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的谷地上。它又称为热河行宫、承德离宫,是清代前、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承德避暑山庄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下旬,随西安一家自助旅游团从坝上返回途中来到承德,利用半天时间重点游览了避暑山庄里的宫殿区和湖泊区。</p> <h3>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建成。其总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是中国亦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据介绍,园内的西北为山岳区,东南为湖泊区,东北为平原区,整体形貌如中华版图。山庄造园取法自然,不饰雕琢,120余组建筑融缀于山、水、草、木之间,构成融南秀北雄为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可谓“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当年避暑山庄初具规模时,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4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后期乾隆皇帝在对山庄进行大规模扩建后,仿其祖父康熙,又以3字为名同样题写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h3> <h3>从建筑格局上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进入山庄后,首先游览的是宫殿区。</h3><h3>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正宫是其主体建筑,有9进院落,取“天保九如,万寿无疆”之意。正宫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已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h3><h3>这里地形平坦,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回归自然的境界。此处的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与京城故宫的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照。</h3> <h3>据介绍,康熙、乾隆时期,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h3> <h3>到此一游,立此存照。</h3> <h3>这座建筑是宫殿区的主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用金丝楠木改建。其等级、法度类同紫禁城的太和殿,凡重大庆典、内外朝觐皆于此殿举行。</h3> <h3>主殿叫“澹泊敬诚殿”,也叫“楠木殿”。大殿门头上方悬挂匾额,应为乾隆皇帝御笔七律诗文一首。</h3> <h3>大殿内皇帝宝座上方悬挂着康熙御题“澹泊敬诚”大匾,隐喻君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h3> <h3>位于澹泊敬诚殿后面的这栋建筑是“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圣祖御题“依清旷”。乾隆增题“四知书屋”,取自《周易 • 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诠释帝王治世之道的最高境界:刚柔相济,恩威并施。</h3> <h3>皇帝临朝前后在此更衣小憩,亦在此接见近臣和少数民族首领。</h3> <h3>院内一侧的绿地回廊。</h3> <h3>这里的一长排房屋是“十九间照房”,也称为“万岁照房”,位于四知书屋之后,为皇帝随侍人员备差之所。以此为界,其南面(房前)为前朝,其北面(屋后)属后寝。</h3> <h3>照房中部设有佛堂三间,乾隆御题“宝筏喻”,取自李白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寓意佛法无边,犹如珍贵的航船载人渡过险滩。</h3> <h3>在照房里还陈列着一些文物,这幅画描绘的是避暑山庄的大型佛寺一一珠源寺,其前临西湖之水,北依山瀑之源,山水相连,风景秀丽。</h3> <h3>据介绍,宫殿区正宫的九进院落共收藏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珍贵文物2万余件。这是在展室的文物陈列柜中挑选拍摄的几座自鸣钟。历史上避暑山庄所藏钟表300余座,既有来自英、法等国家的舶来品,也有清宫造办处和广州等地制作的精品。这些钟表造型独特,装饰华美,寓意吉祥,见证过帝王嫔妃曾经的生活。</h3> <h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历代王朝一直以圭表、日晷、滴漏计时。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座自鸣钟赠与万历皇帝,开启了中国机械钟表收藏和制作的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时间感知方式。</h3> <h3>康熙皇帝热爱西方科学,内廷设置“自鸣钟处”,学习钟表机械原理,仿制西洋钟表,日晷、滴漏等逐渐被取代,成为高居庙堂的礼仪性陈设。</h3> <h3>雍正时期,钟表作为计时工具已在宫廷中普遍使用。乾隆五年(1740年)内务府成立做钟处,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精美的钟表。</h3> <h3>由于清朝帝王强烈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皇宫及皇家园囿成为钟表最集中的典藏地,皇帝成为拥有钟表最多的收藏者。</h3> <h3>挂屏是融合了雕刻、镶嵌、织绣等多种技法的艺术作品,代替画轴或画框悬挂于墙壁,起到美化厅堂的作用。