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吴胜芬【原创】</p><p>图片:手机拍摄</p><p>编辑:吴胜芬</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一书,增一智”。2020年的春天有点特别,“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突然“造访”,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大家都乖乖地待在家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贵州省吴胜芬乡村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除了在家积极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外,还在家默默地“充电”补充知识能量——为了教育教学储备能量!为了自身素养的提升添砖加瓦!为了净化自我汲取养分!</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题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胜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海拾贝——孔子的教育思想</p><p> 今天继续阅读《简明中国教育史》,终于发现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的深层意义了。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真的是对的!于是把所得归纳了一下,记录下学习的痕迹!</p><p> 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好学。他自30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长达40余年。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有两大贡献:第一,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第二,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p><p>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p><p> 教育的社会功能</p><p> 其一,与政治的关系。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p><p> 其二,与经济的关系。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p><p> 其三,与军事的关系。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p><p> 其四,与行政、法律的关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法治虽然可以使百姓由于害怕触犯刑律而不为非作歹,但不能启发百姓的自觉,不如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使人耻于为非,可收到行政与法律手段难以取得的效果。</p><p>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p><p>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孔子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p><p>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诗》、《礼》、《乐》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孔子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p><p>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学生同样问孝、问仁、问政,他的回答往往是难易、繁简各不相同。</p><p> 《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一是要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细心观察,有的放矢,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二是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适应个别差异性,使各尽其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刘正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码青春期有感</p><p> 早就想看一本关于青春期的有意义的书。之前看过很多,总觉得太过于粗线条,只能理解,有些事情似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思,看完了,也有那么多不确定。 </p><p> “解码青春期”,看过简介后,因为时间的原因,一直没有买。今年放寒假时买了这本书。 </p><p> 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书中将青春期再一次详细的一两年为限划分,在每一个年龄段,细致有序的介绍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发展。 </p><p> 书中尤其精彩的部分,是怎样与青春期孩子谈性。这个问题,每一位家长都要面对,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遇到,可真正谈起时候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怎么样开口,从哪里开始,读书之后这些问题都会解决,不必再担心纠结。 </p><p> 同样的,本书中关于青春期孩子与毒品的介绍也一样精彩,解决了家长从预防到发现事实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在书中有介绍了关于手机使用,与教师关系的处理以及青春期孩子需要的8句话,21种孩子过的怎么样的问法,42种与孩子相处的方法,每个话题都精彩至极。 </p><p> 美国作者乔希.西普,以自己的经历为起点,已镜头转换为引子,平时的语言,精准的实验与调查数据,将青春期的问题娓娓道来,一层层的面纱揭开,还原一个清晰的科学的青春期面貌。 </p><p>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请你看这本书,他是一部宝典,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请你看这本书,他是一部宝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郭乃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期读书心得</p><p> 我喜欢读书、看书、听书。甚至把我的这一读书习惯宣传给我的学生和家长。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疑惑、会碰到很多不平事、负能量多多。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苦恼、烦闷、焦躁。我们的心里出问题了,我们生病了。什么病?心病——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升级,就会情绪不稳定,轻者,失眠、精神不振;重者导致生理各功能异变,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为了让自己乐观、幸福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最好的做法是什么?读书。读有益的书,闲着就读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读书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的处事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一切都会豁然开朗。一个个困惑着你的问题就会逐渐明朗起来,我们不再浑浑噩噩,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满腹抱怨。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乐地徜徉于生活天地间。幸福感油然而生,有一种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心境?我们不再去计较生活中的得与失,不再去计较生活中的名与利,跳出那污浊的世间,笑看人生百态。纵观历史,斯人已过,但近事依然。书读多了,想想,也就那么回事。想通了,也就坦然了,坦然了,心态就平和了,心态平和了,我们也就健康了,心理健康了,身体就健康了,身体健康了,生活就美好了,生活美好了,工作就顺利了,工作顺利了,我们的福报就来了。学生听话,学习成绩好,家长满意,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的有利支持;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爱学习;爱人爱自己,体贴、体谅自己;与亲朋好友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得到名师的引领,得到贵人的帮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书是好东西,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去读读有关历史的书籍;如果我们感觉负能量满满,我们去读些佛家、道家、儒家的书;如果我们觉得对教育有困惑,我们就找些有关教育理论的书来读读,名师,名家的一些教育故事会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其中还会有让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突然感到豁然开朗,并激起我们想要读书,了解一切事物、一切人物的欲望,从而找到读书的快乐。