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一 听孙双金老师《匆匆》有感</p><p> 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孙老师是语文教学的集大成者,他儒雅沉稳,极具大师风范,言谈举止亲切自然、和蔼可亲,一招一式随性洒脱,使人如沐春风。孙老师有极高的人文修养,他嗓音极富磁性,朗读的绘声绘色,他的板书大气潇洒,他的语言幽默风趣,他的教学设计有内容有深度扎实实用,他在课堂上自由游走,驾驭课堂能力极强。总结他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老师借鉴学习:一、注重朗读,二、注重方法,三、注重语用,四、思路清晰,五、层次训练</p> <p> 一、注重朗读</p><p><br></p><p> 朱自清的《匆匆》这篇课文语言极其优美,且极具感染力,美的文字,就是要让学生多读,读出画面,读出思考,读出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悟语言,学习方法,运用语言。孙老师的课,课堂上始终是书声朗朗,第一课时前半节课的时间都是在读,先是检查学生读课文,后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点评,最后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当中,他指导学生读出转折的意思来,排比句读出三个句子的层次变化,然后老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齐读,几个问句的朗读,采用了以先扶后放的方法,以一个为例,教学生读出问句抑的语调,然后用此方法自己读下面几个句子。</p><p> 课文中如此美妙的语言,这些新鲜的词汇,一定要通过朗读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朗读,通过熟读课文,让学生形成语感。</p> <p> 二、注重方法</p><p><br></p><p> 在语文的学习中,方法指导很重要,学生只有学会方法了,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在这堂课中,孙老师育方于无行,但又处处显方法,比如第一自然段朗读指导中,读第1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老师指导学生排比句要读出变化来,学生便按轻、较重、重,轻、重、轻,重轻重等方法读句子,接下来孙老师再一次指导学生读出情感的变化,自己范读让学生跟读,教第一自然段朗读时,教给学生用下沉的语气读问句。讲解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时,两段都用了一去不复返,老师教给学生,这就叫首尾呼应的写法,对学生进行写法的指导。在品文的教学环节,更是对写作方法的汇总,比如排比的写法,对比的写法,问句的写法,比喻的写法,并让学生自己份课文中的写法说一说,与作者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体会朱自清语言的生动。</p><p>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学只有教会学生学会方法了,那学生才真正的学会学习,才真正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孙老师的方法教学无痕,但是训练却很扎实,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学习。</p> <p> 三、注重语用</p><p><br></p><p> 语用是语文学习的最初形态,也是最终目的,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孙老师在课堂上极花时间给学生用于语言的训练,从课题在“匆匆”前加一个词语让学生组成词组,在品文的教学环节,孙老师让学生体会品和吃这两个字的区别,从而体会到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一字之差韵味差之千里,让学生体会语言要会用,用的妙。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体会“去一来,枯一青,谢一开”这三对反义词的妙用时让学生换个词,然后与作者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体会作者的用语精妙。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作者把8000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比作大海,孙老师让学生把多8000多日子来打比方,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妙用。第3自然段学习中让学生仿照排比句写一句话,最后的小练笔写“风”,伤课文的写法把无形的“风”形象化。</p><p> 孙老师注重语言品位,积累,感悟运用,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他把词组,句子段落的扎扎实实进行训练。吴忠豪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要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其中语言积累就包括语言建构的经验,比如词与词怎样搭配,词与句怎么组织,句与句怎么连贯等,只有通过学生的表达的实践,不断的积累沉淀语言运用的经验。</p> <p> 四、思路清晰</p><p><br></p><p> 看孙老师的板书就可知道他这一节课的讲课的内容,全包括在他简洁的板书中,由课题引发形象化的语言表现无形的时间,接下来,让学生读好句子,读好课文,提炼课文的文脉,采用让学生找段落中心句关键词的方法,梳理文章的脉络,在梳理文脉时,穿插词语的理解,语言的运用,方法的指导,朗读的训练。下面是品析语句,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妙,体会排比,对比与问句画面等各种修辞手法写法的妙用。最后一个环节是写,化无形为形象的语言写“风”。</p> <p> 五、梯度训练</p><p><br></p><p> 孙老师的课设计得极有层次性、梯度性,体现了一个有易到难,有不会到会,有教方法到用方法的过程。比如,先由检查学生读到老师范读,再到品词析句后的指导朗读方法,读出感情,一步一个阶梯层层推进,写的训练开始引出课文把无形的时间形象化,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入手再到品词析句,修辞的运用,再到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都是在教学生怎样把无形的时间形象化的写法,最后就是片段训练,让学生把无形的“风”形象化,这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训练,这堂课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体现怎样把无形的时间写形象化,学会了这种方法,学生自然就会迁移运用到其他的无形的事物上来,深化了本堂课的主题,达到了教学目标。</p> <p> 纵观孙老师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精彩,方法引导效果显著,语言训练到位,目标达成的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上学生有明显的进步,这是一堂扎实高效的语文课,是一堂精彩的可供一线老师模仿使用的公开课,完全可以搬到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来教学,有孙老师的课为我们一线老师提供范本,让我们一线老师有课可抄,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孙老师这样的大师的引导下能上的更扎实有效,进而上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 云淡风轻原名张亚丽,安徽省砀山县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烟火凡尘中最平凡的女子,喜居书香飘飞一隅,喜欢在书香中找寻心灵的宁静,让一本本浸透人类智慧的书页丰盈生命充实生活,亦喜欢用文字记录跃动的心灵瞬间,在生命的岁月里镌刻下飘扬的思绪,百味的情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