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孤独

瞿瞿

<p>孤独中读完《百年孤独》,和很多读者一样“一口气读完,却没有能力评价”。</p><p>只有载两篇书评,算我的收获。</p> <p>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p><p>&nbsp;&nbsp;&nbsp;&nbsp;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p><p><br></p><p>&nbsp;&nbsp;&nbsp;&nbsp;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p><p><br></p><p>&nbsp;&nbsp;&nbsp;&nbsp;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p><p><br></p><p>&nbsp;&nbsp;&nbsp;&nbsp;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nbsp;</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p><p><br></p><p>&nbsp;&nbsp;&nbsp;&nbsp;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p> <p>绚烂的生命也曾孤独</p><p>——孤独是爱的底色</p><p>一个由于喝奶茶而失眠的夜晚,我终于看完这本《百年孤独》,并写下些许文字。</p><p>这本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从创立到灭亡、七代人一百年的经历。</p><p>很多人被书中冗长而高度重复的名字劝退,仔细读书其实不难区分。乌尔苏拉代表乐观坚毅,蕾梅黛丝代表美好善良,阿尔卡蒂奥代表情欲物欲,奥雷里亚诺代表理性思索。叫相似名字的人有相似的性格,一代一代周而复始。这个为了躲避因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孩子而创立马孔多小镇的家族终因生出猪尾巴的孩子而灭亡,羊皮卷上的预言直到命运上演才被译出。宿命早已写好,命运罗盘转动,人们陷入轮回而不自知。</p><p>(一) 关于孤独</p><p>“马孔多在下雨。”</p><p>“别傻了,赫里内勒多,八月份下雨很正常。”</p><p>这段对孤独的刻画堪称神来之笔,传神之处就在于相似的场景已经无数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p><p>轻描淡写的开头,实际上已经孤独至极,希望引起关心,却被同样轻描淡写地回复。更可怕的是想倾诉的人能感受到这样言简意赅的回复背后暗含的冷漠。</p><p>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其实不想悲欢相通。</p><p>老何塞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沉迷研究,脱离家庭生活。乌尔苏拉年轻时为一大家子的生计劳碌奔波,晚年被孩子们当玩具耍弄。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三十二场战争甚至背离初衷于战争中迷失。阿玛兰妲被告知做完寿衣就会死去,从想尽办法拖延到静静迎接死神降临。他们都是孤独的。何塞的孤独来自无人理解,乌尔苏拉的孤独来自不被关心,上校的孤独来自他对这个世界的冷漠,阿玛兰妲的孤独来自对付出爱和接受爱的恐惧。可怕的是,这些因素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使孤独无孔不入。</p><p>有人说,爱是孤独的解药,而布恩迪亚家族没有爱,所以注定百年孤独。这个说法我是不认同的。书中有几个情节打动了我。</p><p>乌尔苏拉说,只要我还活着,这个家就不会缺钱花。奥雷里亚诺第二死前拼命赚钱为了女儿能继续读书。</p><p>阿尔卡蒂奥(第三代)被执行死刑前告诉妻子给女儿取名乌尔苏拉。他想说还是改成蕾梅黛丝吧,话未说出就被击毙。女儿出生后,乌尔苏拉说叫乌尔苏拉的人一生都很苦,还是叫蕾梅黛丝吧。</p><p>尽管记忆里上校描述了战争的种种,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仍感受到上校心中对战争最真实的想法——恐惧。</p><p>家人间延续到生命尽头的奉献、心照不宣的默契、对先人跨越时空的理解,都是对爱的写照。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对于爱和孤独的刻画却真实到似曾相识。</p><p>有了爱,也会孤独。</p><p>书中有人把孤独当特权,不希望被打破,有人把孤独当灾难,想尽办法摆脱,有人把孤独当常态,与之和解。上校晚年与孤独相伴,重复制作小金鱼再熔掉。起初我以为是因为他渴望见到蕾梅黛丝的愿望达成时他正在制作小金鱼,他想以这种方式缅怀过往的心动,后来读到他把蕾梅黛丝的东西也烧掉,试图清除一切自己在世间的痕迹,发现他只是孤独。</p><p>这是孤独,也是对生命的大彻大悟。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孤独,或许是我们还年轻,没有见识到生活最本真的面目。</p><p>人生而孤独,又试图把孤独变成独处,期待在独处中获得自我圆满。而孤独是无法百分之百地转化为圆满的独处的,在选择享受独处的同时,也附带与孤独的相处。是逃避,是和解,还是机械地重复,这是由心情与境遇决定的。</p><p>我们无需自怜自苦地感慨孤独,至少我们比这个注定孤独百年的家族幸福得多。</p><p>“总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触动心灵的弦,生未百年,死不孤独。”</p><p>(二) 关于文学</p><p>什么是文学?</p><p>我不能很学术地释义。不过当我打开第一页读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时候,我知道这就是文学。一句话,三个时空,写出一个人历经沧桑后怀念最初的快乐的那种心情,读者过目成诵。这是电影镜头、舞台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展现的、独属于文学的魅力。</p><p>在思考了“文学是否是矫饰的”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成熟的文字需要的不是煽情、矫情和妄加评论,而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是克制。于是我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以旁观者的视角尽量真实还原事情本身,而这难免给人一种时而温情又时而疏离的感受。马尔克斯运用文字的方式启发了我。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讲故事的同时,描述要细致,过渡要自然。他的文字读来令人神清气爽,犀利的讽刺轻松诙谐,偶尔的感慨深刻厚重,既脑洞大开包罗万象,又贴近生活洞察人心。实在佩服。</p><p>读罢不禁感叹中外文学异曲同工。说起马孔多小镇,我们联想到桃花源。说起家族兴衰众生相我们联想到红楼梦。说起魔幻现实意义,我们联想到莫言和蛙。说起权力倾轧和乱伦,我们联想到白鹿原。褪去形式,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是相似的,文学作品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启迪的。</p><p>哲学观点认为事物发展是迂回前进的,而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高度的重复,原地踏步。人性里最真实的欲望与丑恶,在没有政府、没有制度、没有伦理自然生长的马孔多小镇展露无遗。规则的确立、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只是便利与简化,没有实质影响。文明没有得到传承,人们依旧愚昧,人性依旧野蛮,人们依旧控制不了人性,纵欲过度受到反噬,人们依旧摆脱不了思维惯性,在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时代进步了,人类也就进步了吗?已有的或是新生的事物真的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吗?</p><p>物质繁盛,心灵浮躁,能静心读完一本书实属不易。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再读会觉得之前的自己浅薄,上次读这样的书还是数学分析(勿喷)。令我痛苦的是网络的发达、语言的程式化使感触日渐麻木,我们随时随意引用着书中名句,概括着故事情节,重复着之前有无数人说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说过的名言和感悟,却忽略了自我体会、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是否也已经陷入一个轮回?</p><p>马孔多小镇历经百年沧桑,作者勾勒出战争的惊扰,资本的入侵,政客的无耻,看客的麻木,平民的卑微。随着上校切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随着载有被屠杀的三千工人尸体的火车驶向大海,随着猪尾巴孩子到来、小镇被风卷走,真相被掩盖。民众是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也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粒尘埃,风吹过连痕迹都不留。</p><p>读完顿觉荒凉,也为家族的人最终冲破桎梏因爱结合而喜悦。翻到最后一页,读着“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意犹未尽。</p><p>如果说文学有什么不可替代之处,想必就是一种直接撞击心灵的感受,是不曾经历的人生引发的思索,也是不眠之夜化孤独为独处的一点力量。</p><p>《百年孤独》做到了。</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