读书,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不会只采一朵花,或一种花,它们会采千种万种花,因为有了千种万种花蜜的汇聚,蜂蜜才那么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既为己,也为人。我们读书,也不要只读有关教育的书,只要时间允许,什么有益的书,我们都要去涉猎,这样,我们上起课来才会轻松,才会精彩,学生才会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既享受了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同时也言传身教的带给了我们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形成自我创新,酿成我们教育的“蜜”。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向专业化,轻松化,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书中,有适合我们的,有不适合我们的,适合我们的为我们所用,不适合我们的,我们就摒弃它。我喜欢读书,但不曾想要去写什么读书心得,工作室的主持人吴胜芬老师让我们写一份“读书心得”,我竟不知从何写起,写什么?怎么写?要求3月20日之前通过QQ电子档传给她……3月14日,我一大早起来。思索着,我如何交这一份作业?假期,我看了不少书,听了不少故事,但我还是不会写。一早上都没有个头绪。中午觉,睡到下午3点钟,起来打开电脑,看看人家的读书心得,本想下载一篇,修修改改后上交完事。但是觉得那些东西套话太多!太空洞!终究不是我所想!于是我翻了我假期读过的《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翻翻目录,看看内容,还是没有头绪,这书我不是看过了吗?怎么大脑一片空白呢?但我还是想写点自己的东西上交给吴老师,于是静下心来认真再读特级教师李志欣著的《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中的第二章: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本章有五个小节 备课隐藏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部秘密 建构以问题为主体实现生命对话的教学 在自主课堂上用好自主学习 变革,教师教学生活的风向标 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通过再读,终究还是有收获,通过摘抄和提炼与同仁们分享。其一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宽容愉悦的生命底色,才能透视了解教育的真相,才能理解课堂的本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其二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这一章内容的主基调。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终身好学会学的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有持久的好奇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有质疑和发表观点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服从或适应教师和教材等。说到底,就是教师主动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问题”为主体实现生命对话的课堂是今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课堂具备“思维与对话”的内在品质。课堂上应该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并力争做到问题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分析、表达这些问题,也就是让思维可见,让学习可见。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有所见解;简答问题时,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时,能向同伴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在课堂上,要大胆给学生留出思考与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很多陈旧的东西,如果不舍得扔掉,就会成为负担。课堂上要开放,要给学生主持的权利,给学生管理的权利。教师角色要转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评价者和服务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服务者,教师要陪伴着学生高效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课堂上想要保证效果,就要接受检验,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那种原始、靠挤占学生的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课堂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改革不只是教师的事,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当下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滴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知识与知识的关系,还有心灵之间的交融、思想之间的碰撞。教师要学会收集整合大量的关于课堂的有用信息为我所用,学会运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快速领略一些名师的经典教学经验与成功案例,积极主动参与或承担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项目,这对于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否则,将会被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淹没,将会延长自己的成长周期。以上这些,都源于我的读书所得,我始终认为,书是好东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我要说,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既要阅人无数,更要名师指路。书也好,路也罢;人也好,师也罢,都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财富。特别是名师和无数的人,可欲而不可求。如果没有名师指导,没有机会去阅无数的人,读书是最便捷,也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千道万,我喜欢书,书伴我成长,书不让我孤单。书是我的精神食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班海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简爱》读后感</p><p>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强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的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主人公简爱自幼父母双亡,被舅舅一家收养,不幸的是,舅舅也去世,因此,她在舅妈家受尽了各种欺凌,最后被送到一家类似孤儿院的学校。在那里当了六年的学生两年的老师,最后自己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开始了她的爱情生活。简爱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却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炼中摒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纤柔,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她不会在表兄、舅妈残暴面前甘心被辱,而是据理力挣,即使结果不尽人意,却始终如一,不肯低头;在魔鬼般冷酷的布洛克尔斯的折磨下,她不会表现出任何的恐惧,而是从容地扛下来,独立、坚强地生活、学习。</p><p> 对于主人公简爱,我有的是不尽的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活,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真实、纯粹!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即使前面是未知的磨难与艰险!</p><p> 我喜欢她在地位比自己高的所谓上流</p><p>社会人士面前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喜欢她在面对爱时表现出的那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内心无比的感慨: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女子有勇气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对一个自己心爱而又富有的男子说不呢?