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国力贫弱,百业待兴。中央决策:先積累,后消费。暂将住房,穿衣等民生项目搁置,尽全力搞重工业。好在当年老百姓识大体,顾大局,与国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经奋勇拼搏,攻关夺隘。在较短的时间内,卫星上天,氢弹爆炸,兵舰远航,石油喷流……工农业战线捷报频传,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国力大增!但美中不足的是:三十年内,老百姓依然过着节衣缩食,委居陋室的艰苦生话。一九七八年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6.7平米,而共和国长子,每年上交财税最多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居然仅有5.4平米!当时,上海轻工设计院广大职工同样难免如此遭遇。许多大龄青年聀工结婚无房;三代一室或二个家庭同室婁见不鲜;而人均住房二或三平米的职工更多达数十人;住房普遍显紧,极待解决!但另方面,上轻院的部分职工住房却有着大多数单位所没有的特色和亮点:一些在业内早有名望的技术权威、经济大鳄,如顾伯威,奚福泉,张春申,胡文安……均自拥普通百姓所高不可攀的花园洋房;另一群如尤巽照,邱孝同,李培德,王志千,黄元吉,孙孝孺,张在铭,陈良……等一批工程技术精英们则居住在令人艳羡的宽敞,高档的新里,别墅;还有为数不少的科技骨干,青年才俊,为出身于旧时代的官、富二代,或名门望族的后代,在祖上荫庇下,住宅标准依然远高于普通人家……</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上轻院作为国家轻工部下属院所,居然还有着为数不少的自管房。这些由设计院管理服务的房屋,最大特色一是近,基本上都在距离单位一公里范围之内;二是好,大多数为环境幽雅的花园洋房丶高级新里別墅。所以选择近,无非方便,让住者免于上下班劳顿。同时也解决管理服务的麻烦,不致院内院外顾此失彼。至于选择高大上的住房,无非是与入住者身份相符,级别相配。毕竟能入住里面的大多数还是院室二级领导干部,以及从全国各地诚聘来的专家。当然,这种选择也体现了决策者对老洋房的意志和情愫一一当年轻工部长黄炎培委请乡党顾佰威,奚福泉筹组上轻院,而顾、奚均为见过世面,吃过洋面包的大佬。顾家实力雄厚,当年曾是垫巨资建造上川铁路的大股東,也曾拥有沪京津宁无数房地产业(仅沪上就滚动开发二千多幢石库门民居!);至于奚福泉,作为中国第一个畄德建筑博士,一个曾为孙科,朱家桦,俞大维……设计花园別墅的中国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又是一个设计事务所以及工程处的大老板。这样的二个主,眼界自然高了,手头自然松了,金钱自然看轻了,洋房,别墅也自然首选了。更何况,钱是公家的。当然,自家有钱有房,根本不谋私利,仅为相助朋友,仅为相报国家。心中无私腰扳硬,待人处事更从容。而上司又灵犀相通,理解配合支持,事情自然好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轻院这些自管房,虽然很多为非产权房,但却有自主调配安置权,甚至还可按需进行改造搭建。另外还有傢俱 可租用,这对于那些当时调动较频繁的干部来说,可少了调入时添置以及调出后处置家俱的麻烦。当然,后勤服务方面又增添新内容,新压力。</p><p class="ql-block">如今时过境迁,这类房已陸续全部上交房管部门。以下简介部分自管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轻院设计大楼为奚福泉门下沈恬义务设计)</p> <p class="ql-block">桃江路31号</p><p class="ql-block">五官科新扩建医护楼座落于原上轻院托儿所旧址上。忆当年,那些乳毛末干的设计院职工子弟,或在室内识字唱歌,或在园中追逐玩乐。更堪笑的是童语无忌争论着谁的老子官大……</p><p class="ql-block"> 此处,既培育过祖国的花朵;三年困难时期,也养殖过二师兄的子孙,以改善设计院职工的伙食……。</p><p class="ql-block">文革中,托儿所被撒消,曾临时安置了几家居住困难的职工入住。因未经改造,厨卫公用,房屋布局不合理,故使用不方便,感觉不舒畅,住户不免吐糟。