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戴老师写在世界读书日</i>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br> ——培根 近几年,学校、老师、社会、各种媒体、机构,不断推荐,无非是你要读这本书,你还要读那本书;父母之间也开始了比拼,无非是我的孩子读了多少书,你的孩子又读了多少书……阅读,从最初的“活动”上升为当下的“运动”,可依然有很多家长满心疑惑,书读了那么多,确乎是没什么效果。 不要质疑,读书这件事,历来十分有益,也有讲究。古人读书,并不特别在意“量”的累积,甚至有人终身独守一部经典,最后也能成为大家。今人读书显得慌乱,确实也因为书本获得太过容易,因此读起来也并无多少珍惜。 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看起来阅读了不少的量,但却并无多少改善。耳听得孩子在家高声朗读,听起来追求的仅是读的音量大,而不入心。有口无心,过目就忘。这样的阅读如同石沉入水,不留痕迹。读了,和没读,区别不大。 读书,只有过心、过脑,才能读好。在家庭阅读中,如何让子女读得深刻,如何弥补迷恋对阅读量的追求而造成的阅读能力缺损,那是阅读的“内伤”。 我想和家长朋友分享三个方法: 孩子读得太顺,太快,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如何让其读慢,读深,读进去?父母可以在阅读中,有意制造一些“麻烦”。<br><br>例如,在阅读中遇到一些陌生的词汇,可以鼓励其查找辞书,准确了解词意;鼓励其参与评论,说出用词表意的效果;鼓励其进行比对替换,通过查、品、比、评,拖拽住顺溜的阅读行为,让其在陌生的词语、句子上多做停留,读进一层。<br><br>不要总是揪着个别词不放,尝试制造更大点的“麻烦”。<br><br>可以针对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辩驳、质疑、争论等。例如读微型小说《桥》,其中的主角,那个村支书,居然在危险来临时,从人群中找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让其优先过桥逃生。父母亲可以针对这个人物,和子女进行辩论——这个爸爸,做得到底对不对?我相信这一辩论对整部作品的阅读都有益,阅读并争辩之后,会转化为终生难忘的记忆。<br><br>当然,这么做要有一个前提:父母也要读一读,至少要了解大致内容,否则怎么可能捕捉到这些值得辩论,值得关注的焦点呢。父母也会感叹道:这,真的做不到啊。因为父母有工作、有生活、有拖累,真的要阅读,抽不出时间。其实,我们只是希望父母在感叹“自己做不到”的同时,不要想当然地逼子女在阅读的量上取胜。因为子女面临的学习压力并不小。如今,更是要求全科发展,各学科都在抢夺时间,真正留给阅读的时间并不宽裕。从这个角度看,追求“量”,原本就显得不够明智。 不要顺着往下读,可以重组,进行主题式追踪阅读。具体做法是,先确定一个主题,之后,追踪该主题进行阅读。比拼量的阅读,获得的仅是驳杂的信息,遗忘率也很高。主题式阅读,更有助于在认知层次上有所提升。统编教科书中就有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其中例举了孔子、朱熹、曾国藩等不同时期不同大家对阅读的不同观点。读这一课,一下子吸纳各种阅读方法,我们对“古人读书”,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主题式阅读的短篇——选取“读书方法”为主题,追踪阅读不同人的不同读书方法。<br><br>再说,我们读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可以找准“巨人”为主题,不仅让子女读单篇,可以拓展去读一组。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巨人,读今天文学作品中的巨人,读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巨人,读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巨人。通过阅读,比对“巨人”这一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到底有什么共性,有哪些差别?此外,就算是读这一单篇,还可以精读故事中的巨人,追踪去思考。例如,文中说到“巨人出去了很久,刚回来。”父母可以引导子女质疑:巨人究竟去哪里了呢?为什么离家出走这么久呢?之后,可以进行补充阅读,寻找答案,我们就会发现——巨人去找他的朋友“食人怪”聊天啦,一聊就是七年,直到无话可说才回来。可见,巨人是多么的寂寞啊!对“寂寞”的解读,有助于更深层理解巨人,理解巨人的悔悟“造成自己孤独、寂寞的,是自己冷酷的心,是自己关闭了的与他人交往的通道”。<br><br>主题式阅读,能让子女读得更加深刻。 如果读后还能够思考,还能够闭眼冥想,则吸收得更多,读得更加深入。举个旁的例子来说。<br><br>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曾说:“练习罚球的最好方法就是闭上眼睛。”乔丹的这种训练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按照通常的方式,在罚球线上站好,调整姿势,然后睁着眼睛把球投出;第二步,同样地调整好姿势,然后把眼睛闭上,再把球投出。闭着眼睛投篮,如同冥想。投篮的时候闭上眼晴,依然在其大脑中,会有一种很真实的画面帮助其“瞄准”,帮助运动员依靠想象而不是双眼来估测篮筐的方位,感知和调整自己的姿态与动作,达到优质的投篮效果。冥想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可以被父母形象地感受到。<br><br>闭眼前先投一次,如同阅读;之后闭眼再投,就是冥想。为什么在闭眼投之前,需要先睁眼投一次呢? 有心理学研究者做出分析:第一步睁眼投的作用是再一次强化眼前的视觉信息。阅读,就是信息的强化;第二步闭眼投时,投篮者能尽力让脑中的心理表征模仿之前的视觉印象。此刻,第一步起到的作用是吸收“视觉场景”,第二步的作用是构造“心理场景”。冥想,就是让读者构造“心理场景”。交替采用两种投篮方式,可以让“吸收”和“构造”形成了互相加强的循环。阅读和冥想交替进行,同样起到加深理解,深化阅读的效果,两者在认知结构上,非常相似。<br> 我们需知,读书如饮食。吃得多不是本事,吸收得好,才是功夫。过心,过脑,让孩子们读进,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