而简爱就可以!在她身上时刻闪现着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她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明:自己有权平等地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美,卑微,却以自己的独特气质吸引着所有的人!两性之间是平等的,女子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爱情须是以平等和互相独立作为基础的,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对方的给予。假如当初简爱选择留下,甘心当个无名无分,近乎情妇的妻子,罗切斯特还会像当初那样痴爱着她吗?但她爱得不卑不亢,自尊自重。在知道罗切斯特有妻子时(即使是名存实亡),她尊从了伦理道德,希望自己的爱是光明磊落、可以见光的!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正因为如此,她才拥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真挚的爱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华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p><p> 百年不遇的史上最长的假期心里很是烦躁、慌乱。为了平复这样的心情,我再次认真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感觉像是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约束、责任、上进、奋斗、专业、亲和与智慧,其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令我耳目一新。作为一个已有二十几年教龄的我来说,心灵确实受到了撞击。于是,我边读边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觉得自己不应该做只会教书的教书匠,而应该做学生的好老师。也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们能明白这一点。一直以来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可是在这本书中管建刚老师认为:“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一、做好小事,让教育真正植入学生心灵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持续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二、爱与尊重,照亮学生心灵窗户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有的学生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还有的把自己心爱的零食作为对老师的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三、不为考试而教,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教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老师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们的教育,令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就不会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我想,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学校每次的公开教学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都很成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阅《不抱怨的世界》有感</p><p>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虽是让人万般无奈地被困在一地,却也让我享受到浮躁生活中难得的一丝清闲。在这一段时间,和家人们待在家里,关注疫情、闲聊家常、时不时做道黑暗料理挑战味蕾或是和家人把羽毛球打得上下飞舞,相互吐槽间倒也算是自得其乐。只是在安静下来时还是不免会抱怨这场疫情的“不请自来”。 </p><p> 一个还算晴朗的午后,在打扫房间的我竟意外地看到了数年前购买的美国作者威尔 鲍温所写的《不抱怨的世界》,它已经在那个角落里默默等待了许久。捧起它,盘腿坐在沙发上,伴着洗衣机里衣服在翻滚的声音,我久违地翻开了那纸张,默默地看了起来。书本很薄,内容不多,我却沉思良久。“不抱怨”于我个人而言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能做到的行为,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况人性本就贪婪,满足了这样又想要那样,先暂且不论要求的是否合理,当得不到满足或是得到的达不到心理预期时难免会心生不满,这样不满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时不自觉地就开始了抱怨。抱怨是容易的,正如心理专家所言,“抱怨带来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是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天性,而停止抱怨,改而用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事物美好光明的一面,却需要意志力。”的确,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工作、家庭、人际、天气、交通......这些都是抱怨的对象。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他永远只会在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的改变。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当然,“不抱怨”并不意味着不能通过正常地合适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家人朋友聊聊天、看看电影、听听歌或是舒舒服服地睡个觉,哪怕在无人的地方放肆大吼......发泄的途径有千万种,只要最终能调整心态,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就挺好。我敬佩那些能够很好地把控好自己情绪的人,也很愿意向他们学习。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会陷入一些负面的情绪,尤其是去年,面对懵懂的孩子们无尽的小问题,面对部分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不理解,尤其在这个假期,自从“空中黔课”网课上线,我的手机就开始被家长们的各种问题轰炸,我不得不一遍遍地向家长们讲解网课的用法;通过微信给孩子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在家长抱怨孩子网课学不懂、质问为何还不开学的时候耐心地解释学校的用心......我一直以为我只是合理地抒发我的情绪,直到我和同一职业的朋友聊天时,听着她的话语,总觉得似曾相识,看到书上的一句话:“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我才惊觉,原来我是在抱怨!现在我已经发现了我自己的情况,我愿意改变我自己,我愿意给我自己带上一个“紫手环”,我愿意在生活中一点点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我愿意做一个“不抱怨的人”。毕竟:当你成为更快乐的人,就会提升这个世界整体的快乐程度。你会传送出乐观和希望的震波,和其他理念相视的人共鸣。你会创造无比的期待,让所有人的未来跟更美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先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找第六阶段</p><p> 这个假期,全中国人民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对抗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像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警务工作者、自愿者那样去亲临战场,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那就是好好居家隔离。</p><p> 在居家的长长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没有了往日的自由与舒坦,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处境时,却往往表现出千差万别:有的人抱怨居家隔离生活的痛苦,有的人因为病毒的肆虐充满恐惧,有的人心怀感恩,在居家的日子里活出一段精彩的人生。而我,偶尔也会有小小的烦闷,不过那只是偶尔而已。更多的时间里,是好好的陪伴家人。完成学生的健康追踪、辅导他们有效的学习之余,没事做做家务,练练瑜伽,还看看书。</p><p> 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8年前就买到的了。记得当时是真的特别好学,于是主动阅读各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只是这本书到手之后看了两章就把它束之高阁,它对于我也不是没有帮助,至少留有印象。我知道当时没有读下去的原因——我觉得第一二章以后的章节对我帮助不大,其实现在看来,那只是我的偏见。</p><p> 这个长长的假期,我的阅读没有多强的目的性,因此更多的是看看《平凡的世界》、《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小说和报刊杂志。