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猎人》 里的林栋算不算发“国难财” ?

永远的小楼

<p>《口罩猎人》是一部以疫情为背景的真实的纪录片,讲的是一个30岁的中国青年商人林栋于疫情期间,带着军火商保镖在国外刀尖舔血地买熔喷布以希从中获利的故事。预告片效果极佳,将一部纪录片剪出了美剧质感,也令我迅速在腾讯新闻上看完全集。片中有个讨论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林栋这种倒卖熔喷布的行为算不算发“国难财”?</p> <p>是的,在国家急缺熔喷布,口罩告急的情形下,在我们传统印象里,商人都是应该如马云、比尔盖茨般仗义疏财的,像这样倒买倒卖,确实有点不分时间场合。为此林栋的解释也很直接:你们不该骂我,而是该感谢我,有这么多组织机构欲购熔喷布而不得,我帮他们找货,这是好事。我从中获得部分利润,难道不是应当的吗。</p> <p>该如何理解这个朴素的问题,我们可能得从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老师说起。</p><p><br></p><p>在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那就是人“自利属性”的正当性。</p><p><br></p><p>在他看来,人都是自利的,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普遍都更倾向于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份自利在此前可能被认为是缺德,但恰恰相反,它也是一种美德,因为正是人自私的属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p><p><br></p><p>“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p> <p>具体到这个故事里,林栋买卖熔喷布的目的是什么?挣钱。他有没有挣到钱?很有可能挣到了。但这就是错的吗?他让制造熔喷布的人得到了满意的报酬,他让需要熔喷布的单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产品,他也让奔波劳累的自己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至于熔喷布价格的提高,其实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他决定的,而是由大环境、供需关系决定的。主观上你要说他有害国之心,我相信没有,客观上你要说他有害国之举,也比较牵强。他就是一个商人,一个非常单纯以盈利目的的商人。</p> <p>但这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他的行为就没有问题。</p><p><br></p><p>亚当斯密虽然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时候确实为其提供了自利的理论支持,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他的思路毕竟“古典”,在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时候,没太注意“看得见的手”。比如在节目中,林栋说自己没有囤积居奇,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一个商人在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资源后,不会利用自己的资源抬高价格,扩大利润,增加收入,进而让远方的哭声淹没在哐当撒了一地的金币声中。</p> <p>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商人们或许能看到银行账户中不断上涨的数字,能看到自己为国家不断缴纳的税收,甚至还能看到自己在赚了一个亿后拿100万出来做慈善时灾区群众感激涕零的眼神,但资本背后可能造成的苦难,他们是看不到的,他们也不想看到。</p><p><br></p><p>这个时候就彰显出国家对市场干预的政策的重要性了,比如在节目中后期,林栋明显感觉到各国政府对熔喷布等产品进出口管理的日趋严格,而我国在疫情爆发期也有对口罩价格的严格管控,他开始失控,并不断失控。</p><p><br></p><p>所以,到底什么是“国难财”,什么不是“国难财”?</p><p><br></p><p>用官方话术来说,对国家有害的生意就是国难财,对国家有益的生意就不是国难财。</p><p><br></p><p>用大白话来说,政府说你是,你就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p><p><br></p><p>这份“是”和“不是”,客观上就是林栋为了获得更大利益所必须承担的除商业风险以外的法律风险。</p> <p>《口罩猎人》这个故事,你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个年轻商人在动荡庚子年里的一次勇敢冒险,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高中政治教材里经济学理论的情景再现,但更多的,它就是时代汹涌而来的大浪中无数颠簸小船中的一个。</p><p><br></p><p>浪来了,有的人在冲,有的人在逃,我们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和家庭谋求最大利益,尽管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活下来的人,靠的除了勇气外,好像更多是运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