且有些职工相互缺乏谅解,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少了文化人的矜持;为多占一方公用场地,丢了读书人的斯文……。</p><p class="ql-block"> 尔后,小洋房被部隊征用,并曾一度作为林立果联合小舰隊上海基地。改革时代,则又划拨给场地紧缺的五官科医院,拆除盖建</p><p class="ql-block"> 成医护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皋兰路26号</p><p class="ql-block"> 短短不到三百米长的皋兰路,幽雅静谧,两旁侭是高档花园住宅。民国时代,张学良,虞洽卿,王耀武,宋汉章……等高官豪绅均在此置宅居住。解放后,其中的26号洋房成上轻院囊中之物。</p><p class="ql-block"> 皋兰路上还屹立着一座俄罗斯风格的圣尼古拉斯教堂,很是醒目。这是当年流亡沪上的白俄出资所建。路的东尽头,是上海滩名气响亮的法式复兴公园。</p><p class="ql-block"> 现今,26号老洋房似乎经过整修,但花园内仍旧杂物乱堆,侧墙边当年搭建的简易披屋依然存在。呜呼!贵族气尽失,市井味尚存。</p> <p class="ql-block">复兴西路85弄1号</p><p class="ql-block"> 人行道上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路二侧形式各异的洋房,成片成群。不通公交车的复兴西路较东端更为幽静,更显高雅。这一地块内,曾入住过不少名士骚客,明星艺术家。如柯灵、周小燕、秦怡、徐玉兰等人。在复兴西路44弄内,座落着七幢典雅的风格迥异的洋房,统称玫瑰别墅,这是孙科的产业,其中一幢为孙科二夫人蓝妮居住的洋房,是建筑师奚福泉当年的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兴西路85弄1号的洋房,为上轻院租用。房屋前有着近三百平米的大花园,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入住者有王院长,魏主任等人。因历次政治运动中处境大异,三七年参加革命的王与四二年入伍的魏心存芥蒂,同一屋檐下,白眼相对视。至今,二老已离逝,后人当引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八卦一下。时下对于张灵甫的死亡众说纷耘,有数种不同版本。当年亲历孟良崮战役的魏主任,曾与人说起,是其手下一位战士将张灵甫击斃。</p> <p class="ql-block">桃江路38号</p><p class="ql-block"> 距离设计院仅百米的这处花园洋房住宅,曾吸引不少上轻院职工的眼球。入驻者不一定个个是领导,但肯定人人是有能耐的,是有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江路及毗邻地段,旧时代可是蒋,孔,宋盘踞之处。为便于联系,勤于服务,严于护卫住在近邻的东平路上蒋大总统夫妇,蒋的外甥、待从主仼俞济时,上海警察局长宣铁吾分别入住在桃江路31号及39号。俞济时寓所对面为宋子文住所,不远处45号则为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时光倒流,桃江路上重铺"弹咯路",再现老路灯,"先富"一邦人抖了起来,成了桃江路上老洋房的新主人。上轻院拥有的38号职工住宅也被某富商相中,重金购置。现在该处被厚实的铁门紧闭着。透过缝隙,隐约可见改造后的新洋房荫蔽在浓密的树木间,花园内绿意盎然,愈益高大的树木,粗壮的枝干伸展墙外。</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670弄中南新村29号</p><p class="ql-block"> 位于上海图书馆斜对面的中南新村,是现代派风格的新里住宅小区,属于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弄堂宽敞整洁,环境幽雅,闹中取静,交通十分便捷。房屋布局合理,厨卫独立,设施配套齐全,花园面积大,绿树成荫。当年广受中产阶层人士青睐。其中29号楼,是上轻院职工住宅。也许是沾风水之光,那位认字不多的苏司机,几位子女均毕业于高等院校。其中,儿子竟然还成为了将军。</p> <p class="ql-block">桃江路21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记忆无误,本处当为著名经学大师、复旦大学教授周予同寓所。