从教15载,自己已经是教育教学上的“老油条”,要说对教育没有一点点倦怠感那是假的。倦怠感是存在的,然而,困惑感更是时常限制着我的工作,因此,它驱使我不断地去学习,于是,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书架上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教育方面的书又一次获得我的宠幸。</p><p>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但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老师的培育下,全国标准化测试成绩竟高居全美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的成就。这一奇迹的缔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让每个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心灵导师,在这本书里写下了多年来的教育总结——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如何培养人格、信念,团队和阅读的力量等。</p><p> 本书共有十七章,它的内容含量实在很丰富,我就选其中的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说一点儿感受吧。在第一章里,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多数教室的真相——充满恐惧。比如学生害怕老师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而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打造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好的教育氛围。然而,在教育管理中,这不是目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引导孩子们达到道德成长第六阶段,引导他们完成人格的自我成长。</p><p> 章节一开始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来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这个现象是不是大家都很熟悉?如果你是那位好老师,你会不会以此为荣?有这样想法的老师居多吧!但是,这样的班风怎能算优秀呢?雷夫老师却能将一群“把厕所地板尿的到处都是尿,在课桌上乱写,甚至根本不想上学的孩子”培养成为“对的理由”去做事、去学习的孩子。这真的让我震撼。</p><p> 那么,什么是第六阶段呢?作者的灵感来自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斯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这6个阶段为雷夫老师的班级建设描绘出美丽的线路图。</p><p>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p><p> “安静,老师来了!”“不乖就要你们好看!不写作业就告诉你家长!”这些话在学生中,在老师中大家是不是常常听见,或者是不是我们常常会说,这就是典型的“不想惹麻烦”。学生是为了不想惹麻烦而好好听课、写作业、劳动……而老师也常常为了不让学生惹麻烦使出各种威胁招数。然而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p><p>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p><p>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良好的表现给他们各种奖赏。比如:听写词语5个100分可以得到一颗糖,全班表现好的话增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期末考试前三名获得奖金等。其实,个人认为奖赏是引导学生良好行为的有力措施,至少,他比吓唬行为要好得多。但是,有时候我们却会走偏了,容易把奖赏行为变成“贿赂行为”。导致孩子们的良好行为动机也只是为了奖赏。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益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例如,孩子做家务是应该的,不是帮妈妈爸爸做,更不应该用做家务来获得零花钱。孩子取得好成绩,好成绩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老师,家长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足以。</p><p>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p><p>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作为妈妈,你们是不是很熟悉这句话?在学校,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来讨好喜欢的老师。以后在工作中,他也会因取悦领导而去做事。可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思维的孩子,他们活得是没有自我的。在他的人生中也很容易丢失幸福感。</p><p>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p><p> 开学之初,为了我们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我们每个班都会制定班规,我们希望孩子们知道规则,接受规则,执行规则。我想,如果孩子们真的能记住班规,并身体力行地去执行,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是吗?</p><p>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p><p> 雷夫老师认为: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这方面,他成功了。到第56号教室代课的老师,他们对这个班的学生能自行调节说话音量感到惊讶。他们问孩子们为什么轻声细语,孩子们说,他们不想干扰隔壁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孩子,沉静、文明、有礼到让随时参观的访客难以置信的地步。因为,雷夫老师相信:仁慈是有感染力的。且一直将这个准则传达给学生。</p><p> 第六阶段:</p><p> 这一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雷夫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通过引导孩子们阅读卓越的书籍,如《独自和解》、《推销员之死》和看主角为第六阶段思维的电影如《正午》、《肖申克的救赎》来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当然,这个过程是有趣的,也是充满艰辛的。雷夫老师希望孩子们能了解并学习到第六阶段的思维,他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过他认为:“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尽力而为。正是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就是雷夫老师所说的并尽力去做的教育的美好境界。</p><p> 在这六阶段的教育实践中,雷夫老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每达到一个境界,他都会说“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是的,竟然走进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情怀,教育信仰。教育,不仅仅是我们付出,学生受益这么简单,我们要像雷夫老师一样,把教育这件事当做我们的人生使命,踏踏实实地去播种,去耕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 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p><p> 刚走进2020,新冠病毒就如火燎原,为了抗疫,全国启动一级防护,为了自保,我们不得不宅在家里过年,特别是对于我们老师而言,这个寒假更是无比漫长。宅在家里就是对国家做贡献,我想,找点事做吧,要不这大好时光就白白流失了。读书吧,我觉得只有读书才会在这一种特殊的时期,寻得一思安宁。</p><p> 从教几十年,为人父母也有十几年之久。看过的教育类书籍不过十几部。说实话,收获不多。读的时候总觉得句句有理,放下书却觉得什么都不会。因为孩子们的状况是花样百出的,真不晓得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既不伤着孩子的心灵,又能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搞教育,畏畏缩缩的状态,怎么去指导别人呢?</p><p>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同事介绍的,一开始没太引起注意,后来孩子的老师向我介绍它,于是就到书店买来一本试读。</p><p> 尹建莉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曾两次跳级,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作为有从教经验的母亲的教子手记,这本书的确有很多可取之处。 </p><p> 书中第一章说:父母之爱都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我想,教师之爱均如江水,虽然都有奔涌之势,却有质量之分。