宋代以前就有用竹、玉、石雕刻的挂屏,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宫苑宸居内陈设挂屏风行一时,其工艺细致精巧,风格典雅灵动,是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h3> <h3>左:清紫檀边嵌玉博古挂屏</h3><h3>右:清紫檀边( )地嵌牙人物挂屏</h3> <h3>左:清紫檀边绣花 ( )挂屏</h3><h3>右:清紫檀四合边织绣串珠象挂屏</h3> <h3>避暑山庄所藏挂屏,材质多样,用料考究,有象牙、玉石、珍珠、刺绣、翠羽、彩瓷、珐琅等。图案也有章法可循,大多取自古代传说、名家画稿、历史典故、宗教文化和吉祥纹样。</h3> <h3>离开十九间照房就来到正宫区的“后寝”部分,这里以面前的“烟波致爽”殿为中心。该殿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取“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颜额明义,并位列康熙三十六景之冠。殿堂陈设富丽典雅,为皇帝礼见亲伦、燕居休憩的寝宫,正中三间设御座,西次间为佛堂,西稍间为暖阁,是皇帝的寝室。庭院清幽静谧,寝宫的东西各有一个小院落称为东所、西所,是后妃住所。</h3><h3>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避难热河,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批准了奏折,同意恭亲王奕䜣同英、法、俄三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并追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致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h3> <h3>这是“西所”,康乾时期曾为后寝书斋,嘉庆年间改书斋为后妃居所,始称西所。1860年咸丰避难热河期间,懿贵妃(慈禧)居于此处。次年咸丰薨逝后,慈禧与奕䜣在这里策划了辛酉政变,实现了太后垂帘听政,奕䜣摄政监国,开始了对中国长达48年的统治。</h3> <h3>烟波致爽殿后面的这幢面阔五楹的两层楼房,名为“云山胜地”,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列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八景。楼下戏台“文明福地”,供帝后听戏;二楼佛堂“莲花室”,为帝后祭月祈福之所。</h3> <h3>此幢楼房楼梯的设计是别出新裁,在楼前东侧堆砌点缀着一座小假山,而登楼的石阶就隐藏在其中。</h3><h3>登楼凭栏远眺,夕霭朝岚尽收眼底,良宵夜话妙境顿生。</h3> <h3>这里是正宫九进院落的最后一处“岫云门”,也是避暑山庄博物馆的后门出口。</h3> <h3>走出正宫后,沿路绿植茂密,古树参天。</h3> <h3>路边的古树被支撑围挡保护起来。</h3> <h3>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念,好不容易抢拍下一张无人作伴的空景画面。</h3> <h3>林中的鹿儿自由自在地觅食。</h3> <h3>它虽然不怕人,但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感。</h3> <h3>沿园中道路已进入避暑山庄的湖泊区,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其面积包括洲岛约有49.6万平方米,湖中有8个小岛将其分割出大小不同的水面,虽各有其名,但统称为塞湖。</h3> <h3>这是位于如意湖滨的一座十字形小亭,亭檐下悬挂“如意湖”牌匾,列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四景。</h3> <h3>临亭东眺水乡风景,历历在目如进画中。</h3> <h3>这处双檐方亭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亭子三面临水一面居山,称为“芳诸临流”,列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七景。夏季潺潺的湖水,翠绿的山光,波泛涟漪的湖泊及百鸟共鸣齐飞的壮景,构成一幅奇妙无比的山水花鸟图。</h3> <h3>立于方亭一侧作景点介绍的秀石,点缀于此亦为景色添彩。</h3> <h3>眼前虽无荷花可赏,但碧绿连岸的荷叶依然挺立喜人,远处白色石栏小桥将周围的景色衬托的更加明亮清新。</h3> <h3>此处水岸边的建筑称作“知鱼矶”,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三十三景。</h3> <h3>这里是帝后垂钓观鱼的地方,知鱼矶取意于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水上辩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典故。</h3> <h3>这座双檐十字亭为康熙三十六景中的最后一景,其檐下牌匾题写着“水流云在”,取意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诗句。流水与浮云相映成趣,动静变化妙不可言,当年帝后常在此赏景休息。</h3> <h3>碧波荡漾,垂柳依依。</h3> <h3>湖面上的“如意洲”是一个大岛,事后看介绍,上面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是一个中心风景区。</h3> <h3>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过桥登岛游览,只能是又留下一份遗憾。</h3> <h3>“莺啭乔木”是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二景,此处百鸟争鸣极富诗情画意,是当年皇帝在朝霞映衬下听莺鸣鸟啼的地方。</h3> <h3>“万树园”是一片绿草如茵,树木茂盛,地势开阔的地方,从山庄景区分布上属于平原区,这里应该是它与湖泊区交界的边缘地带。山庄有园内交通车,可以将游人载往不便于步行到达的较远区域。</h3> <h3>“濠濮间想”是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十七景,坐此亭中可北览万树园,南望湖光山色。</h3> <h3>水秀山青,游船穿梭。