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史话:武功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陈爱国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武功火车站原名叫普集镇车站, 这个车站是陇海铁路通车时建立的。一九八二年五月一日,才更名叫武功车站。如今已经过去三十八年了,但人们忘不了它原来的名字,时常想起它,回忆它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普集镇的地理位置,正处在周至和乾县的南北中轴线中间,南距周至县城十公里,北至乾县县城三十五公里。由于当时渭河上没有大桥,南北交通极不方便。人员货物的运输,只能通过渭河上的摆渡船来进行,所以那时武功县境内渭河的大小渡口就有十几个。</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 一九三六年底,普集镇车站刚建立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中间站。但是由于铁路通车了,武功县中东部一带,包括南至周至、北到乾县,人们出远门都要到这个距离最近的车站来坐火车。来往的旅客多了,车站侯车室外也热闹起来。普集镇街上也有了旅社、饭店和茶馆,一些商铺也开张了,街道也逐渐繁华起来。</p><p class="ql-block"> 自从普集镇设立了火车站,当地人就把去火车站叫做“上站”或“站上去”,火车站就成了普集镇的代名词,后来这里成了县城,但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的叫法。甚至包括渭河南边周至的许多地方,老一辈人里也是这种叫法。火车站建站至今80 多年,人们的这种叫法没有改变。</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普集镇成了武功县一个重要的集镇。一九六一年八月,县政府迁来屈家村东,普集镇就变成武功县城所在地,发展的速度也加快了。车站侯车广场外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被命名为人民路,成为县城的主街道,加快了向两端延伸的速度,县政府在人民路西头路北,火车站在人民路中段路南。</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一九七一年九月,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武功县城和周至县城间的渭河上,一座跨河大桥终于建成了,这是咸阳至宝鸡间150 公里距离内建成的第一座渭河大桥。随后周乾公路通车,从而使普集镇成为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南到周至佛坪,北至乾县永寿,人们出行都到普集镇来坐火车。这些县的工农业产品和货物,通过公路运输集中到普集镇,然后经过铁路进行中转运输,因之车站货场一下子忙碌起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由于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普集镇车站货运量大幅增加,武功县及附近几个县的粮食、木材、化肥和工业产品及其它的生产生活资料,就都集中到普集镇车站。国家调拨给各县的生产生活统配煤,也在这里集中到达,车站在道北西头建设了一条专用卸煤线,一些县还在这里设立了煤炭转运站,木材转运站,站东头还修建了一条木材专用线。</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到夏秋季节,当地出产的西瓜通过铁路运往东西南北,而南方的香蕉、橘子和甘蔗也通过火车运到这里来,丰富了人民生活。每年春节前,一车车的日用百货和节日供应品从外地运过来,又一车车的优质小麦和玉米从这里运往各地去,满足了节日供应的需要。从那时起,车站货场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车来车往,热闹异常。普集镇货场成为西宝间铁路最繁忙的货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普集镇车站客货运输进入鼎盛期。那时的车站广场上,白天总是人山人海,等车的旅客东一簇西一堆;接送人的出租车司机,正忙着招揽客人,显得分外热情大方;广场边上卖面皮的、烧醪糟鸡蛋的、卖蒸馍麻花豆腐脑的,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一大堆人,更觉热闹异常。广场附近,就是最为繁华的地方,就在广场路北一个叫“青年路”的小巷里,有卖蘸水面旗花面的饭馆,有卖米饭炒菜的门面,还有卖杂碎肉及各种小吃的摊摊,特别是老冶家泡馍馆,生意兴隆、人满为患、一座难求。</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远方归来,无论身份高底,下车后踏上家乡的土地,都要先到这小街上转一圈,闻闻家乡的味道,然后按口味爱好,放开肚皮,把这老家的美味尝遍。</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与此同时,普集镇车站的客运工作也迎来高潮,每天有二三十对客车在车站停车,上下车旅客有几千人,周至、乾县、永寿和彬县的客流,都被吸引过来,当年的侯车室,早己容纳不下这么多旅客,买车票的长队有时一直会排到候车室百米以外。直到一九九一年,才新建了一座可容纳千人功能较为齐全的新侯车室。</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那几年客车到站时,站台上只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每个车门都挤得水泄不通,有的旅客甚至从窗口往上爬。