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特校•送教】为了心中那一缕牵挂——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豫海兴隆组)疫情期间送教上门工作纪实

Ustinian

<p>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我校积极响应国家“隔离不隔爱”的号召,使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体验,来感受社会的美好,让孩子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4月20日至4月23日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开展本学期"送教上门"的工作,此次工作开展以来,深受领导的重视和家长们的好评。</p><p> "送教上门"是指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但因身体残疾障碍过重,无法到学校接受正常教育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学校采取教师走进家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个性化的个别化教育的教学方式。</p> <p>  在我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送教上门"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在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与努力。</p> <p>  四月二十日,阳光明媚,微风缕缕。我们豫海兴隆组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送教上门”工作,此次不仅仅是送教,也是“送温暖送健康”,我校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温暖包”有牙刷、牙膏、洗头膏、口罩等日常生活用品,希望能帮助到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p> <p>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研究的书。为保障送教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宗旨,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残疾类别、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p><p> 明明(化名)、军军(化名)两个孩子分别是肢体一级残疾和脑瘫患者。在送教的同时,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把温暖送到了每一名孩子的心中,把信心带到了每一个家庭。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互动中,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到欣慰。</p> <p>  对有教育接受能力的孩子进行认知训练,例如:“古诗教学”“算数教学”“模仿训练”。</p><p> </p> <p>   羊羊(化名)是重度智力残疾儿童,万老师的训练内容是手部精细。用两指拿取珠子放在指定的瓶子里,认识彩带并从瓶口能放入。</p><p> 俗话说,“心灵手巧”,对孩子而言,手的动作,代表着他的智慧,手功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重度智力残疾和手眼协调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抓、捏、穿、夹、倒、拧等动作的训练,增强手部触觉辨识度和手眼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p> <p>  一个家庭里,出现一个残疾的孩子是多么得不幸!而那个给家庭带来不幸的孩子仍然被父母当宝贝一样宠爱着,又是何等的幸运!有一位家长这样说道:“孩子本来智力不好,我们就只能尽全力照顾着,看着他在我们身边一天天长大,我们也是幸福的!”</p><p> 在心灵埋下一颗种子,它是会生根发芽的。我们希望特殊儿童能得到多一点来自他人的陪伴及关爱,因为对一个家庭来说抚养一个特殊儿童十分不易。</p> <p>  送教上门,是“家校共育”的一道桥梁。通过送教,我们了解到弱势群体的生活、学习状况,更能感受到这些弱势群体家庭对温暖的渴望。</p>

送教

孩子

残疾儿童

上门

残疾

我们

我校

教育

特殊教育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