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家乡元宵节有点灯盏的习俗,儿时元宵节点灯盏是我们大山里每个孩子儿时最幸福的回忆。出门在外多年,每逢元宵节,我首先想到的是妈妈做的灯盏,惦念那曾经的味道。那里有娘弓着腰细细剪的身影,那里有娘为我专门做的甜甜的灯。点灯盏、吃灯盏那是我们儿时最快乐最开心的事。</p> <p> 自从我当兵离开家,二十多年里,正月十五点灯盏就一直放在心里,存在记忆中,和对娘的思念中,一直未能遂愿。我常常惊叹经过娘的一双手,就变魔术似的把面团做成一个个美丽的灯盏。回味灯盏那甜甜的味道,怀念一家人开开心心围坐在点燃的灯盏周围,看着灯油燃烧干净等着吃灯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排右起第三个是娘年轻时的照片)</p><p><br></p> <p> 庚子年春节,新冠疫情打乱了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本来回西安的行程不得不延迟数日,在老家过完年临行前,娘专门给我做了灯盏,满了我等了27年的心愿。三叔三婶,四叔四婶,弟弟弟媳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和面的和面,烧水的烧水,蒸灯盏的蒸灯盏。看着满头银发的老娘专心致志的为我一剪一剪的做着灯盏,我眼里浸着泪花,心里幸福满满,一家人相亲相爱和和睦睦为我做灯盏,真的好开心,好幸福,我特别迷恋这种感觉。</p> <p> 我静静的坐在娘的身旁,看着72岁高龄的老娘开心的给我做灯盏,恍惚间,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我在想,如果岁月驻步,娘不在老去,我愿意永远守候在她老人家身边。我抬起手,给娘捋起额头掉下来的白发,我就那么傻傻的看着,欣赏着。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心如止水,那一刻,我愿娘永远健康平安,我愿做娘眼里长不大的儿子。</p> <p> 我就那么静静的地看着娘给我剪灯盏,在我眼里那是最幸福最美丽的画面。娘剪的灯盏因好看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每年做灯盏,娘会做很多,不仅给我们做,还会给不会做灯盏或者家里不能做灯(家乡习俗,若家里有人故去,那么三年守孝期间不能做灯)亲戚和邻里们做好送过去。</p> <p> 一个个面团在娘的手里来回旋转,转眼间就变成了个个漂亮的灯盏。她边剪边说,现在年纪大了,手抖的不行,剪的不如从前做的好看了,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让我说句公道话,娘的手艺可以说已登峰造极了。</p><p> 我好想让那一刻的画面定格,我不愿看着老娘的白发更稀疏,我更不想让娘一步步老去。</p> <p> 灯盏是对过往清贫生活回忆,是对如今幸福生活的感恩,更是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点灯盏它不仅是娘巧手做出的艺术品,更是她对一家人平安、健康和吉祥的祝福与祈愿。它是每个母亲对自己孩子最深深的爱,最真真切切的祈福。</p> <p> 娘心里永远装着儿子,知儿远行,满我心愿;儿心里想着娘,懂娘辛劳,唯愿娘康健。恰逢今岁母亲节,写此美篇,</p><p>㊗全天下母亲节日快乐!</p><p>㊗我的老妈健康,开心!</p><p> 娘亲手中灯,</p><p> 临行密密剪,</p><p> 儿子点燃灯,</p><p> 心中想母亲。</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元宵节晚上点灯盏是家乡古老的习俗,通常妇女们在正月十三左右的日子,用五谷糜子面或者玉米面和面,做成胚子,再用剪刀一下一下剪。通常剪成麦垛形状,家人的各种属相形状,再上锅蒸熟。在元宵节和正月十六晚上,在面灯中心倒入植物油,用棉花做灯芯,分别在院子大门上、粮仓麦垛和院子中央各放置一盏,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点燃灯盏看灯,看谁的灯芯最大,燃的时间最久,寓意这个人福大、命大,好运连连。最后,等灯油燃尽熄灭后就可以吃灯盏了,有的人家里妇女根据家里孩子的属相,还做成形状各异的12属相灯。这个习俗流传了数千年,也是我们儿时最纯真最幸福的回味。</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文字:马 晖</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摄影:马 晖</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制作:马 晖</b></p>