好的面人一出锅,热气腾腾,趁热点上红红绿绿的小点点做装饰,然后放到自己纳的棒棒盖上让褪去热气。</p><p> 等到把所有的面捏完蒸出来以后,就需要把大锅清洗出来,灶火里的余火就用来炕干这些面人,面人炕得好,不仅外表是焦黄焦黄的,而且里面也已是全部烤干,咬一口,酥脆酥脆的!</p><p> 七月十五捏面人,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更承载着无数淳朴厚道的乡里风情!</p><p>这就是我家乡的捏面人!</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李鑫,13岁,就读于五小六年级七班,热情开朗,乐观向上,学习刻苦认真,喜欢听音乐。</span></p>

神木

面人

家乡

清明

秋千

羊肉

羊杂碎

美食

糊糊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