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书的美篇

美友16786886

<h3>作者老龙<br><br>  姥爷也是苦出身。三岁的时候,父亲亡故,在寡妇母亲无力养活孩子,先是把老大送进了戏班,从此再无下落。随后我姥爷也被送了出去,也从薛姓改为姓张。姥爷的养父叫张文泉。家住在地安门内南月牙胡同13号。当时还立下了卖身契,后来被养母烧掉了。<br>据我姥爷回忆:1924年,他已经在安定门外外馆斜街福生号饭馆当小学徒两年了,一天上午,他的生身母亲竟然找到了他,母子相见悲喜交加,在一个没人的角落相拥而泣……母子俩都明白,与其说把我姥爷送给了异姓旁人,不如说卖给了他人。穷啊,为活命,老百姓只能卖儿卖女!母子相见的凄惨场面还是被东家知道了,怕母亲带走儿子,就把我姥爷辞退了。那年,姥爷15岁。<br>也是老天爷睁眼,从福生号出来,经人推荐去了居住在麻花胡同的荣家当差。荣家是大户人家,看我姥爷干净利落,甚是喜欢,便有意栽培,出钱让他学会了开汽车。<br>姥爷开车技术学得不错,顺利地过了关,拿了“照”。没想到,头一天独自驾车外出采购就压死了一只鸡……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打那以后,再也没摸过车。这事给荣家老太太留下一个印象:这小年轻太老实、太胆小,也就是个“使唤小子”。<br>其实,我姥爷是外柔内刚的性格,听东家老太太时不常的喊他“使唤小子”,受不了这种轻视,便有了辞职不干的打算。<br>1933年,姥爷从荣家出来以后,先在北新桥忠厚堂饭馆继续学厨艺;以后又在前门外观音寺庆源春饭馆、前门打磨厂同光楼饭馆、前门外粮店德和园等饭馆当“帮账”。<br>1944到1949年,经家住南锣鼓巷板厂胡同西口的老朋友蔡文惠介绍,在美国领事馆做勤杂工,渐渐地手里有了些许积蓄,直到1950年初自己的买卖海泉永豆腐坊正式开业。<br>开办豆腐坊也不容易。细想起来,我姥爷一生最大的成功,是娶了我的姥姥赵玉凤。姥姥比我姥爷小9岁,无怨无悔地帮扶姥爷一辈子。姥姥帮姥爷清点了家里一切可以变卖的物件。凑了50万旧币,修缮设施并购置了石磨、大笼屉等等一应制作豆腐的工具;凭着做人的口碑,与供应黄豆的卖家谈妥先赊后付,以便资金周转得以缓解。<br>每天清晨四点就得起床,姥爷和姥姥推磨碾豆子,舅舅和姨也被叫起来帮着忙和……有一天,姥姥的表姐王淑琴来串门,看不下去姥姥、姥爷推磨的辛苦,自愿借钱给姥姥、姥爷买了一头拉磨的小毛驴……老两口才有了歇息一会儿的时间。<br>六十多岁时的姥爷曾聊起卖豆腐的经济账:40斤黄豆能出330块豆腐,成本是5元钱左右,卖一块豆腐的零售价2分钱。也就是330块豆腐能赚1块6毛钱。小本买卖,辛苦利微,但还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挑费。<br>很快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了。<br>我曾问过年近八旬的姥爷:不参加不行吗?<br>姥爷面无表情地回答:不行。那时候幸亏没听别人的话,没花钱雇工;咱们自己干,算是小业主,雇了别人就是资本家了……麻烦事就大了去了。<br>随后,小院里陆续搬进来朱姓、白姓、宋姓……<br>前不久,已经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张家后代到老宅附近转转,偶遇一年近古稀的老者,扯着嗓子说:我看你就眼熟,你是豆腐坊老掌柜的外孙子吧?我是你二舅的同学……<br>罗圈胡同18号,那座独门独院没了;叫了五六年的海泉永豆腐坊没了,但人们的记忆还在……<br> 更正 上文 铁二中应为铁一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