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当前,新冠肺炎的防疫形势得到有效控制。面对频繁更新的境外病例以及确诊病例,每个人难免感到焦虑,紧张,担心…</p><p><br></p><p>同时,我们不得不隔离在家中,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行动,很多人会感到烦躁,空虚,甚至愤怒。这时间日常的防控工作固然重要,而疫情阴影下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呢?</p><p><br></p><p>作为学生的我们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记住,危机事件的发生会令人手忙脚乱,自乱阵脚,因此让生活作息维持规律,是处理危机的 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保持好睡眠身体和精神才能得以充分的休息。</p> <p>保持一个好睡眠接下来就要有一个好的思维,在对自身以及家人的健康的担心、以及高强度工作的双重高压下,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方式表达和倾诉出来。说出你遇到的情况、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你的的感受等。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指责抱怨等不良应对方式。当觉察到自我压力过大时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有氧运动、倾听音乐等放松活动中,这样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产生愉悦的体验,减少我们的心理压力。凡事不要只往坏处看,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注意每日的资讯中,其实正面信息是多于负面的。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p> <p>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在睡前不宜过份关注相关信息,不道听途说,关注必要的信息,减少杂音。关注官方发布权威信息,疫情期间,文明上网、理性上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网民。对于自己的知识不足以分辨的谣言或网上的信息,要多方求证,综合判断,多关注官方发布的消息和权威媒体的报道。</p> <p> 总结我觉得最重要的三个内容一是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二是用正向思维处理负情绪;三是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面对疫情。</p><p><br></p><p>这同时也让我知道信心是长效的疫苗,除了恐惧本身,我们无可畏惧。对这场疫情,我们当然要警惕,要如临大敌,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歼敌,但不必恐慌。不必恐慌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现实有准确判断,对党中央有信心,对整个国家的防控举措和组织、动员能力有信心。当下,人员、物资正八方驰援武汉等地区,不仅让受助者暖心,更能振奋人们共克时艰的信心。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恐慌徒劳无益,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攥指成拳,合力致远,我们不仅能够打败恐慌情绪,更能战胜疫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