文革初期,红卫兵曾上门抄家,批斗羞辱周先生。邻近25号原为德国领事的住宅。解放后,周总理指定分配给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治金、陶瓷专家周仁。而周教授夫人聶其璧,身为曾国藩外孙女,上海道台(市长)聶揖椝的女儿,其行事张扬,社交廣泛,比起夫君更暴得大名………</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也许是作为对征用托儿所房屋的补偿,上轻院那位头脑活络的徐老三有幸入驻21号。</p> <p class="ql-block">宝庆路15号</p><p class="ql-block"> 与上轻院一墙之隔的这幢房屋,似乎经过整修,与记忆中的模样大相径庭。猜想屋内的潮气应少了些,光线应透了些,腐朽的楼板换了些,配套也该齐全些。至于屋外场地,可不能指望了!当年盖建设计院新大楼,可将这老洋房的花园侭占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设计院大主厨及事务长入住过。行政科长姜XX一一这位身材高大,摸样敦厚,三八年入伍的老八路出身的山东大汉也曾是这里的主人。当年,人实诚,家虽近在咫尺,上班期间,也不擅自开溜。俱往矣!一声唉叹。</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98号</p><p class="ql-block"> 对一位正宗的上海人来说,不用过多解释,也不用过多介绍,武康路代表着什么,武康路洋房象征着什么。能在武康路上占一席之地,该多得瑟!</p><p class="ql-block"> 而今,一位童工出身的人事干部,以及另一位来自四川农家的工程师,这二家则沾着所在单位的光,被分配住进这幢洋房了。真是三生有幸啊!</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11号</p><p class="ql-block"> 本幢老洋房左邻右舍分别为109号汤恩伯官邸,113号巴金故居。昔日,上轻院将周XX,王XX等人安置进111号。如果说那个时代工人階级吃香,周xⅩ这个老工人沾了光,这还圆说得过去。然而,那位年纪轻轻的技术员王XX凭啥捞了外快?这让他人情何以堪?文革初期,其遭遇大字报围剿,固然有发表不合时宜的文章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招个别人的嫉妒的成份在内。</p> <p class="ql-block">复兴中路1458号</p><p class="ql-block"> 位于复兴中路.宝庆路交叉路口的这幢楼房,据说是奚福泉当年开设的公司设计并建造的。在这栋楼内,曾居住着设备室主任工程师、保卫科长……等一系人。由于该处距单位仅五分钟路程,当年,一些职工想方设法要跻身进来。好地段,好房屋,谁不想要?!实在不必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去评三论四。</p> <p class="ql-block">安福路222号</p><p class="ql-block"> 安福路是中国话剧发源地,座落此地的中国话剧艺术中心依然是话剧工作者及爱好者朝圣之地。这条充满文艺气息的小街,以前十分幽静,两侧欧式洋房弹眼落晴。现今,这里也新盖起数栋很有气势的高楼大厦,而沿街的老洋房则多数装修成富有个性的情趣小店,或易为咖吧、酒馆。因此,成为时尚的网红打卡处,吸引众多游客蜂拥而来,不免有点浮躁起来。由于该区域内,外国领事館甚多,洋人在附近居住的也多,故每到傍晚,店外餐桌上坐满形形式式的洋人,喝咖啡、品红酒,整条街散发出咖啡红酒的浓烈气味。这情景,让人恍如置身于欧洲国家的某个街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福路222号,这里原是上轻院职工宿舍。党委正、付书记,第二设备室支书,勘察室支书等头头及一些普通职工均入住其间。改革年代,这里被房产商看中,诱以利益,将原居民动迁搬离。拆除原洋房改建成数幢联体别墅,并通过一系列操作,现已掛牌被评为优秀里弄。</p> <p class="ql-block">五原路205弄3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原路是上海滩上风格最悬殊的一条小马路。