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掐指算来,我和老伴已经结婚43年了,在这43年中,我们一共搬了六次家,每次搬家都有一段故事,既反应出我们小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p> <h1> 第一次搬家是1977年我们结婚后半年多,单位给我分了一户12平方米的简易楼房。那时,我正在市工交办当副主任,是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的部局级干部之一。当时,工交办和交通局联合建了一栋住宅楼,准备解决机关干部的住房问题。办主要领导对我说,”你是办领导,分你一户楼房没问题”。可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很多老同志家里都是三代人同居一室。看到这种情况,我主动放弃了分新房的权利,只选择了我分管的一位科长上楼后退回来的一室战备楼房。没想到分房后不到一年,我就被下放基层,失去了在机关分房的资格。我和老伴在这间简陋的居室里一住就是十年。而且,我住的房子条件实在太差了,楼房只有两层,楼下入户门直对街路,二楼是外跨楼梯,楼内间壁墙是两块立砖中间灌炉灰渣砌成。屋里没有下水道和厕所,取暖要靠烧炕,上厕所要到200米开外又脏又臭的公共旱厕。冬天,外面的土地被冻撅,入户门开关都很困难。室内温度很低,杯子里的水经常被冻成冰块。白天工作一天,晚上下班后再做饭烧炕,火炕两次被生烟拱爆,我们一家三口人曾两次集体煤气中毒。尽管如此,我在基层企业担任主要领导时,又主持建造了两栋职工住宅楼,但也从来没想给自己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以此来“限制资产阶级法权”。<br></h1><h3><br></h3><h3><br></h3> <h3>(现在战备楼早已不复存在,这是二十多年前在战备楼旧址新翻盖的住宅楼)</h3> <h1> 1987年我担任市经协办副主任以后,市政府秘书长通知我,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分给我一套三室住房,但目前房源中只有一户两室的,如果我同意,可以搬进去住,不着急的话也可以继续等。由于我已住了十年的“寒窑”,所以,我一分钟也不想再等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搬家。我高高兴兴地搬进了龙江北里一户54平方米的两室楼房,住在宽敞的楼房里,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只是到了冬天,我才知道,这次我又高兴得太早了,由于房间是西冷山,锅炉房暖气烧得又不好,因此,冬天时,南屋室温还不到12度,而北屋则连10度都没有,真是出了屎窝又进尿窝。</h1> <h3>(这是龙江北里笔者曾住过的住宅,五楼左数第一个窗户就是我家的南卧室)</h3> <h3> 1990年,我已到开发区工作,按规定可享受105平方米的住房待遇。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后勤工作仍由市政府办公厅管理,与其合署办公的地方政府则按县区管理。这时市政府又拨款两万元为我解决住房问题,其余款项则由地方政府补贴。经过考察,我看中了凌河区市场里正在建筑的商品住宅,便在这里订购了一套93平方米的小三室楼房,相距105平方米的标准,还有很大的余地。后来,我离开锦州去深圳发展,国家实行住房改革,这套住房就由我老伴补交税费,成了我们个人的房产。这也是我们第三次搬家。</h3> <h3>(这就是位于市场里的住宅楼)</h3> <h1> 1998年末,我从深圳返回锦州,华新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王殿泰为我接风,席间极力撺掇我购买他在锦州开发的第一个带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王殿泰原是辽宁省开放办主任,原来在位时我们就惺惺相惜,配合默契。现在他辞去官职来锦州开发房地产,要我买他的楼盘,岂有不允之理。只是囊中羞涩,哪来买房的“巨款”?殿泰也确实够朋友,当场他就拍板给我百分之十的优惠,并允许我三年内分期付款。我盘算了一下,当时我年薪10万,再卖掉我市场里的住房,连装修都够了。于是,当场决定,在锦州的“富人区”买房。于是,1999年我第四次搬家。</h1> <h3>(这是锦州第一个封闭小区——星汇园,三楼左数第二个封闭阳台就是我家)</h3> <h3> 2007年女儿单位集资在兰溪谷建房,房子为联排别墅,女儿选择的是三、四层跃层。住房格局新颖大气,楼下是独立车库、仓房、三层是独立客厅、餐厅、厨房和浴室,四层是两间卧室、书房、衣帽间和主浴室,顶层是50多平方米的阁楼和前后共50余平方米的南北阳台。如此大格局的住宅着实让我们兴奋了一段时间 。我们用处理星汇园两处住宅的资金,付清了房款,又投资二十万进行了装修,最后和女儿一起搬进了大宅。彼时岳父大人已因病去世,岳母身体不好需要照料,我便把老人接了过来。时间不长,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老人家腿脚不好,上下楼非常困难,而我们的卧室全在楼上,每天吃饭睡觉都要费很大周折,最后不得不在客厅安排了一张单人床,但大家起居多有不便。而我老伴也患有退行性骨关节炎,上下楼也很困难。久而久之,我们觉得联排别墅看似排场,其实并不适合我们,便萌生了另寻宜居之所的念头。</h3> <h3>(这是兰溪谷联排别墅)</h3> <h1> 2011年,我们找到夹两河之间、东临东湖的曼哈顿小区,当时纽约映象的高层楼盘正在出售。经过反复考察,老伴我俩共同看中了其中的一栋三室一厅的住宅。这栋住宅远眺南山北望小凌河,东湖森林公园就在附近,环境很好。而且商业区已经成型,日常生活堪称便利。更主要的是,上下楼有两部电梯服务,既干净又方便,很对岳母和老伴的胃口。于是,经过简约的装修,我们带着岳母兴高采烈地第六次喜迁新居。 </h1><h1> 现在,老岳母已经去世,老伴上下楼梯仍需小心翼翼,女儿已将兰溪谷的大宅打点处理,也在御澜山的高层觅得一两室一厅户型居住。</h1><h3></h3> <h3>(远眺曼哈顿小区)</h3> <h3>(我家所在高层)</h3> <h3>(院内景色盎然)</h3> <h3>(郁郁葱葱)</h3> <h3>(楼下夜色)</h3> <h3> 这就是我家四十多年来六易其宅的故事,不知在我的有生之年里还会不会再生迁徙之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