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之诸葛亮篇 <p> 小茜宝</p><p> 2019年10月的国庆节,我去成都参加车模比赛,特意去了一趟武侯祠,来寻找我偶像的踪迹。写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的偶像是谁了,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p> <p> 初读《三国演义》,我不由得对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卧龙先生心生敬佩。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桩桩件件无一不显示了先生的智绝天下。可惜,诸葛亮却没能实现自己毕生最大的愿望——助刘备统一三国,最终在54岁的时候病死五丈原。于是,我再读《三国》,希望能找出一些让孔明先生抱憾的蛛丝马迹。</p> <p>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为蜀国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尽全力奋斗,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到死为止。他是这样写的,也这样做了。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许以驱驰,事无巨细,都自己出马,不假手于他人。这样一来,蜀国其他的人才,缺少锻炼的机会,跟赵括纸上谈兵一样,没有做事的经验。虽然蜀国有人才,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施展不出自己的才华,最终会逐步没落,从而造成了蜀国人才数量和质量远低于吴魏两国。所以,诸葛亮抱憾的第一个原因是他缺少团队精神,不注重人才的培养。</p> <p> 在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倾心竭力”,亲自领兵北伐,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北伐之前,蜀国先是和吴国交战,后来又平定南蛮,连续战争后国库空虚、百姓没有得到休养生息,而同时期的魏国却凭借自己广阔的疆土不停地发展农业,国力日渐昌盛,在这个时候蜀国北伐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所以,诸葛亮抱憾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对局势的判断失准,后续补给乏力。</p> <p>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即使是“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孔明先生,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每当我们犯错时,只有直面错误,努力做到更好,才是面对错误最好的方法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