乌鲁木齐路从中间穿过,并以该路分界,西段宁静幽雅,一溜高档花园新里洋房,居民层次较高,斯文有涵养,洋溢一股小资气息。很多名人如抗战名将张发奎、三毛之父张乐平、爱国民主人士包达三、百货巨子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均入住此处;还有,此处的自由公寓,可也是奚福泉大师的杰作。致于东段,显得较嘈杂脏乱,二旁房屋简陋破败,缺乏配套设施。小商铺林立,路边设有莱市场,人群躁动,尽是市井味!</p><p class="ql-block">地处西段的五原路2一一6号为新邨花园住宅,属美商普益公司地产。解放后收归国有。</p><p class="ql-block">其中3号楼归上轻院。这里曾安排过行政科长等众多职工入住。文革中,工宣隊进驻设计院,上海电力学校原党委书记史某随之调入。不知何故,其也曾在此安营扎寨。改革开放后,设计院原大总管鲍xX之子,这个当年不少闯祸的野小子,以温州人特有的敏感和嗅觉,成功捕捉商机,咸鱼翻身,逆转人生。钱多就腰粗气壮,他以別处优质房产置换邻居房屋,以达独用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复兴中路1259号(现为襄阳中路218号)</p><p class="ql-block"> 这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商务大楼,座落于复兴中路与襄阳南路十字路口处,紧挨着沪上著名的位育中学,大楼为上轻院设计。</p><p class="ql-block"> 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现代电子城曾享誉沪上。商场无情,如今电子城已成昨日黄花,早已沉论出局了。道路艰辛,前途未卜。祝愿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现代大厦旧址原是上轻院职工住宅。当年老洋房内住着老红军黄付院长,轻化室支书,还有后升任总师的章工,保卫科长栾X……工具间内入住着黄X。1965年,又在花园上盖建了一栋三层楼房。遥想当年,本笔者也曾汗流浃背在此搬砖运砂,当过苦力。竣工后,此楼陆续按排住进了不少职工,略微舒缓了一些房荒。</p><p class="ql-block">|l</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412弄24号</p><p class="ql-block"> 魔都上海,有的地方确实有点不靠谱。明明是原先东西向平行的复兴中路与淮海中路,竟然能汇聚在一起!而淮海中路1412弄正好就在这个交集点上。走进这个有着百年多历史的老弄堂,只見里面的房屋斑驳陆离,布局无序,风格多样,一瞧就可知不是同一个爹妈生的。由于年代久远,弄内建筑,显得有点陈旧破败,颇有沧桑感。然而,从这些楼房的建筑造型和整体结构,可看出其卖相还是不错的,档子还是较高的,若放在房屋交易市场,还是颇吃价钿的。整个弄内约有近卅幢建筑,社区不算很大;但弄内道路却曲曲弯弯,四通八达,在复兴路、烏鲁木齐路上也有出口,交通、购物均很方便。仿佛有某种默契,外弄的居民基本上不进来"抄近路″,邻近的麦琪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囡,也敏感这不是他们的地盘,故也很自觉不进来撒野。因此,这条弄堂虽处闹区,但弄内还是显得很静寂很肃穆。</p><p class="ql-block">有一点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本弄与贴邻的淮中中学近在咫尺,但文革期间,本弄内的孩子却全部被划拔去距离甚远的襄阳公园斜对面的沪光中学就读。</p><p class="ql-block">该弄24号这栋独立的花园洋房,就是昔曰上轻院的自管房。这里曾入住过人事科长、党办主仼……等人,另外三室的那个朱老板,当年的新房仿佛也安置在这里。这里再顺带多说一句,昔日那个在党办工作的马列主义老太谢Xⅹ,后来投身商海,与女儿一起做着房屋中介卖买,相当一段时期内,在上海滩上还是搞出点水花的……另外,党办主任的那位宝贝公子,也是子继父业,很有出息。早在沪光中学读书时,就充任了该校红卫兵团团长。文革后考进交大,后畄校任宣传部门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岁月久远,记忆难免有误。若有出入,望谅解,并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