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教师的学历、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我们实在应该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我们的师爱质量。不仅要知道怎样欣赏孩子们的优点,更要懂得如何看待他们的缺点。</p><p> 第二章的题目是“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我读这一章时的感觉是“震撼”。她说,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是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而且她强调,阅读的动机就是有趣,这样才会保证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p><p> 回想我们的阅读教学和指导,尽是些名家大作,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就逼着孩子们去读,他们对阅读怎能不心生畏惧?而作者通常通过诱惑的方式引孩子阅读。她说,强迫只能产生排斥。但很多人,不论教育者还是家长,通常把方法用反!经她这么一点,我真觉得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不高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心得体会</p><p>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是指路明灯,永不熄灭。读书能陶冶人的心灵,就如同锻炼身体一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多读书对写作是有好处的。记得文学家鲁迅以前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再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还要多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和资料,这样在写作的时候,积累的和学习到的东西就能够派上用场了!</p><p> 我喜欢读书,因为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完美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光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 读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书是知识的海洋,它在潜移默化之中开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才干。读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不言而喻的。 </p><p> 读书是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读书就像太阳为我照亮完美的前程。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是如同一个人一样生动,搞笑。一本好书是良师,是益友,是伴侣。</p><p> 《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是由博诺编写的一本书籍。主要是通过训练,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这对孩子尽快成熟又非常好的帮助。通过利弊分析,可以有利于学生从正反面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举一反三,非常有益于孩子成长进步。</p><p> 《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 是一本通过简单、实用、有趣的思考工具来把思考方法教给孩子的工具书。书中介绍了世界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精心设计的多种思考工具及使用方法,如六顶思考帽、PMI、CAF、FlP、C&S等,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练习。这些思考工具非常简单、好用,孩子们学习之后立刻就能使用。通过全世界5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上千万孩子的学习和使用证明,这些思考工具和方法对于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自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十分显著的提升作用。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许多父母以为聪明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思维敏锐,其实不然。专家表示:多数聪明的孩子因为能迅速回答出问题而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相反,反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深深地思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熊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心得体会</p><p> 在寒假中,我再次阅读了《怎样做好班主任》。人们常说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位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就能培养出一批好学生。由此我深切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而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就是班主任的素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要对自身的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p><p>①高尚的师德。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班主任便是这支队伍中的“先头兵”,传道于人,自己应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也要有高尚的灵魂,高尚的师德。热爱和忠诚于教育事业,是班主任做好一切德育工作的前提,班主任要把爱心向阳光般无私的撒向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知心人,做他们的良师益友。</p><p>②我们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我们班主任应认真上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向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传授专业知识,并展示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p><p>③我们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在不断提高修养与发展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过程中必然发展,并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创造性的认识品质,培养热情的情感品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我们形成了优良、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p><p>④班主任要有多方面的才艺和兴趣爱好。班主任要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不仅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多方面的技能。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不停的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敏锐的捕捉和传递时代信息,结合社会的发展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p><p>⑤班主任要有“三结合”教育的能力。班主任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合作,与科任教师密切配合,与社会取得广泛联系,让班级的教育工作顺利开展。</p><p>⑥班主任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技巧。作为一名班主任,光有爱心、细心、耐心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工作的技巧。班主任既要抓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又要细致深入的管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各方面;既要培养学生融于班级的情感,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p><p> 总之,做好班主任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我们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班主任这一工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不放弃生活的希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老人与海》有感</p><p> 2020年的春节,一场史无前例的疫病----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让整个中国静下来了。