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宅怀古颂先辈

唯心独醉

<p>一、廖氏家族篇</p> <p>廖氏家族篇</p><p> 康熙30年前,廖氏家族从韶关迁移到西宁(现建城镇)定居,并在西宁官井头繁衍生息。在廖氏族谱中,记载着廖氏前十代的基本概况:开基始祖子辉公(林氏孺人,翁源塔子岗林姓)生下六子:志文,赞文,试文,调文,谅文,训文(吾公)---二世祖训文公生下六子三女:(正室曾氏孺人生两子一女)士诚(吾公),士杰,一个女,(妾室关氏生四子两女)士培,士赞,士翰,士震,二个女---三世祖士诚公(文林郎,胡氏孺人)生八子两女:灿云(吾公),炯云,焯云,烒云,耀云,炳云,焌云,煐云---四世祖灿云公生四子:曰敬,曰勤,曰慎,曰谦(吾公)---五世祖曰谦公诞下三子:天培,天衢,天申(吾公)---六世祖天申公生三子:际时,金华,湛恩(吾公)---七世祖湛恩公生两个子:德安(吾公),国安。……八世祖德安公生两子:文驹(吾公),文春。……九世祖文驹公生一子四女:桂芳(吾爷)。十世祖桂芳生一女三子:泽佳,灼材,燕材,三材。第十一代灼材(吾父)生一女两子:惠贤,国华,国勇。第十二代国华(一子景涛),国勇(一子景曦)……</p><p> 族谱中,本房前六代的记载与廖宅祖堂神牌记录吻合。第七至第十代已在光绪年间写入族谱。第十一代廖氏后人枝繁叶茂,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原因,族谱未作详尽记载,有待整理。</p> <p>&nbsp;&nbsp;二、举人曰敬篇</p> <p>  廖曰敬,字缉堂,西宁县建城附城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西宁举人。乾隆四十八年,他参加朝廷“大挑”选拔,获得一等成绩,后发至山东任职,历任山东兖州府同知,新城、禹城、临淄县知县,嘉庆元年(1796年),又任山东堂邑县知县,他入仕途时间至少有10年以上。廖曰敬的诗写得很好,如今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三首诗,一首是收入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上·山川》的《大峒岩》浪漫诗,一首是收入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的写给侄女廖娱亭的励志诗,第三首就是《太学生号松峰八弟墓志》中哭堂弟的诗。而廖曰敬的散文,就只有这篇文字脱落比较严重的《太学生号松峰八弟墓志》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西宁天后庙重修,廖曰敬曾为其撰写一篇碑记。廖曰敬去世后,遗留在廖宅古屋的物件有两件,一件是廖曰敬的个人印鉴,在五六十代破“四旧”时,此印鉴被人拿走了,也可能是被有关部门收藏了。另一件是当年翰林院检讨柯谨、内阁侍读学士汤先甲为廖曰敬而立的文魁匾额,此匾额一直悬挂在廖宅古屋第三进的祖堂门头之上。</p> <p>三、曰敬族人篇</p> <p>  “参天之木,必固其根,怀山之水,必究其源”。廖家三世祖廖士成、四世祖廖灿云分别是廖曰敬的祖父和父亲。廖曰敬取得功名后,廖曰敬向朝廷申请赠其父廖灿云为文林郎,按当时制度,必先赠其祖父廖士成为文林郎,这样,廖曰敬祖父和父亲就同时被赠为文林郎了。父因子贵,其实廖曰敬父亲廖灿云并非完全是靠子而贵。他也是一位读书人,还中了秀才,而且不是一般的秀才,是享受公家给以膳食的廪生。四世祖灿云公在廖曰敬中了举人后10年(即乾隆四十三年)才成为岁贡生,随即去世。</p> <p>  廖氏家族中,不仅四世祖廖灿云和五世祖廖曰敬是读书人,廖曰敬的弟弟、五世祖廖曰谦虽未获功名,但县志记载:他是一位“善琴工诗文”之人。廖家的六世祖、廖曰敬的侄儿、廖曰谦的儿子廖天申是廪生,道光十九年,成为岁贡生。还有一位是廖曰敬的侄女、廖曰谦的大女儿廖娱亭,她是一位善琴会诗,作春联、写八股文非常了得,能在当时西宁诗坛冲卡拔寨的才女。她,是廖家的骄傲,更是廖家后人学习的榜样。在嘉庆初年,五世祖廖曰谦拥有一位博学多才,而又让人倾慕不已的女儿,有一位天资聪颖,年少得志的岁贡生儿子,更有一位远在山东的知县大哥。可以推测,五世祖廖曰谦家庭的综合实力不弱,在此家庭背景之下,五世祖廖曰谦为六世祖廖天申由城外官井头迁至城内青云坊,发生籍地改变储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秉承耕读传家理念,树书香门弟,立家族根本方向上,五世祖曰敬公和曰谦公为廖家后人奠定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可以说,从廖家第五代至第七代,在廖家发展史上,这段历史可能是最辉煌、最灿烂的历史。</p> <p>四、廖家古宅篇</p> <p> 据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选举志(一)•科目表》的“廖天申,灿云孙,城内人”,由此推测,廖天申成为贡生前,廖家已于城外官井头移居城内青云坊。可以推定,城内青云坊廖家古宅最晚是道光年前建成,距今约二百年历史。</p> <p>  廖家古宅,坐落在古西宁城青云坊,大屋一座四进,青砖黄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精巧工致,墙壁上图案浮雕色彩鲜艳,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进屋之间有天井间隔,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地势步步高升。宅院内有十多棵百年老树黄皮,数量是全城之最。</p> <p>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廖宅饱受风雨,虽鹤立鸡群,神韵依然,但寒来暑往,濒临危状,百废待兴。维护祖业,裔孙有责;行止在公,自彰其德;享乐在己,不齿其勋;凝心聚力,肯构肯堂;身体力行,义不容辞。公元2018年(戊戌年)秋月,在廖家父辈泽佳和灼材倡议下,廖家长子嫡孙国华和长媳妇黄氏领家族众兄弟姐妹共同努力,修旧如旧,修葺大宅,按原貌重建第四进。几经艰辛,旧宅神韵重现。当年翰林院检讨柯谨、内阁侍读学士汤先甲为廖曰敬而立的文魁匾额,悬于祖堂大门之上,重现天日。门前重挂木雕对联,“文德传承家声远,魁灵照耀世泽长”十四个金色大字光彩夺目,激励后人,感恩先辈,铭记家训。重修后的廖宅,不但传承着廖曰敬家族的文明香火,也传承着西宁文化的辉煌历史。</p> <p> (本文由廖家后人国华撰稿)</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