在那个时代,列车满员超载是常态,挤不上车的旅客也只能悻悻出站,等下一趟列车到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当年的站台和侯车室,给许多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一些人在欢送的锣鼓声中与亲人依依惜别,从这里踏入人民军队的绿色营房;一些人怀揣着入学通知书,在这里登上列车,踌躇满志的跨进高校的课堂;一些打工者,从这里起步,闯荡社会,弄潮市场,最终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而最多的是探亲访友、出差旅游的人们,他们从这里踏上火车,到达天南海北,奔向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大约从六十年代开始,普集镇站台上就有烧鸡向旅客出售,客车一到车站,旅客就会蜂拥而下,在五六辆站台食品售货车前,排队抢购普集镇烧鸡,由于这烧鸡味道鲜美,价格低廉,有些旅客就一买好几只,带向远方馈赠亲友。武功一些出远门的年轻人,一瓶啤酒、一只烧鸡,在火车上自斟自饮,既消除旅途劳顿,又品尝美味佳肴,那种悠然之态,让周围旅客也唾涎自咽,妒意顿生。</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广告宣传,就凭着站台上几辆售货车,让旅客知道了普集烧鸡,过路旅客成为免费的广告宣传员,一时普集烧鸡名扬铁路沿线,享誉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nbsp;&nbsp;关于普集镇烧鸡,有这样一段传奇:一九四O年,一个河南人从普集镇车站下了车,一条扁担两只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其中一只筐装着个陶灌,里面就藏有后来名扬全国普集烧鸡的祖传绝密配方,他就是普集镇烧鸡的创始人,名叫郭志平。据说这绝世密方,来自清朝宫中,世上无双。</p><p class="ql-block"> 普集镇烧鸡,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有其独特之处,外观上让人感觉肉质鲜嫩,色泽酱红,油光发亮,食之觉得酥烂无渣,醇香爽口,回味绵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七八十年代,一些不法份子,粗制滥造,假冒普集镇烧鸡,上客车向旅客兜售,对普集镇烧鸡的名声,曾造成很坏影响。现在郭志平老先生早己辞世,但他的制作烧鸡的技术却得以流传,目前普集镇烧鸡已成为地方品牌特产。</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那时候普集镇车站有停点的客车不少,去西安宝鸡的人也最多,一些做生意经常坐车的人,每次从其它地方提前进站,列车到站之后,连拥带挤,乘乱上车;下车之前在车上补一两站的票或从三民村一带提前下车,以躲避出站查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武功地区贩“地毯”的妇女人数众多,大都采取这种办法逃票,而一些列车乘务人员,也深知农村人的艰辛,对她们睁只眼闭只眼,有意无意的给予方便。</p><p class="ql-block"> 这种所谓的“地毯”,其实是用苞谷皮(俗称玉米却却)手工制作的座垫一类工艺品。一些农村妇女,就收购这些“地毯”,自个带上火车到西安贩运出售。起初只有一二十人,后来不断增加,以致最多时有上百人。她们三五成群,在车站两端的隐蔽处,等着客车一进站,就会争先恐后的跑过来,不顾一切的往车上挤。一趟车上不去,就等着下一趟车来。她们背着一大包体积庞大的“地毯”,饿了吃点冷馍夹辣子,渴了就喝些自来水,真是担惊害怕,吃苦受累,遭尽路人白眼,历遍人生艰难。他们就以这种方式,挣钱养家糊口或供儿女上学,后来人们称她们为“地毯大军”。这也是那个年代站台上一种独特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说到普集镇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及当年的麦客。每年小麦收割时,那些来自甘肃一带的麦客们,就集中在车站侯车室及候车室外广场,他们开始没活干,就三五成群在县城的街道胡走乱转,晚上就在候车室或外面广场上找个空地方,蛇皮袋往地上一铺,便酣然进入梦乡。一大早,广场上便成为最热闹的地方,当地人到这里来雇麦客,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价格谈妥了麦客们就随雇主一起扬长而去;谈不妥的,就又再寻雇主进入下一轮的讨价还价。如果找不到活,他们就会从一些路口溜进车站,扒上货车,随车而去,另找地方。由于普集镇是个货车上水站,货车停的多,麦客上下的也就多,每趟停车的货车,麦客上上下下总有几百人,所以普集镇就成为最大的麦客集散地,有时晚上在车站广场及附近街道边睡觉的麦客,能有上千人,那种壮观场面,令人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 随着农业机械收割机在关中的普及,直到上世纪末,麦客现象才最终结束。</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斗转星移,岁月荏苒,二OO三年,铁路提速后,车站停办客运业务,武功县中东部一带的人们,乘坐铁路快车或高铁,都要到杨陵去。尽管二OO九年车站又有几趟客车停车,但当年那种热闹的场面,早已成昔日黄花,变为永恒的纪念。</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普集镇车站现在虽然更名为武功车站,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原来的名字,一些当地人不仅为它当年的热闹与繁华而感到自豪,也为它今天的冷落与萧条而感到遗憾。然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交通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一切已不可能再回到昨天。不管怎么样,对于一个车站来说,火车站已扎根在人们心里,人们对它倾注了很深的感情。毕竟这是一段曾经的真实历史,又是一种永远难忘的怀念!</p><p class="ql-block">&nbsp;&nbsp;(以上图片除特别备注外,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