也让我的心静下来了。我静静地读完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一书。书的主人公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迪亚哥的老渔夫,他常常独自一人出海打鱼,虽然经历了84天的一无所获,但仍旧没有放弃希望。始终相信自己是会捕到大鱼的。满怀信心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在第85天的早晨驾着自己的破旧的渔船出发了。幸运的桑迪亚哥如愿了,他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当老渔夫心里盘算着美好的生活时,却遇上了鲨鱼,可勇敢的渔夫并没有放弃,而是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老渔夫拼尽全力,但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只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带着一副光秃秃的大马林鱼骨架回家了。 </p><p> 书中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当你碰到困难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解决,一是放弃。或许放弃会显得更加明智,也会来得更快些。但是打倒你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自己的畏难情绪,是你害怕输掉的心。所以,聪明的你呀,一定不要被挫折压倒啊!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失败,就算是失败,我们也要知道是如何失败的,而不是还没有失,就已经败给了自己。我们能够从失败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发现成功的曙光,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那才是从失败中获取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也应该要勇敢面对,一往无前,迎难而上,就像那位老人那样地勇敢地同挫折与困难做斗争,当我们有了这种奋不顾身、不怕困难的勇气,就有了征服困难的精神力量,正如歌德所说的:“你若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把一切都失去了。”书中对老人与鲨鱼斗智斗勇的场面,描写细腻,引人入胜。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在奋勇抗争,如同面对命运莫测的人生,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邱明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期读书心得体会</p><p> 漫长而不寻常的假期,让我有机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的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p><p>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十三年的我来说,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p><p>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小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心得体会</p><p>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一直坚信爱读书是一个好习惯,好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在教学冰心的《忆读书》时,“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这句名言让我如醍醐之灌顶,甘露洒于心。我将之对我的益处传递给学生。书的影响对学生也是很大的,像一把钥匙,开启人的智慧,启迪人的心灵。读好书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能丰富他的生活,开阔他的视野,增长他的知识等,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给孩子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让健康向上的书籍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p><p>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好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孩子正处于长知识时期,求知欲强,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多读些课外书。每天给孩子规定特定的读书时间,给孩子建立自己的书柜,这样便于掌握孩子的阅读范围,选择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书,让孩子做到开卷有益。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做一些读书卡片、写一些读后感,让孩子认识到读课外书也是一种学习。 </p><p> 人生来无善也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好的导师,它叫你如何做人做事,学习并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孩子读书。 </p><p>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促进成长的基源,请大家都能多多读书,汲取书上的知识,健康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读书,才能让孩子的视野更加开阔;只有多读书,才能让孩子的一生丰富多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红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好生活缘于爱——读《以爱辍成的尤今》</p><p> 这是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的主人翁——尤今,是位享誉海内外的新加坡华裔作家。她聪颖好学,11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30年来她出版了60本散文、游记、小品等文集,并用假期游历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景名胜和险要之地,从中获得取了创作素材。尤今的主要职业是教书,是中学华文教师,每周30节课。她身为人妻、人媳和人母,同时又身兼数职,被国内外多种报刊聘为专栏专家。可想而知,她如果没有坚强毅力是万万办不到的。1993年11月下旬,尤今应南昌大学当代文学研究所的邀请去访问讲学时,赵和平先生问及是如何处理工作与写作矛盾的,尤今回答:“教师是我的职业,我喜欢这个工作,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在业余时间进行,它如同我的第二生命。”尤今的创作准则,客观地反映了她是个人生追求者与乐观者。赵先生采访她时,她说:“我用文字塑造我心目中的泥人,……悲观的塑泥者,塑出来的泥人必然是愁眉苦脸的,然而我是个乐观豁达的塑泥人,我要把人生的其苦难看成是意志的磨练。因此我不把个人的抑悒忧伤揉进泥人里,我要我的泥人笑口常开。”可见尤今对人生充满着高度乐观主义精神。在教育战线队伍中,有的人轻视自己的这个职业,而尤今把教书视同写作一样神圣,写作是文字塑造心中的泥人,因此她的作品是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而教书是塑造活生生的泥人,她从未感觉工作之劳累。当她把一些落后学生提携上进,使他们品学兼优,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时,她看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心中感到极大欣慰,快乐得象清泉一样流入心田。尤今正因为在事业上有惊世之成就,原因是一个“爱”字,她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她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与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她对工作和写作产生强烈的爱,她一心二用,故才事业有成。而我们很多人的工作平庸,业余爱好是玩牌打麻将、吹牛皮,或进歌厅舞厅、或猜拳喝酒,四处寻找刺激,工作上应付差事,和尚撞钟。目前城乡教师的工作量,一周之内未超过20节工作量,有的只有几节都喊工作量大:工作累,无暇去研读其它书籍和搞业余创作,只是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这关键在思想懒惰,对工作学习缺乏一个“爱”字,由于缺乏“爱”就会缺乏激情,由于缺乏激情对事业、学习就无兴趣,无兴趣的人,事业是没有大成就的。