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文人风骨,读《品中国文人》——七年级九班、十班读书小记

刘一萌

<p>  从网课到回到学校,滨州实验学校七年级九班十班的同学在刘老师的倡议下共同阅读,一起读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去感受文人风骨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沉淀,毕竟“有所了解和欣赏是互为补充的”。</p><p> 这学期我们一起读到第四本书了,同学们用小报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p><p> 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是加缪在《鼠疫》中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在疫情和生活的赌博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回忆”。</p> <p>《品中国文人》-屈原</p><p> “谁能拥有一双屈原似的眼睛呢?他是巫,是鬼,是神,是草木虫鱼雨雪雷电,是天庭的漫步者,是江湖的巡视者,是宇宙的追问者。”</p><p> “屈原不能被穷尽。读屈原意味着无限的生发。”</p> <p>《品中国文人》— 司马迁</p><p> 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可能会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五千年文明从哪儿来?从司马迁《史记》而来。他的身体受辱,却令人吃惊的精气神十足。他以民间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讲真话要付出血的代价。</p> <p>《品中国文人》—司马相如</p><p> “当诗人远离君王走向民间时,往往能写出好东西,而在权贵门下讨饭吃,帮闲就在所难免。”</p><p> “凤兮凤兮归故乡 游遨四海求其凰” ​</p> <p>《品中国文人》—嵇康</p><p> 司马昭之心,嵇康未能看透。前后两封著名的绝交书,使嵇康靠近了断头台。他影响太大,所以他非死不可。行刑的这一天他破例穿的很漂亮,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大舞台,他将完成他最后的生命之舞。四十岁的美男子身首异处,鲜血从颈腔喷出。三千太学生泪如雨下……</p> <p>《品中国文人》—陶渊明</p><p> “夏季的诗人写秋天的感受。对他来说,四季无远近,循环在眼底…渊明到这境界,如白云出岫飞鸟入林。”</p><p> “渊明浑身静穆了,无论置身何处,皆能悠然自如。他从来不回避尘世的艰辛,所以他可爱。”</p><p> “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 ​</p> <p>《品中国文人》—李白</p><p> 李白的野性,更多地野在漫游,寻仙,干大事。这个外形并不高大威猛的男人,却留给人活力喷射的印象。他一辈子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显示出他掌控极端情绪的非凡能力。中华文明几千年,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诗意潇洒的人生,飒飒的李白!</p> <p>《品中国文人》 —杜甫</p><p> 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的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他享有诗圣的称号,他又是迎着苦难不低头的圣人。</p> <p>《品中国文人》-白居易</p><p> “白居易是那个年代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志在兼济天下。”</p><p> “所谓有良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讲公道,能跳出自己的利益圈。拿这个标准去衡量白居易,他完全合格,并且,堪称楷模。”</p><p> “然而宪宗却降罪于他,贬为江州司马。”</p><p>“官场中的议论更难听。白居易长吁短叹。”</p> <p>《品中国文人》-李煜(南唐937-978)</p><p>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p><p>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p> 后主之字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用语言为情赋形,他足以雄视百代。他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贵族。</p> <p>  阅读不仅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作者为我们准备的故事,更是为了让“足不出户”的我们拥有更多“阅历”。匠人创造历史,文人记录历史,我们共读书,用文字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p><p>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红岩》的读书交流,快来加入我们吧!</p>

文人

渊明

白居易

中国

屈原

嵇康

司马迁

李白

七年级

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