</h3> <h3>画面前方是“金山岛”,绿树掩映中的“上帝阁”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h3> <h3>这座方亭是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三十五景“甫田从樾”,清代这里是皇家的农田和瓜圃。此亭是当年皇帝观看庄稼瓜圃时小憩之处,也是领略乔木成林,泉甘剖翠瓜的地方。</h3> <h3>方亭侧后方这架造型简朴的草顶木制牌楼上题写着“御瓜圃”,门两边楹联为“土厚登双谷,泉甘剖翠瓜”,出自康熙皇帝《烟波致爽》中的诗句。</h3><h3>避暑山庄建立初期,康熙皇帝曾在附近开垦了数10亩农田,名为“瓜圃”,种植着粮食、蔬菜及瓜类等多种作物。现在这里的御瓜圃是景区依据相关文字资料的描述,重新恢复设置的。</h3> <h3>停泊游船的小码头。</h3> <h3>游友们自行搭伴,爱好摄影的自然少不了毛遂自荐的模特。</h3> <h3>横跨在湖面的小木桥玲珑秀美。</h3> <h3>这处可供游人休息的亭子没有专门文字介绍,应该是属于普通的仿古建筑。</h3> <h3>来到了热河泉。</h3> <h3>“热河泉”是避暑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泉侧的这通石碣上刻有“热河”二字。承德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热河,避暑山庄称为热河行宫,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都由此泉而得名。</h3> <h3>泉上架桥横跨池沼,宛如一道彩虹,泉水清澈见底,四季景色变幻,终年不曾结冰。</h3> <h3>这处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列为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三景,前殿五楹,圣祖御题“香远益清”,取意周敦颐《爱莲说》。后殿三间,取名“紫浮”。</h3> <h3>两殿前后临池,其间遍植重台、千叶等名贵荷花。花开时节,翠盖凌波,朱房含露,流风冉冉,芳香盈袖。</h3> <h3>园林工人不辞劳苦,在湖中打捞水草枝叶等杂物,以保持水质清澈湖面洁净。</h3> <h3>游船往“金山岛”方向驶去。</h3> <h3>“金山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仿镇江金山寺的意境。石岛于湖水环抱中,状似紫云浮玉,虽由人工堆砌,却宛若天开地造。</h3> <h3>假山上筑殿五楹,圣祖御题“镜水云岑”,循石级而上,达“天宇咸畅”。两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由于受地形和光线等影响,没有拍到合适的画面,只能请各位看官见谅。</h3> <h3>累累巨石之上建有三层木塔,名为“上帝阁”,是清帝祭祖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h3> <h3>西斜的阳光挥洒在“金山”石上,反射出橙红色的霞光。康熙帝赞曰“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h3> <h3>石岛周围湖水与林木环绕。</h3> <h3>夕阳余辉中的金山岛,渐渐安静下来。</h3> <h3>湖水也变幻出不同色彩。</h3> <h3>天色渐暗,园内游人已逐渐稀少,需要寻找回程的路径了。</h3> <h3>沿路遇到一些古建,因没有看到明显的指示牌和文字说明,也就无心探究了。</h3> <h3>在一片建筑的拐角处终于有了发现,这座与回廊相连的“冷香亭”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十二景。早年间,亭前湖中遍植从敖汉移来的菏花,据说深秋季节也不凋谢,清帝每年秋季木兰行围回到山庄都要来此亭观荷听香。</h3> <h3>从冷香亭左拐前行,便来到与之相连的这处门殿,殿内悬挂圣祖御题“月色江声”匾额。此处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月色江声”取自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h3> <h3>进入院内,原来这是一组精致的庭院建筑,有主殿“静寄山房”,是皇帝的书斋;有后殿“莹心堂”,堂后是“湖山罨画”,为静修及下榻之处。看来前面一路走来所看到的一些古建筑,应该是属于这座庭院的组成部分。</h3> <h3>连接庭院建筑的回廊。</h3> <h3>据介绍,“月色江声”的这组建筑与“如意洲”一样,也是建在湖中的一个岛上。</h3> <h3>远处暮色中的湖面上浮现出一排串在一起的建筑,它们是3座亭子和2座牌坊。</h3> <h3>按路标指示,这组建筑正好在回程的路上。</h3> <h3>这里是一条长堤,迎面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牌坊,上面题写的是“阆风滌翠”。</h3> <h3>其背面题写的是“圆嵩澄霞”,看来都是描述此处的风光美景。</h3> <h3>这是牌坊后面的第一座亭子,一些游人在这儿休息聊天散步。</h3> <h3>从另一面拍摄光线要好一些,显出了这座方亭艳丽的色彩。</h3> <h3>第二个也是处在中间的这座亭子是长方形的,虽然形制有别,但是其装饰和着色与两边相邻的方亭还是基本一致的。</h3> <h3>第三个亭子与第一个相比,完全是同款。</h3> <h3>这是长堤这边把头的牌坊,前后两座牌坊是相同的造型和色彩,牌坊上面题写的是“晴霄虹亘”。</h3> <h3>这条长堤一边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一边是连天碧绿的荷塘,只可惜这里的荷叶已是黄绿相间了。</h3> <h3>在荷塘尽头有一处建筑称为“水心榭”,其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列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八景。榭是指建在台上的屋子,水心榭意为建筑在水中高台上的房屋,此榭下有水闸八孔,亦称为八孔闸榭。</h3><h3>由于天色已暗,不宜再去近前观赏,便循着出园的道路加快了步伐。</h3> <h3>已是华灯初上,在暮色中怀着小有收获的满足,结束了又一次走马观花的游览行程。</h3> <h3>制作:华文看客</h3><h3>画面:手机随拍</h3><h3>音乐:时光荏苒琵琶</h3><h3>时间:2019年9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