由此我们就得出——美好生活缘于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璐】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心得</p><p> 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p><p>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得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p><p>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关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p><p>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p><p>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p><p>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云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p><p>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和第六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让我们来想一下,能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你了解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关系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教师的时间太少了,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三四个小时,加上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五六个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个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如何从无休无止地克服许多学生的落后状况中解脱出来呢?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通过阅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的方式和性质。不去抱怨没有空闲的时间,用终生的时间去备好自己的每一节课。持之以恒地读自己所教的那一门学科的学术著作,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使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里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从而使教师的思维主要不是放在教材上,而是学生身上,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以智力上的训练。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这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更多,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玉贤】</p><p>《把课堂还给学生》之课堂问题的设计 </p><p> 寒假期间,看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本书,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这一节,心中颇有感触。</p><p>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太,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题越多,启发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作为新教师的我,从上课开始,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起来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上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必须重视的问题。</p><p> 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p><p> (一)不切实际,空洞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我在教学时,教二年级的语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设想了很多问题。在公开课上,我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一连串的提问,一节课下来,倒是教学环节紧凑,可是各位前辈说提问太杂太乱,导致课堂华而不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p><p> (二)方式单一,思维疲劳。教师提问总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或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要依据文本顺藤摸瓜,总能顺利找到答案,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价值不大,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疏于动脑,甚至懒于动脑。其实,这些问题在我实习的时候都遇见过,我设计的主问题要么太难,使得课堂压抑,学生没兴趣;要么过于简单,使得课堂变成一团乱。当时的我就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去发问</p><p> (三)挖掘教材不深。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所提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解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忽视了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追求真善美的人。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p><p> 二、“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措施</p><p>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不能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设计问题,要思考学生需要学到什么,学生的兴趣是什么,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可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现我就“课堂问题的设计”谈几点体会:</p><p> (一)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与引领性。</p><p>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在教学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出现思维受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要灵活地进行提问,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问题起到最大的效果。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因为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区别的,基于此,我在设计问题时就要避免问题过难或过易的现象。如果问题过易,就不能很好地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如果问题过难,就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让他们的思维不能得到发挥,从而使提问失去意义。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p><p> (二)变散为聚,力求理清文章脉络</p><p>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预设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文,我可以设计问题为:朱德爷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去挑粮?从朱德爷爷去挑粮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朱德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要基于实际,如此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p><p> (三)化顺为逆,力求突破重难点</p><p>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比如,我在教学《寒号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不是顺问“喜鹊的勤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懒喜鹊每天都在干什么呢?”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再结合课本上的插图,从而理解了只有勤劳,才能有生存下去的道理。