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天道酬勤

<p>春风清盈,流水静听,又是书香拂面的四月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我国的全民阅读日。</p> <p><br></p><p>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陶冶的是情操,构筑的是思想,丰富的是灵魂。</p> <p>为什么读书?</p><p>“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读书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思想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必备要素。书本的滋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常常需要自我反馈,“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再求助于书本,从中找寻答案。出身名门的西汉大文学家刘向一生与书为伴,将书视为一剂“良药”,勘校编著了大量经传诗赋,留下了不少“良方”。他在《说苑》中写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可以汇集一个时代的智慧,并通过文字这一载体流传下去。</p><p><br></p> <p>喜爱阅读的人,内心世界能够获得真正的安宁。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焦虑的情绪,读书则是一种能有效调节心态、缓解压力的方式。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他切身体会到“读书有味身忘老”“病中书卷作良医”。阅读常能使人醍醐灌顶,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压力烦恼自然统统烟消云散。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以读书修身养性,方能成为一个懂情趣、有温度、会思考的人。</p> <p>读什么书?</p><p>古今中外的经典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这些书籍经过了时间的淬炼,被代代传承下来。历代流传的经典沉淀了数不胜数的意象,承载的不仅仅是无可复制的文学性,更是历史发展最真实的表达。“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管子等古圣先贤的作品,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著作……优秀的经典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p> <p>一本好书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书。能够选择与兴趣、爱好、工作相关的书籍,不仅能愉悦身心、拓宽视野,还能满足当下的需求、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挖掘本心。“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籍好坏与否,通常并没有分明的界限,选择的关键在于对自我的认知和判断。我们通过内省的机制进行自我拷问,便能寻求到合适自己的书,这样的书仿佛一面明镜,能够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生意趣、理想信念。</p> <p>一辈子时间不长,能阅读完的书其实并不多,选择一本好书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实属不易。我们常说:“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所读的书,决定了他的高度。一本好书,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思想的光芒照进忙碌的生活,播撒智慧的火种。</p> <p>如何读书?</p><p>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讲究一个“静”字,急躁不得,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书中所写的内容进行“消化”。很多人所谓的读书,不过是“看看而已”,真正的读书,实际上是一种高强度知识水平的博弈,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一个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p><p>读书要思想先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仅仅是看书学习,只是最简单的开始而已,善读书即是能在阅读中进行自我思考并形成思想。读书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p> <p>读书最终需要转化为实践的动能。读书的至高境界在于知识沉淀、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我们在书中获取信息后,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与原作者的观点产生对接与交流。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维整合,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实践和输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p> <p>《昆虫记》一一法布尔 </p><p>走进孩子读书世界!</p> <p>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110册)</p> <p>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形成阅读的习惯,每一天都是读书日。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阅读虽然无法把我们改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却让我们不断探寻真知,变成自己更应该成为的样子。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学习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