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p><p> 我仍记得在双水村那片土地上,嘹亮的民歌和红绿的窗花,我读到豪迈与温柔;孙少平在工地上的废弃厂房躺着看《牛虻》,我读到不屈与坚韧;孙少安在砖厂刚有起色,妻子却得癌症,我读到生活实在的苦;垂垂老矣的孙玉厚第一次吃到白面馍时的泪水,我读到人生欢欣。</p><p> 在这部一百多万字的浩瀚里,有一个真实无比的平凡人间。真实如你我的生活,平凡如你我的人生。</p><p> 路遥,一个陕北农民。</p><p> 路遥,象征着一个平凡世界里的人生。</p><p> 人们喜欢路遥,因为平凡的大多数也渴望着超凡和伟大。路遥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有可能实现梦想的参照版本。《人生》,《平凡的世界》虽然是时代的产物。虽然契合的是八十年代万物复苏,狂飙突进的精神主题,但他所传达的精神和信仰并没有被时代的枷锁禁锢。</p><p> 70年的冬天,王卫国降生在黄河陕晋峡谷西岸的清涧县城。农村和土地,穷和苦,像根一样深埋在他的生命里。朔风劲吹,铁马冰河的北国故土,干旱贫瘠。“连绵的黄土高原”“枯黑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风”和“枯黄的背景色”。贫瘠困苦是与生俱来的宿命,陕北农民身上凝结了朴素的奋斗思想,身处赤贫的境地,要么灭绝,要么与苦难较量。</p><p> 在黄土大漠上,路遥开始了他的创造生涯。就如他所说的“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写《平凡的世界》时“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些)继续翻阅”。苦难给了他信心和精神支柱,流于文字,会读出他对于“苦难”的虔诚和笃信。最终他把这部一百多万字的巨著还会有人读吗?有,而且很多。在京东图书畅销榜上,《平凡的世界》稳居第一。为什么明明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却如此受欢迎?换言之,为什么至今仍被奉为经典?</p><p> 其原因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p><p> 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年代,无数怀揣梦想,背井离乡的青年在路遥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希望。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激昂呼吁:“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朴实的语言,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p><p> 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农村是国际化甚至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农村。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变。路遥笔下那种以家族,道德来维系的闭塞农村已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灵活,流畅的社群。但路遥所呈现的文学意义并没有被时代的荒流淹没。纵使时代在变,但这个世界依旧如此。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前,每个人经受的命运之苦皆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抗争命运,无论结果是欢欣或是遗憾。</p><p> 生活本身便是平凡的,不断地重复着,行进着。在那片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原里,每个人都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路遥说:“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或许,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真相。</p><p>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