</p><p> 总而言之,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要基于实际,如此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帅玉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烦恼人生》有感</p><p> 《烦恼人生》 是著名作家池莉的“新写实”代表作,在整部小说中,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工人,面对着生活中无尽的烦恼而采取的生活态度。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重大的历史风云,而是直击生活现实,以“生活流式”的故事结构从吃饭、挤公交、上班等日常生活琐事入手,描写轧钢厂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记录了主人公印家厚一整天的生活琐事,贴近生活,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印家厚,印家厚的烦恼就是我们每个人烦恼的一个缩影。烦恼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而印家厚面对生活烦恼的态度“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却是我心中最大的感触。</p><p> “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小说也是从这里开始的。随着一声“咕咚”声响,印家厚的一天开始了。原来是儿子雷雷从床上掉了下来,由此引发了家厚与妻子之间的争吵。争吵从孩子转移到房子,在这个妻子找来的狭小空间里,每天还要排队洗漱、上厕所的地方,家厚面对妻子的责骂虽心有委屈却也无法说出来,妻子的不理解让他觉得很烦恼。为了工作,每天要花费两小时在坐船和挤公交上:好在马上就该轮到他领这个月的奖金了,他和妻子早早地就计划好这笔钱的用途了,给儿子买一件电动玩具,剩下的钱去“邦可”吃一顿西餐,也挥霍享受一次 。这一系列的计划在他们“轮流”领奖金的事情暴露之后沦为泡影,轮到自己的一等奖也变成了三等奖。中午吃饭遇到菜里面有一条大虫子,他从二班长那里得知厂里阻挡他们考电视大学,公司里面根本就没有下文件说不准报考,仅仅是因为厂里面不想流失他们这一批日本专家培训出来的人流走。接下来他被别人成功得栽了脏,说他带头抵制日货、带头进行第二次抗日战争等等,而且这个脏还被厂长坚信不疑,可到了最后还被安排组织欢迎招待日本参观团。面对心中的初恋和对自己有着特殊情感的女徒弟,需要给两个生日在同一天的父亲准备礼物可是囊中却羞涩的处境。印家厚的一天感觉是那么的长,这种长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情绪,一种复杂的情绪——烦恼。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一种常态,生活的烦恼。</p><p> 生活在继续,生活的态度也在继续着,而印家厚在面对着这些烦恼的时候,一直坚守着他的生活准则“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看似他的这个准则是向生活妥协,可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态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浚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边城》读后感</p><p>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阅读中让我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文中对于人物塑造和语言的魅力。小说主人公是摆渡船的老船夫及其孙女翠翠。故事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茶峒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老大天保和傩送老二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只钟情於老二,祖父只知老大曾来求亲,不知孙女心事。兄弟两相约以唱歌争得翠翠的心,哥哥自知非弟弟敌手而自动退出后淹水而死。顺顺和老二由此对翠翠祖父产生误会,顺顺要老二另结一门富家亲事,老二的心却仍在翠翠,遂赌气离家出走,祖父已察觉此事,心中郁闷在某夜雷雨中去世了,而翠翠则一直等着老二。</p><p> 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p><p> 其他人物: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在写作理念里,《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p><p> 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中,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作者在描写时又是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的,这就创造出了其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了小说清新、淡远的田园牧歌情调。由于沈从文在作品中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使得《边城》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产生了一种诗化的效果。</p><p> 《边城》将人物和环境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是作者主观理想的张扬,是一种整体的象征。小说最后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就分别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而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等待就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沈从文素有文体作家之称,《边城》作为其代表作体现出了古朴清新的语言风格,寓有极强的表现力。毫无疑问,《边城》在语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总之,面的渲染与点的凸现,故事的推进与情节的浓化,画面的组接与意境的转换以及对朴拙的古语和流利的水上语言的使用,共同推动着《边城》走进圆熟静穆、完美和谐的审美艺术境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慧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情商一本给孩子的人生格局书》有感</p><p>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是一本知识性强,又涨知识培养孩子情商的书。</p><p> 成长是一场不大不小的烦恼事件,比如孩子会胆小懦弱,骄纵任性,情绪崩溃,交友困难,青春躁动不良行为……这些在我们父母看来的一些“大事件”,相反恰似孩子成长所必经的过程,我们希望把一些常用的情商理论与孩子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以便让孩子本身充分认清自己的行为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才能让他们养成积极正面的品质。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它不仅能拥有不脆弱,责任感,善沟通的好气质,而且还懂得合作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日后踏上 社会生存的技能。如何运用“情商管教”去培养孩子获得生存的能力成为我读完这本书引发的思考。我觉得逆商比情商更重要,逆商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决定孩子未来能够走多远。</p><p> 孩子考试考砸了,有的孩子愁眉苦脸,自信心丧失,有的孩子淡定自若,遇挫愈勇,敢于向困难挑战,被老师批评了,有了孩子战战克克,心情抑郁,有的孩子内心坚定,笑称“老师说得对啊!”,老师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有错误及时改正就好了,面对挫折,每个人的态度不同,有性格思维方式的不同,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逆商的不同,如何提升逆商?</p><p> 一.增强安全感</p><p> 是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有父母爱的力量做支撑,内心是自信强大的,面对困难能够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善于找家长或朋友老师帮助解决,而不会自己独孤救救败。</p><p> 二.适当批评</p><p> 教育固然优秀,但也要采取适当的批评教育,让孩子品尝到失落的滋味,体会人生的五味杂陈,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及时指正,孩子可能一时接受不了,或短时间内难以改正,也要让孩子知道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p><p> 三.帮助孩子解决困难</p><p> 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要想方设法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重拾信心,比如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情绪有些低落,彷徨失措,无所适从,父母要分析原因,看看问题出在哪里?</p><p> 智商和情商是一个人的成功的基石,而逆商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高度以及未来能走多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