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被疫情围困的时光

柳小教研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春节将至,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袭击”了武汉,又坐上春运的“列车”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面对疫情,“宅”是一种战斗状态,“读”是一种职业素养。我校全体数学组和科学组教师按照教务处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了读书计划,坚持读书,在悦读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让书香浸润被疫情围困的时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云生活”的日子里,老师们静下心来,手捧书籍,纸质阅读,闻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感受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与新冠肺炎疫情又“不期而遇”,我校教师开启了“云读书”新风尚,用手机或电脑轻松了解疫情防控进度、口罩佩戴防护指南等防疫知识,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教育专著、专业书籍或人文书籍等,丰富了知识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师们读中有思,读中有问,读后有感,读后有鉴。</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于4月21日晚上八点,全体数学和科学教师相约网络开展了读书云分享活动。</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欢迎大家走进今晚的读书交流活动, 我们将隔空开启分享之旅,与大师对话,聆听智慧的声音;与同事交流,分享读书的喜悦。”在教务处李凤的主持下读书交流活动拉开了帷幕。</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十一位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了此次线上读书交流活动,联系自己的教育实践,畅谈了读书的所思、所感、所得,朝气蓬勃、勤奋钻研的精神面貌充分地展现出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关敏娟老师着重从两方面分享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1、把握时机,有效提问。过早,学生不能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诱导建立有机的联系。过晚,思维高潮已过,难达到开启思维的最佳效果。2、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能更好的防止错误。所以当学生出错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把错误向资源转变。</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刘竹芳老师觉得巜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她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对她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一些新的认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耿孝琴老师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重点分享: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二是要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三是要在授课时应做到创设有效情境、设计有效问题、促进课堂交流。</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帮你挖掘与生俱来的天分,唤醒你的潜力,从而改变你的人生。梁翠萍老师分享的《人性的弱点》一书,它是一本让你学会行动的书,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真心实意的去做,才会产生好的效果。</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个人的成长与时代息息相关。田亚男老师分享的《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苦难史,描述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堕落是令人心痛的,但这是对人吃人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祥子这一人物,他不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李晓卿老师读了《让数学课堂更高效》给我们支招:一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他们做具体深入的分析;二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强师生互动有效性;三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当“小老师”去解决;六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玉萍老师细细品读了郑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和我们分享:一、让生活有仪式感。把仪式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仪式感,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擦亮心灵,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二、培养教育意识。教育意识应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三、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连,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冀巧爱老师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让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也领悟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状萍老师读了《墨菲定律》,结合教学与我们分享:社会发展变化了,老师的思想认识和教育方式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转变,不把自己固定在一个模式里,探寻多种教育思想和方式,这样不仅使自己在工作中少生气,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出全方位的人才。</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润滑剂的作用不容忽略。李娥琴老师分享了《话是开门的钥匙》,告诉我们在事业的成功上,“说话”起了很大作用,看着不起眼,但在人际交往上却显得很重要。</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杨建卫老师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发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乔燕老师分享的《爱心与教育》,它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我们应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武晓玲老师分享了《爱心与教育》,她说: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不要吝啬赞美,学生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宋金莲老师与大家分享的《爱心与教育》,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爱。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马晋平老师把美国作家乔西•西普写得《解码青春期》分享给我们,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案例,科学而实用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恰当地给予孩子空间、时间和支持,使孩子更健康的长大成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知识是“中点”,数学思想和方法是“终点”。袁晓萍老师的《向学生借智慧》一书,书名新颖有趣,“借”字一词,充分体现了她的儿童观,学生立场。温小芳老师读后与我们分享:1、因为“预见”所以“遇见”先学,让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创造新思维。2、 每一种声音,包括有声的自然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都值得我们去“倾听”。3、求变以突出其不变。如何抓住不变,如何施以变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爱心与教育》让侯庆华老师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它是发自内心的,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给人以震撼与惊叹。杨虹老师分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明白: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身教确实重于言教。</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兴趣、方法、习惯。任何学习都离不开这三个词。王彩霞老师读《爱弥儿》有感: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的学生表现兴趣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各种讨论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兴趣和欲望。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养成好的习惯。</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张艳春老师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有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反省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李凤老师带大家走进《我这样教数学》感悟“好课”的内涵。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我们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每一位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师生共同面对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让课因融错而精彩有味道。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思考中发展。</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研读和思考中,在交流和感悟中,不知不觉我们的活动接近了尾声。</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以书为友,以学增慧。</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次活动,让老师们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反思中超越自我,在读书交流中共赴了精神的盛宴,共享了读书的快乐和收获。</p> <p>“我是一个行者,</p><p>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p><p>我的脸上带着笑容,</p><p>我的心中充满阳光,</p><p>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p><p>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相信老师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走进书海,浸润书香,畅享书韵;把学习当做终生的必修课,不断以全新的思想来指引教育教学过程,让课堂充满智慧,让教育一路书香,让生命更加厚重深沉,做幸福的书香教师,做学生们心灵成长的领路人!</p>

学生

老师

分享

教育

读书

数学

书香

教师

我们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